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尤其擅长宋明理学美学研究,是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潘老师便开始了相关探索。
1984年,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他便以朱熹的美学思想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80年代末赴浙大任教后,潘老师发表的论文《朱熹美育思想初探》(《孔子研究》1989年01期)、《朱熹“文从道出”说新探》(《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6期),是其初步研究成果。潘立勇出版书籍(4)
1992年,潘老师以“朱子理学美学及其现代意义”为题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获得了专家们的首肯,其中叶朗先生尤多鼓励。此后,潘教授不断深入朱子理学美学研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1999年,潘教授“十年磨一剑”的理学美学标志性成果——《朱子理学美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1996年,潘老师申报的“阳明心学美学与明清美学思潮”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
2003年,潘教授的博士论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获得复旦大学的答辩通过及好评。同年,潘教授申报的 “阳明心学美学研究:从本体工夫论切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此后,潘教授陆续发表了多篇阳明心学美学研究论文,获得学界关注。
2010年,他的又一力作《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潘老师申报的“宋明理学美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获得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同年,他申报的“宋明理学与人格美育”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2020年底,由潘教授主持申报,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课题“宋明理学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2]
潘立勇教授曾为英国伦敦大学、达勒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自1997年以来,已去新加坡国立中文大学、韩国岭南大学、日本神户女子学院、英国伦敦大学、英国达勒姆(DURHAN)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和学术交流。
1996年7月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
2001年2月至3月访问韩国岭南大学艺术与造型学院;
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受“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作访问学者,同时顺访英国达勒姆(DURHAM)大学哲学系、荷兰莱顿(LEIDEN)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 2002年9月出席日本神户女子学院“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
2006年7月受“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出席澳洲悉尼新南威尔斯大学“第14届国际中国哲学年会”;
2007年受“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资助,去哈佛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1]
2022年2月28日下午,潘立勇因病去世,年仅65岁。[2]
1. 朱子理学美学、阳明心学美学、宋明理学美学
2. 中国审美哲学
3. 美学原理、审美文化
4. 人文旅游、休闲文化、旅游与休闲美学
5. 公关艺术与交往心理[1]
迄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五项,重大项目一项。主编各类书籍数十种,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奖项,并乐育英才,广树桃李,堪称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朱子理学美学及其现代意义“,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
“宋明理学与人格美育”,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
“阳明心学美学研究:从本体工夫论切入”,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
“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和生存境界”,国家“十二五”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
“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国家“十三五”社科基金项目(进行中,中期成果《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已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7)“中国礼乐美学对传统制度文明的创构研究”子课题“礼乐美学与唐宋制度文明创构之研究”(进行中)[1]
1、现代意义宋明理学的认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0/1,PP:63-72
2、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孔子研究2000/1,PP:36-45
3、朱熹“优游林泉”的书院美育思想,东方2001/1,PP:34-37
4、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载《儒学于1世纪中国》,学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PP:129-140
5、“气”在朱熹美学中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1/1,PP:29-36
6、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文艺研究2001/3,PP:56-64
7、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学术月刊2001/5,PP:48-56;新华文摘同年第9期“论点摘编”
8、朱熹人格美学的逻辑结构,文史哲2001/2,P43-50;人大复印“美学”2001/5全文转载
9、朱子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浙江大学学报2001/3,PP:32-38潘立勇
10、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1/1,PP:170-174
11、宋明理学美学研究近况,中国美学年鉴(2001),河南出版社2003年1月版,PP:234-241
12、从阳明心学美学本体工夫论看东方美学独特之可能(英文),[日]天理时报社2003年3月版,PP:213-215
13、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5;人大复印“美学”2003/12全文转载,PP:23-28
14、“知行合一”与阳明的“行动美学”,浙江学刊2004/1,PP:215-217
15、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中国美学2004/1,PP:258-268;人大复印“美学”2004/6全文转载
16、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2,PP:27-32;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论点摘编”
17、“人文化成”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3,PP:13-18
18、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天津社会科学2004/6,PP:105-110
19、阳明心学美学与现象学意识,文艺研究2004/6,PP:12-18
20、“心上工夫”与王阳明的体验美学,浙江大学学报2005/1,PP:129-134,人大复印“美学”2005/3全文转载
21、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社会科学辑刊2005/1,PP:131-137
22、“自得”与人生境界的审美超越——王阳明的人生境界论,文史哲2005/1,PP:79-84,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论点摘编”
23、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载《2003年朱子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3月版,PP:89-106
24、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中国哲学史2005/2,PP:122-127
25、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载《本体与诠释》第五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5年7月版,PP:435-453
26、阳明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结构,载《美与当代生方式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0月版,PP:380-388
27、让人文来提升旅游发展,浙江日报2005/6/20
28、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2005/6,PP:5-11;人大复印“美学”2006/1、新华文摘2006/7全文转载
29、陈白沙“自然之乐”的休闲境界,浙江大学学报2006/4 30、审美的休闲旨趣:审美境界的生活化,杭州通讯2006/4,PP:16-17
31、休闲、审美与和谐社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PP:52-56
32、儒家传统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07/1,PP:31-34[1]
休闲学硕博导师、美学博导。
已指导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40余名,其中留学生硕士4名,留学生博士1名;合作指导博士后8名,其中留学生博士后1名。指导访问学者20多名。
教学课程:美学概论、中国审美哲学、审美与人文精神、公关艺术、休闲文化与产业[1]
学术成果获第一、二届全国青年美学优秀学术成果奖、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哲学类三等奖、华东地区高校出版系统学术专著二等奖、浙江省政府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董氏著作奖[3]等多种学术奖项。[1]
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18 | 《休闲与文化创意》[1]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 《审美与文化创意》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 《审美与休闲》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7 | 《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 | 《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 | 《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中国文化与旅游》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9 | 《朱子理学美学》 | 东方出版社 |
1999 | 《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6 | 《审美人文精神论》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5 | 《形体美与性选择》 | 台湾学生书局 |
1994 | 《性爱人类学》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4 | 主编《中华人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 《人文旅游》(1-4辑) | - |
- | 《休闲评论》(多辑) | - |
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18 | 《休闲与文化创意》[1]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 《审美与文化创意》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 《审美与休闲》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7 | 《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 | 《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 | 《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中国文化与旅游》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9 | 《朱子理学美学》 | 东方出版社 |
1999 | 《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6 | 《审美人文精神论》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5 | 《形体美与性选择》 | 台湾学生书局 |
1994 | 《性爱人类学》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4 | 主编《中华人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 《人文旅游》(1-4辑) | - |
- | 《休闲评论》(多辑) | - |
潘老师平时是一个对学生非常亲切的人,人很风趣,不拘小节,有一种魏晋的名士风度。但他在学术上又非常严谨,完全跟他生活中轻松愉快的风格不同,在治学的时候一点点细节都不放过。接下来,我们这些学生和潘老师的挚爱亲朋,将举行简单的追思会,追忆潘老师的学术成就,他的一生。(潘立勇的博士生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