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认识史概要

欧洲认识史概要

作者 张尚仁
作品名称 欧洲认识史概要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一般论述哲学史的著作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通史,按历史时代叙述哲学发展,另一类是对某一问题或理论作历史考察。前者如各类《欧洲哲学史》教材,后者如《西方认识论史》。本书则与上述两者不同,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来全面考察哲学史,试图说明哲学史就是认识史,找出哲学思想史中的逻辑规律,而且力图按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来叙述全部欧洲哲学发展史。

作者在导言中阐明了自己关于哲学史是认识史的基本观点。认为哲学史就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科学史之成为认识史的根据在于全部哲学史具有同一的认识主体(人类)、认识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认识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即从客体入手进而回复到主体最后达到主体和客体统一。这是欧洲认识史的实际过程,也是符合人类认识逻辑发展的内在规律的)。

全书分七章探讨认识的这一逻辑的(也是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章,直观的认识。人类的认识起始于对世界的直观,形成主客不分的关于世界的浑沌表象。这是史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第二章,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世界整体的抽象概念,在欧洲表现为古希腊哲学取代原始意识而产生。本章说明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也表现为一个从客体到主体到主客统一的小圆圈。第三章,怀疑的认识。亚里士多德之后开始对主体的认识能力、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怀疑。怀疑的认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后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和罗马怀疑主义。第四章,二重化的认识。这是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曲折,亦即中世纪的宗教哲学。第五章,反省的认识。哲学家们从二重化的教训中认识到,为了真正认识客体,不能只对客体作出规定,更重要的是要对主体认识自身进行反省研究。在这一阶段人类认识首先为确立主体认识的权威而斗争。产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斗争。第六章,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认识。作者认为由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开创了主客体统一性的倾向,德国古典哲学大大加深了这一认识,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所以这一章分四节①主客体在本体论上的统一(十八世纪法国哲学);②主客体在认识论上的统一(康德哲学);⑧本体论与认识沦的统一(费希特、谢林、黑格尔);④主客体以人为基础的统一(费尔巴哈)。第七章,认识史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解决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史作出的杰出贡献。

出版信息

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26.4万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