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前身最早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3]。
1945年7月,训练班扩建为“战邮”学校,嗣后,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莲等地。
南京邮电大学(3)
1942年至1947年间,训练班主任及嗣后学校校长均由当时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赵志刚在建国后曾长期担任邮电部副部长主管邮电教育工作)。
1948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华东邮电管理总局。
1949年8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
1942年至1949年建国之前的八年间, 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
1950年12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
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间,经邮电部决定一度 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
南京邮电大学校园(13)
1954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至1958年7月。
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人的先后有盛同、耿国兴、曹丹辉(华东邮电管理局局长兼任校长)、刘砚田、李雪枫、沈毅力、于江、刘维毅等。
1958年8月,国家批准,邮电部以(58)干校字第60号通知,“兹决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将南京电信学校改为高等学校并定名为南京邮电学院,本科设置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报电话通信和邮电组织与计划三个专业;专科所设专业与原专科班同,最终容量定为4000人。将南京邮政学校并归南京邮电学院。”
1958年9月,无线电通信及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194名及电信专科生48名入学。
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主要领导人有:秦华礼、秦剑秋、郭祥云、王洪滨、谢玲、郑薇薇。
校园照(14)
南京邮电大学是邮电部(1999年3月后为信息产业部)部属重点院校;自2000年2月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后,南邮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
200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16]
2011年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简称“卓越计划”;并于同年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届全权代表大会上,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准的国际电联学术成员。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南邮美景(6)
2013年7月23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2016年5月,国家邮政局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
2017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111计划”。[17]
2017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7年10月,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校园景色(6)
2020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南京邮电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18]
2021年3月,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月,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A类)[20];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南京邮电大学在列;[21]同月,南京邮电大学决定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2]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京邮电大学在列。[23]
2023年3月21日,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成立。[24]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5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1个[3]。
所在学院 |
招生专业(类)名称 |
|---|---|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
广播电视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柔性电子学 |
|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安全 |
|
软件工程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自动化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
人工智能 |
|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南京邮电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材料化学 |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应用统计学 |
|
应用物理学 |
|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
地理信息科学 |
测绘工程 |
|
生物医学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
物流管理 |
邮政管理 |
|
邮政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 |
动画 |
|
广告学 |
|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电子商务 |
|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金融工程 |
|
金融科技 |
|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
社会工作 |
|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翻译 |
|
日语 |
|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
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 |
理工科强化班(录取后选拔) |
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 |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25] |
所在学院 |
招生专业(类)名称 |
|---|---|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
广播电视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柔性电子学 |
|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安全 |
|
软件工程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自动化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
人工智能 |
|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南京邮电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材料化学 |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应用统计学 |
|
应用物理学 |
|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
地理信息科学 |
测绘工程 |
|
生物医学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
物流管理 |
邮政管理 |
|
邮政工程 |
|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 |
动画 |
|
广告学 |
|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电子商务 |
|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金融工程 |
|
金融科技 |
|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
社会工作 |
|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翻译 |
|
日语 |
|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
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 |
理工科强化班(录取后选拔) |
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 |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25] |
南京邮电大学截至2024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6.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7.44%。曾经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国外院士8人、IEEE Fellow11人。现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3]。
| 类别 | 名单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尹浩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汪联辉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汪联辉 |
|||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彭波 |
梁安辉 |
解令海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张业荣 |
汪联辉 | 赵强 | 吕文俊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Peter Grünberg团队、汪联辉团队、李海波团队
江苏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1个):“网络文化安全与管理研究”创新团队
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无线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光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类别 | 名单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尹浩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汪联辉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汪联辉 |
|||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彭波 |
梁安辉 |
解令海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张业荣 |
汪联辉 | 赵强 | 吕文俊 |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个。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3‰[3]。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名称及代码 |
||
|---|---|---|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
