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叶猴广西亚种
细长 白毛 瓜 小帽 下半截 鼠蹊部 头顶雄性头体长:55-62厘米;雌性头体长:47-55厘米;雄尾长82 -89厘米;雌尾长77-82厘米;雄性重量:8-15千克;雌性体重:6.7- 8千克。
黑叶猴广西亚种图册(5) | 黑叶猴广西亚种图册(6) |
黑叶猴广西亚种图册(5) | 黑叶猴广西亚种图册(6) |
黑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岩洞较多的石灰岩地区。黑叶猴善于攀缘、跳跃,在人兽罕到,生有稀疏树木的悬崖峭壁则是他们活动觅食的主要场所。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生活于分布区北部的黑叶猴体毛较长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积有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也是位于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黑叶猴广西亚种喜爱群居,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阴、雨天活动范围更小。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旱季,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多于雨季,而休息时间相应地减少。黑叶猴在不同季节里的活动规律也有变化,夏季气温较高时,中午前后的活动就明显减少;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它的发情期,所以活动十分频繁;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也常常整天龟缩在岩洞中。
它的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它喜欢集群生活,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以后就从夜间栖息的绝壁上的石洞内鱼贯攀沿而出,在离洞约30-4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之后,便开始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嬉戏玩耍,宛如在高空中表演的杂技艺术家。此后,才分别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可口的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一边吃,一边玩,两只手忙个不停,有时还互相亲热一阵,帮助捉身上的寄生虫。中午前后,有的回到岩洞中休息,也有的坐在树上或者背阳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午休之后再次嬉戏采食,并且随着太阳的西斜,逐渐向栖息的岩洞方向移动。黄昏时分回到岩洞附近,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爬进洞内睡觉。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有人认为它仅以嫩叶为食,所以被称为叶猴,事实上,它不仅采食嫩叶,也吃嫩芽、茎、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喜欢吃的植物有木棉、无根藤、莴苣笋、女贞、沙梨、荔枝等20多种。最喜食的有蔷薇科、葡萄科、猕猴桃科等的种类。由于胃中有3个室,嚼碎了的树叶在第一室中通过细菌的帮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搅拌呈糊状后再送到第三室中,这样硬度较大的树叶就能够被彻底地消化了。
黑叶猴广西亚种是中国的特产动物,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具体地点包括广西龙州县的上金乡,宁明县的亭亮、驮龙乡,崇左县的罗白、漱湍、驮芦乡;扶绥县的岂盆、山圩、渠旧、渠黎、东门5个乡的部分地区,分布区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黑叶猴栖息。
黑叶猴广西亚种主要在秋季交配,春季产仔。初生幼仔的体色同黑叶猴差不多,全身为金黄色,在雌兽怀中吃奶或睡觉时仅头部能自由转动;7日龄时头顶及尾巴的下半部分转变为乳黄色,头部能灵活地转动,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东张西望,平时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雌兽,不愿意接受其他雌兽的抱抚;20日龄开始长出一些冠毛,也能离开雌兽在地面上爬行或跳跃;2月龄之后就与黑叶猴的幼仔大不相同了,背部长出一些较长的黑毛,头顶、颊的周围、腹部、四肢、尾巴的下半截等很多部位开始呈现出白色,并且逐渐与成体的毛色趋于一致。到了6个月龄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生活,自由采食了,但仍然在雌兽的怀里睡觉。
黑叶猴广西亚种又叫白头叶猴,以往曾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现为黑叶猴的亚种之一。
由于分布区十分狭窄,资源稀少,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如今白头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已对这一珍稀物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使之免遭绝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