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取法】俯卧位,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取穴。
【穴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功用】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中膂俞配委中、昆仑,有舒筋骨,通经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
中膂俞配天枢、气海,有理气血,调肠腑的作用,主治腹胀,肠炎。
现代用于治疗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中膂俞
【解剖】中膂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骨翼骨膜。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臀大肌由臀下神经与其伴行的臀下动、静脉支配与营养。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背面,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面,两骨间的韧带,腰背筋膜,骶结节韧带,止于股骨体上的臀肌粗隆。肌肉与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