物理学(0702) |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
网络空间安全(0839)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401) |
光学工程(0803) |
数学(0701) |
- |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
085400 |
电子信息 |
学科名称及代码 |
|||
|---|---|---|---|
教育学(0401) |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
软件工程(0835) |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
物理学(0702) |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 |
工商管理(12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
光学工程(0803) |
应用经济学(0202) |
社会学(03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
外国语言文学(0502) |
数学(0701) |
网络空间安全(0839) |
化学(07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
生物医学工程(0831) |
电气工程(0808)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401) |
|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
0551 |
翻译 |
0252 |
应用统计 |
0854 |
电子信息 |
0858 |
能源动力 |
1256 |
工程管理 |
1251 |
工商管理 |
1253 |
会计 |
1351 |
艺术 |
0254 |
国际商务 |
0352 |
社会工作 |
0552 |
新闻与传播 |
0861 |
交通运输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信号与信息处理
江苏省优势学科(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
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27]
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28]
校级重点学科(9个):英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技术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29]
校级重点(培育)学科(8个):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设计学[30]
时间 |
批准部门 |
类别 |
学科 |
|---|---|---|---|
199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0年 |
信息产业部 |
部重点学科 |
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 |
2002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十五”重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5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6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7年 |
教育部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一级重点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9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11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一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 |
2014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二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 |
2016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培育)学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17年 |
教育部 |
一流学科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1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三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 |
2022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学科 |
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31] |
附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 代码 | 学科名称 | 第三轮排名 | 第四轮等级 |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7 | B+ |
| 0803 | 光学工程 | 18 | B+ |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6 | B+ |
| 0835 | 软件工程 | 42 | B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9 | B-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4 | C+ |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60 | C+ |
| 1202 | 工商管理 | 未参评 | C |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未参评 | C |
学科名称及代码 |
||
|---|---|---|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
物理学(0702) |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
网络空间安全(0839)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401) |
光学工程(0803) |
数学(0701) |
- |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
085400 |
电子信息 |
学科名称及代码 |
|||
|---|---|---|---|
教育学(0401) |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
软件工程(0835) |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
物理学(0702) |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 |
工商管理(12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
光学工程(0803) |
应用经济学(0202) |
社会学(03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
外国语言文学(0502) |
数学(0701) |
网络空间安全(0839) |
化学(07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
生物医学工程(0831) |
电气工程(0808)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401) |
|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
0551 |
翻译 |
0252 |
应用统计 |
0854 |
电子信息 |
0858 |
能源动力 |
1256 |
工程管理 |
1251 |
工商管理 |
1253 |
会计 |
1351 |
艺术 |
0254 |
国际商务 |
0352 |
社会工作 |
0552 |
新闻与传播 |
0861 |
交通运输 |
时间 |
批准部门 |
类别 |
学科 |
|---|---|---|---|
199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0年 |
信息产业部 |
部重点学科 |
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 |
2002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十五”重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5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6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7年 |
教育部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00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一级重点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9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11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一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 |
2014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二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 |
2016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培育)学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17年 |
教育部 |
一流学科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18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优势学科(三期) |
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 |
2022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省重点学科 |
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31] |
| 代码 | 学科名称 | 第三轮排名 | 第四轮等级 |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7 | B+ |
| 0803 | 光学工程 | 18 | B+ |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6 | B+ |
| 0835 | 软件工程 | 42 | B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9 | B-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4 | C+ |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60 | C+ |
| 1202 | 工商管理 | 未参评 | C |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未参评 | C |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国家一流专业2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1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3门,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课程86门;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3]。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工商管理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通信工程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18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电信江苏公司联合申报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2]
| 级别 | 机构名称 | |
