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黄教祖师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为新创立的格鲁派制定了严格的戒律,规定从藏历四月至六月,正值世间生命繁殖期间,为 了保护生命的充分繁殖,不受到伤害、践踏,僧人都必须安心在寺庙念经修行,直到六月底才能开禁。到了开禁日,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修行之苦,特备上酸奶,为他们举行野宴游行,为时一周。
雪顿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展佛、跳藏戏、过林卡(即汉族所谓的野炊)。
每逢藏历6月30日(阳历在每年八月下旬左右)天不亮,人们纷纷披星戴月从四面八方徒步聚集在西藏最大的寺庙哲蚌寺山下等待着雪顿节开幕式的第一项---展佛。前来朝佛的人在山下汇成人的山、人的海。喇嘛扛着数米巨大笨重的法号鼓着两腮、涨红着脸使劲地 吹着法号、沉闷的号声钻进了山谷却回荡在人们的心里。另一些喇嘛身着紫色的袍子、戴着金黄色的峨冠,席地而坐,他们低着头、虔诚地祈祷着,祈祷世间风调雨顺,祈祷人民平平安安、幸福快乐。当展佛的时辰一到,数十名喇嘛将丝织的强巴佛像在法号声中,在人们殷殷的期盼中迅速在山坡上挥展开时,刹那间万道霞光洒遍佛像,此时,前来朝拜的人们顿时感到灵魂得到了升华,面对着朝阳下庄重的佛像,人们没有骚动,没有拥挤,而是默默地祈祷着,把洁白的哈达庄严地献给展开的佛像。曾听人说,展佛节这一天,即使是天空下着暴雨,在佛像展开的那一刻,也会出现霞光喷薄出洒在佛像上的奇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神、人合一的表现吧。
雪顿节的第二个节目就是跳藏戏,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汇集在罗布林卡内,作为时一周的表演。
雪顿节期间,藏族老百姓总是全家出动,亲朋好友聚集在林卡里搭帐篷过林卡。过林卡,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野炊。每到夏季来临,藏族同胞总是喜欢三五成群,在有水有树的地方搭上帐篷,铺上卡垫,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围在一块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而每年过林卡,尤以雪顿节期间在拉萨罗布林卡内的过林卡活动规模最 大,最热闹,这时候的罗布林卡,每个角落里都搭满了具有浓厚藏族文化风格的藏式帐篷,充满了人们饮酒欢歌的笑语。如果这时你有幸参加这个活动,无论你与他们认识与否,只要你到了他们的帐篷里,你就是他们尊贵的客人,他们就会热情地给你唱敬酒歌、祝福歌,他们说:“闪亮的酒杯高举起,这酒中装满了情和义。祝愿朋友吉祥如意,祝愿大家一帆风顺;欢聚的时刻虽然是那样的短暂哟,友谊的花朵却开在我们的心里,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中。”你能拒绝他们,你能拒绝他们这样真实的热情么?那就喝吧,可是一碗还不够,要喝就得让你连喝三碗,就是藏族人所说的三口一杯,敬天、敬地、敬神。
这就是西藏人,西藏的宗教,西藏的节日,西藏那饱满的雪域风情。扎西德勒![1]
“活化石”藏戏
藏戏在藏语中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是每年雪顿节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藏戏唱腔高亢雄浑,故事多取材自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
伴着震耳的锣鼓声和众人的欢呼声,沃热藏戏队盛装出场。30名表演者身穿山南传统服饰,面带各色面具走到舞台中央,他们今天要表演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白玛文巴》。《白玛文巴》讲述的是一位商人的遗腹子在空行母的帮助下战胜恶魔,勇斗邪恶的国王,最终为父报仇的故事。[2]
藏戏演出本无舞台,观众也常常席地而坐。“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正义、勇敢,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鲁道说。[2]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任淑琼介绍,2012年雪顿节首次以藏戏大赛的形式,从拉萨、山南、阿里等地市选调了7支优秀的藏戏队、近200名民间藏戏表演艺人参加大赛。[2]
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最早是一种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藏历新年。[2]
2006年,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2012拉萨雪顿节
2012年8月17日是藏历6月30日,位于拉萨西郊的哲蚌寺举办了盛大的展佛活动,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拉开帷幕。无论是哲蚌寺、色拉寺,还是罗布林卡、宗角禄康公园,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们,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2012年的拉萨雪顿节以“幸福拉萨,文化雪顿”为主题,从8月17日持续到8月23日。与往年不同,2012年的雪顿节文化味特别浓,除了传统的宗教节庆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外,还将首次举办藏戏大赛、“雪顿之星”歌手大赛、首届中国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等活动,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
拉萨市委宣传部部长马新明介绍说,2012拉萨雪顿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以文化为着眼点,以幸福为亮点,用“文化雪顿”诠释千年雪顿的真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展示幸福拉萨的魅力,把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与经贸洽谈、旅游休闲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届中国藏地音乐高峰论坛
首届中国藏地音乐高峰论坛日前在拉萨落下帷幕。与会音乐人认为,音乐市场开始步入新媒体时代,藏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除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外,还应下大力气打造特色鲜明的“藏区板块”。
见证近十年中国唱片发展历程的音乐人刘思齐说,依靠发行唱片运营的传统音乐产业链已经被剪断,类似唱吧、K歌达人等以手机为终端的K歌软件的出现,实现了随身KTV的快感,让传统的唱片市场转向新媒体时代。刘思齐认为,新的音乐市场正在形成,藏族音乐需尽快结束歌手散兵游勇的状态,在提到藏族歌手时,不再是韩红、央金兰泽等个体户。他建议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将藏族歌手包装集聚,形成类似拥有诸多歌手的广东歌坛板块,并开设类似“藏歌唱吧”手机频道的方式,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藏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创造力、具有悠久文化艺术传统的民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长期以来,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音乐和舞蹈。据介绍,藏族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后的三次热潮引领下,唱响全国,甚至走向海外,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晓兵认为近年来藏族音乐风格比较单薄、缺乏个人的创作风格,精品作品逐渐减少。
知名音乐人古格建议在保护原生态的藏族音乐的同时,在风格、节奏和配器等方面引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让藏族音乐摆脱“博物馆”式的原生态模式,实现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藏区板块”。他还说,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和西藏五大藏区的藏族音乐各有特点,需要整合各大藏区的音乐元素,融入变化中的藏文化元素,做大做强音乐市场中的“藏区板块”。
本届藏地音乐高峰论坛是2012拉萨雪顿节的亮点活动之一。2012年的雪顿节除了传统的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等活动外,还筹划了“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首届全区藏戏大戏大赛”等十大精品活动,以向国内外展示文化深厚的雪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