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父子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小说《两代父子》的故事背景非常普通:城里大街的中心地带、星期天的下午,但同时该背景又给人以典型的压抑感。开车行驶过这个小城市,虽然“星期天来往车辆稀少。红灯却变来换去,弄得他还要停车”。道路两旁是浓荫大树“只是在外乡人看来总觉得枝叶未免过于繁密,底下的房子不见天日,潮气太重”。为了尽快摆脱这郁闷的场景,主人公尼克选择忽略让车辆绕道行驶的牌子,因为“车辆到此处都公然直穿而过”,并认为“大概是修路工程已经完工”。

当尼克“过了最后一幢住宅”驶上那高低起伏、笔直向前的公路,他看到“红土的路堤修得平平整整,两旁都是第二代新长的幼树”。这不禁令人想到粗壮的老树已经被除去,为公路开道。公路宛如大地的伤口,被修理的整整齐齐,为汽车开辟道路。因而尼克开车出行亦可看作是对大地的缅怀之旅。

作品鉴赏

小说《两代父子》中描绘的奥杰布华族营地上树木被砍伐剥皮的场景,却表明了印第安人的土著文化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冲击:他们被同化了,破坏了森林,自己也成了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只能依靠那毁掉了他们原本生活方式的“砍树剥皮”的收人来过活。然而既便如此,他们为求生计的努力还是注定要失败。汽车业的崛起导致马具业的衰败,于是对青松树皮的需求早在海明威写这篇小说之前就已停止。而土著的印第安人只能独自饱尝这环境毒害和资源匾乏之苦。作者看似不经意间的对比描述,却让读者领略了所谓工业文明给原始大自然带来的灾难。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