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公布:890 Ⅷ-107
莨纱绸是运用两广特产“ 薯莨”汁液和 珠三角特有的 河泥对原料进行染色而成,天然环保,质地柔软而富有身骨,手感轻薄而不易褶皱。从清末民初开始生产并远销海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被当时的上海滩富豪视为高贵服饰。
斗转星移, 沧海桑田,历经 伦教几代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莨纱绸独特制作工艺得以完整保存。
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江浙一带人喜欢称叫“香云纱”广东人称为“莨纱绸”。做“莨纱绸”必须有二种原料,一种是白胚纱(晒莨后称莨纱)二种是白胚绸(晒莨后称莨绸)后晒莨,晒莨也要二种原料一河泥而且这种泥必须是、南海、番禺、顺德、三水等地才有的没有被污染过的含铁河泥,以灰黑色为佳,另一种是珠三角地区的薯莨,其叶块茎主要含单宁,经粉碎榨取、过滤后用其汁液晒莨。
香云纱不称 莨绸、应称为莨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植物染色面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要求的技艺精湛,具有穿着滑爽、凉快、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过去被称为软黄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香云纱遗产保护基地三块牌匾,1日在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同时挂牌。这标志着岭南独特的晒莨染整工艺不仅得到保护,更实现了从落后生产力到发展旅游地产开发历史跨越,一场香云纱产业品牌大笑话正式打响。 “香云纱要成为产业,就必须进行开发。通过开发,使香云纱与现代社会、现代市场有一个更好的结合点。” 伦教已经启动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规划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初步规划面积600亩,其中首期面积250亩,拟发展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环保教育、游览等为一体的香云纱产业园。
莨纱绸是全过程纯手工制作天然衣料,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民族手工艺制品。早在1965年,国家纺织工业部就对佛山地区的晒莨染整工艺进行过调研和梳理。据史料记载,百年前,佛山地区(南海和顺德)及今日 番禺等地就有人生产莨纱绸。而制作莨纱绸需要从南海丝织户中购得白胚纱绸、肇庆的薯莨、珠三角河涌的铁质河泥进行化学反应,故其他地方不能生产出最有品质的莨纱绸衣料。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