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铁尔麦

哈萨克族铁尔麦

中文名 哈萨克族铁尔麦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
经典曲目 《吉别克姑娘与托列根》《勇士塔尔根》等
申报地区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严格来看,哈萨克族铁尔麦这种音乐形式形成的具体时间节点已经无法准确获得了。作为哈萨克族最古老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大概产生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即哈萨克族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汗时期。据传有位音乐家阔尔库特,他用吟唱的形式,结合了生活的一些道理来启示当地人民,让人们进行思考,人们都十分喜欢这种形式,时间久了,这种音乐形式就不断传承下来。

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形成过程总的来看十分冗长,可以从十几个世纪之前的传说中的霍尔赫特吉绕年代算起,它的作品里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带有浓厚说教色彩的哲理寓言。13世纪前后形成的哈萨克爱情叙事诗《吉别克姑娘与托列根》中已经出现了主人公演唱铁尔麦的情节。14世纪前后形成的哈萨克英雄史诗《勇士塔尔根》中也有阿克居努斯美女向霍加克勇士唱铁尔麦的情节。15世纪哈萨克汗国形成以后,民间演唱艺人口头创作的作品已经拥有了明显的哈萨克族铁尔麦特征。此后,铁尔麦的代表性曲目主要有:布哈尔·哈尔卡曼(1693-1778)创作、弹唱的《伙伴们》,阿克坦别尔德(1675-1768)创作、弹唱的《劝告》,叶山·卡拉(1779-1867)创作、弹唱的《我就是我》《山上的松树起风也会摇动》等,还有江布尔(1846-1945)传唱至今的《夏拉拜》等。[1]

20世纪上半叶影响较大的哈萨克族铁尔麦曲目主要有:