|---|---|---|
| 国家级 | 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网络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 省级 | 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光电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 |
| 经济管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 | 数学实验教学中心 | |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软件与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 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 |
| 融合通信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商务实用型人才实践教育中心 | |
| 射频与微纳电子综合训练中心 |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 |
| 序号 | 获奖级别 | 奖项 | 成果名称 | 获奖时间 |
|---|---|---|---|---|
| 1 | 国家级 | 一等奖 | 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2009 |
| 2 | 省级 | 特等奖 | 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2007 |
| 3 | 省级 | 一等奖 | 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2011 |
| 4 | 省级 | 一等奖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2009 |
| 5 | 省级 | 一等奖 | 数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及课外数学创新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 2007 |
| 6 | 省级 | 一等奖 | 《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程》(教材) | 2004 |
| 7 | 省级 | 一等奖 | 电气与信息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 2004 |
| 8 | 省级 | 一等奖 |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推进理工科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 2004 |
| 9 | 省级 | 一等奖 | 培养电子设计创新人才的教学与实践 | 2000 |
| 10 | 省级 | 一等奖 | 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系列课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 | 2000 |
| 11 | 省级 | 一等奖 | 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2000 |
| 12 | 省级 | 一等奖 | “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进展 | 1996 |
| 13 | 省级 | 二等奖 | 后互联网时代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11 |
| 14 | 省级 | 二等奖 | 以生为本,创新管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2011 |
| 15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2009 |
| 16 | 省级 | 二等奖 | 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2007 |
| 17 | 省级 | 二等奖 |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材) | 2007 |
| 18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2007 |
| 19 | 省级 | 二等奖 | “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实践 | 2004 |
| 20 | 省级 | 二等奖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材)暨课件网站 | 2004 |
| 21 | 省级 | 二等奖 | 开发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课程,构建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 2004 |
| 22 | 省级 | 二等奖 | 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成果—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仿真软件 通信原理学习指导 | 2004 |
| 23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 2000 |
| 24 | 省级 | 二等奖 | 南京邮电学院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00 |
| 25 | 省级 | 二等奖 | 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1996 |
| 26 | 省级 | 二等奖 |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六环节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 1996 |
| 27 | 省级 | 二等奖 |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建设成果 | 1993 |
| 28 | 省级 | 三等奖 | 《移动通信》课程建设 | 1996 |
| 29 | 省级 | 三等奖 |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建设 | 1996 |
| 30 | 省级 | 三等奖 |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1993 |
| 31 | 省级 | 三等奖 | 局校合作,探索生产实习规范 | 1993 |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级别 | 奖项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
| 2007年 | 精品课程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计算机通信网络 | 杨 庚 |
| 2008年 | 双语示范课程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数字信号处理 | 杨 震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编译原理 | 王汝传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子测量原理 | 王 勇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企业资源规划 | 黄卫东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软件工程(双语) | 宗 平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通信经济学 | 高 斌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 赵礼峰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叶美兰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高等数学 | 刘颖范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工电子实验 | 成谢锋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路分析基础 | 沈元隆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图像处理 | 刘 峰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孙力娟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信息论与编码 | 曹雪虹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一类 | 通信系统原理 | 钱学荣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电路分析基础 | 沈元隆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高等数学 | 刘颖范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数据结构 | 陈慧南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 孙力娟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信息论与编码 | 徐澄圻 |
| 2004年 | 优秀课程群 | 省级 | 数字信号处理类 | 郑宝玉 | |
| 2004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通信系统原理 | 钱学荣 |
| 2004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信号与系统 | 沈元隆 |
| 2002年 | 优秀课程群 | 省级 | 通信技术 | 酆广增 |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 沈金龙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数字信号处理 | 杨 震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大学英语 | 王松年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数据结构 | 陈慧南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微机系统及接口技术 | 仇玉章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高等数学 | 薛志纯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数字电路 | 张顺兴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通信网 | 唐宝民 |
教学成果
根据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
学生成绩
在校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瑞萨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优胜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SIAM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等国家级以上重要奖项,“十四五”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0余项。办学81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人才27万余名,很多成为国内外信息产业和人口计生领域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享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誉[3]。
| 级别 | 机构名称 | |
|---|---|---|
| 国家级 | 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网络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 省级 | 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光电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 |
| 经济管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 | 数学实验教学中心 | |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软件与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 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 |
