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子

中文名 李道子
出生地 中国
民族
出生年月 公元614年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李道子是“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614),父母是千载寺附近的三教门信徒,说他是“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这为李道子的身世披上了神奇的外衣,“马兰草母诞世”之说,博爱县佛教协会的徐来生先生认为,这表明李道子是在千载寺附近的马兰草丛被发现的一个弃婴。⑧之所以和“神龙降凡”联系上,则是因为民间二月二,刚好是龙抬头的日子。李道子原来姓什么不得而知。李姓是后来唐太宗所赐。看来“弃婴”的说法似能成立。进一步思考,李道子会不会是个被遗弃的私生子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一般不会把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子轻易丢弃掉的,除非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特殊原因。

碑文记载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不忘,而且文、武、医、易、雕塑、造像均有习学,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曾经应召到京城做雕塑等工作。他去京师的时候还很小。据《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条记载:“武德末(626)居京师,”当时只有12岁。又记他“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贞观朝一共有23年,取其中间数,那么李道子大约是在贞观十二年前后离开京师的。而《十力传碑》记载唐太宗赐姓是贞观年间,所以可以肯定,赐姓时李道子最大不会超过24岁。因为他去梓州通泉寺的时候已经很被称为“十力”了。由此看来,李道子获皇帝赐姓的年龄应该还要小得多。这也可能是他后来游化四方的时候故意要“化名隐籍”的原因之一。

《十力传碑》所记李道子的名号是很有意味的,他在贞观年间被赐姓李,名叫“儒子”,字是“道武”,号为“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称谓。有人可能会奇怪他的名号之多、之杂,其实这正是千载寺三教合一的特色所在。至于大家知道的“李道子”,是他云游四方时的“游化号”罢了。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连安徽的民间(宋书铭述记李道子事迹多在江南)也有关于他的传说。而反过来在正史中却很少有这个名字的踪影。《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十力”条目:“唐僧,氏里师承不祥,通《涅磐》、《摄论》。武德末(626)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⑦这里的记载非常简略,连他的姓氏、名号、籍贯一概不知道。但是其法号、生活年代、擅长的佛教经典、游学过的地方和寺庙,和《十力传碑》所记都是相同的。显然大辞典里这个唐僧十力与千载寺唐僧十力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同一个人。其中与慧震的交往,也得到了《续高僧传》的印证,在《卷第二十九?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记载:“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段记载表明十力在贞观十四年左右就已经在通泉寺,与《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所载“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的说法完全吻合。同时这两份资料也证明《十力传碑》碑文中所记的“东泉”乃是“通泉寺”之音转所误。《十力传碑》中没有说明“东泉”的所在地,而这两份材料所记则清楚地告诉我们是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境内)。《续高僧传》的这段记叙还让我们了解到,十力当时已经有十分传奇的事迹了,所以才会被目为“异僧”。那么在民间有更多的离奇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道子的学业技艺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只记载了李道子“通《涅磐》、《摄论》”。这与《十力传碑》中的“涅磐摄论”的记载完全一致。而大辞典对李道子的其他学问则没有提及。《十力传碑》中却有详细的记载,说他“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但是李道子究竟有哪些著述,史料中均没有记载。

《十力传碑》特别介绍了李道子在武术上的造诣,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还特意详细介绍了这套武功创编的理论基础。普观指出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基础包括:“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这个记述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来源,这对深入研究太极拳拳理拳法有很大帮助。如陈王廷在他的一首词中即有“一卷黄庭随身伴”之句。

《十力传碑》的一大价值就在于使今人对太极拳的产生、演进有了更加真实而清晰的认识,即太极拳是在长期的酝酿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太极拳中的导引吐纳的养生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千载寺的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我们能看到了其中演进的痕迹,即从单纯的养生术,逐步发展到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可以说,不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是不符合武术发展史史实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