论中国

论中国

译者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
书名 论中国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35583
原版名称 OnChina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第三章 由盛转衰

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

第八章 走向和解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

第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第十二章 “不倒翁”邓小平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对越作战

第十四章 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第十五章 美国的窘境

第十六章 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视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泽民时期

第十八章 新千年

后记 克劳备忘录:历史会重演吗?

中文注释

英文注释

致谢[1]

作者简介

亨利·基辛格亨利·基辛格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原国务卿。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年)、《复兴的世界》(1957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年)、《白宫岁月》(1979年)、《纪录在案》(1981年)、《动乱年代》(1982年)等[2]

荣誉记录

2012年,该书入选新浪2012年度中国好书榜。

作品评价

1、《纽约时报》称此书是迷人的、精明的,有时又是悖于常理的,既受惠于史景迁等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也得益于基辛格本人与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亲密交往。像他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一样,此书也有意捍卫他为尼克松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的历史形象,同时光大他本人的现实政治理论。

2、他对中国领导人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优雅的周恩来总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基辛格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坚强”而“目光忧郁的”邓小平所面对的艰巨任务着想,也能用儒家的大同思想去解释“全面和谐”

3、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Robert Dallek)认为,《论中国》既是他对自己与中国四十年深入交往的总结,也充满了他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当然我们也知道,他过度的冷静向来不讨美国新闻界的喜欢,他奉行的现实政治观念也常常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责难。然而,相对于充斥市场,或者唱衰中国,或者宣扬中国威胁论、鼓动美国不高兴的大量中国主题图书,基辛格式的冷静与现实也许更为重要。

媒体评论

此间媒体评论认为,《论中国》不但涉及基辛格自己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启对华外交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以历史的角度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及观点的来龙去脉。这本著作也将帮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好了解中国。

基辛格表示,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

《纽约时报》已先期获得样书,并于2011年5月10日C叠头版刊发该报头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的长篇评论。文章称此书是“迷人的、精明的,有时又是悖于常理的”,既受惠于史景迁等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也得益于基辛格本人与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亲密交往。像他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一样,此书也有意捍卫他为尼克松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的历史形象,同时光大他本人的现实政治理论。角谷指出,他对中国领导人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优雅的周恩来总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基辛格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坚强”而“目光忧郁的”邓小平所面对的艰巨任务着想,也能用儒家的大同思想去解释“全面和谐”(Great Harmony)。

现在仍在世的人中,对于美国1971年向中国打开大门,以及接下来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没有人比基辛格功劳更大了。现在基辛格写就了《论中国》,内容流畅而迷人,有历史,有回忆录,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前提、方法和目标做出了透彻审视。

——《华尔街日报》

极吸引人,言辞犀利……书中通过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亲密直接的接触,给出了一幅中国肖像。全书追溯了中国历史的各阶段和局面……甚至还阐述了中国区别于美国的哲学性差异。

——《纽约时报》

亨利·基辛格不仅是第一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而且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从外交上讲,在解释中国这件事上,基辛格拥有某种特权。现在,这位年近88岁的国际问题专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论中国》,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讲述这一非凡的历史,并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纽约时报书评》

让人欲罢不能……在《论中国》中,政治家基辛格根据历史记录以及他40年来与中国四代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分析了中国古代与其现代发展轨道的联系。这位帮助促成了现代东西方关系的历史见证者,展示了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什么——既令人不安,又时而充满希望,并总是引人瞩目的局面。

——《芝加哥太阳报》

《论中国》一书中最具深度的见解集中在心理方面,书中论述了可以从数千年历史中获取启发的中国人与只有两个多世纪历史可供借鉴的美国人之间的差别。

——《美国新闻周刊》

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引人入胜,视角敏锐,时而显得执拗,不仅讲述了他在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试图说明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是如何影响了该国的外交政策和对西方的态度。这本书受惠于许多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但它对中国的刻画也源自基辛格对中国几代领导人近距离的亲身了解。

——参考消息《中国的“务实主义”延续至今》

很难将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归类于任何传统的框架或体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有点儿谦逊的标题掩盖了这本书的雄伟目标,即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通过回望过去,来解释当下。在形式上,这本书也极为特殊,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究。借用时下的一个流行词,这本书就像一辆“混合动力车”。

——新京报《史景迁:基辛格和中国》

这部重量级著作是基辛格博士几十年关于中国问题和国际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和智慧精华,对于我们以史为鉴、了解自我,扩大国际视野,推动中美两国增强互信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袁鹏

本书以详尽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观察为基础,审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外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以国家均势理论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未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作用。本书有利于加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中国人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态度。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刘建飞

增进相互理解是中美两国间永恒的课题。1948年,美国中国学巨擘费正清教授为此目的出版了《美国与中国》。60多年后,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将帮助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的中国,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中美两国的关系。作者既是国际政治理论方面的大师,又在国际关系的实践方面运筹帷幄,对中国有着深切的了解,才写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著作。我们中国读者则可以从本书提供的丰富材料和这位智者的深邃见解中得到许多启示,以反观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陶文钊[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