| 融合通信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商务实用型人才实践教育中心 | |
| 射频与微纳电子综合训练中心 |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 |
| 序号 | 获奖级别 | 奖项 | 成果名称 | 获奖时间 |
|---|---|---|---|---|
| 1 | 国家级 | 一等奖 | 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2009 |
| 2 | 省级 | 特等奖 | 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2007 |
| 3 | 省级 | 一等奖 | 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2011 |
| 4 | 省级 | 一等奖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2009 |
| 5 | 省级 | 一等奖 | 数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及课外数学创新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 2007 |
| 6 | 省级 | 一等奖 | 《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程》(教材) | 2004 |
| 7 | 省级 | 一等奖 | 电气与信息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 2004 |
| 8 | 省级 | 一等奖 |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推进理工科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 2004 |
| 9 | 省级 | 一等奖 | 培养电子设计创新人才的教学与实践 | 2000 |
| 10 | 省级 | 一等奖 | 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系列课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 | 2000 |
| 11 | 省级 | 一等奖 | 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2000 |
| 12 | 省级 | 一等奖 | “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进展 | 1996 |
| 13 | 省级 | 二等奖 | 后互联网时代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11 |
| 14 | 省级 | 二等奖 | 以生为本,创新管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2011 |
| 15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2009 |
| 16 | 省级 | 二等奖 | 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2007 |
| 17 | 省级 | 二等奖 |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材) | 2007 |
| 18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2007 |
| 19 | 省级 | 二等奖 | “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实践 | 2004 |
| 20 | 省级 | 二等奖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材)暨课件网站 | 2004 |
| 21 | 省级 | 二等奖 | 开发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课程,构建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 2004 |
| 22 | 省级 | 二等奖 | 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成果—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仿真软件 通信原理学习指导 | 2004 |
| 23 | 省级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 2000 |
| 24 | 省级 | 二等奖 | 南京邮电学院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00 |
| 25 | 省级 | 二等奖 | 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1996 |
| 26 | 省级 | 二等奖 |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六环节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 1996 |
| 27 | 省级 | 二等奖 |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建设成果 | 1993 |
| 28 | 省级 | 三等奖 | 《移动通信》课程建设 | 1996 |
| 29 | 省级 | 三等奖 |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建设 | 1996 |
| 30 | 省级 | 三等奖 |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1993 |
| 31 | 省级 | 三等奖 | 局校合作,探索生产实习规范 | 1993 |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级别 | 奖项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
| 2007年 | 精品课程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计算机通信网络 | 杨 庚 |
| 2008年 | 双语示范课程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数字信号处理 | 杨 震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编译原理 | 王汝传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子测量原理 | 王 勇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企业资源规划 | 黄卫东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软件工程(双语) | 宗 平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通信经济学 | 高 斌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 赵礼峰 |
| 2010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叶美兰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高等数学 | 刘颖范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工电子实验 | 成谢锋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电路分析基础 | 沈元隆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图像处理 | 刘 峰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孙力娟 |
| 2008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精品课程 | 信息论与编码 | 曹雪虹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一类 | 通信系统原理 | 钱学荣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电路分析基础 | 沈元隆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高等数学 | 刘颖范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数据结构 | 陈慧南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 孙力娟 |
| 2006年 | 精品课程 | 省级 | 二类 | 信息论与编码 | 徐澄圻 |
| 2004年 | 优秀课程群 | 省级 | 数字信号处理类 | 郑宝玉 | |
| 2004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通信系统原理 | 钱学荣 |
| 2004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信号与系统 | 沈元隆 |
| 2002年 | 优秀课程群 | 省级 | 通信技术 | 酆广增 |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 沈金龙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数字信号处理 | 杨 震 |
| 2002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大学英语 | 王松年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数据结构 | 陈慧南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微机系统及接口技术 | 仇玉章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一类 | 高等数学 | 薛志纯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数字电路 | 张顺兴 |
| 2000年 | 优秀课程 | 省级 | 二类 | 通信网 | 唐宝民 |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3]。
国家“111计划”: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17]
科技基础平台
| 级别 | 机构名称 | |
|---|---|---|
| 科技部 | 科技部与江苏省共建——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
| 教育部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 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
| 省级重点 | 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和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 |
|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 | |
省级工程中心(4个):江苏省通信与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研究中心等
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江苏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5个):产业信息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35]
校级科研机构
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
电子商务与政务研究所
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
信息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光通信研究所
控制与智能技术研究中心
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数字媒体研究中心
微流控光学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所
| 级别 | 机构名称 | |
|---|---|---|
| 科技部 | 科技部与江苏省共建——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
| 教育部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 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
| 省级重点 | 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和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 |
|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 | |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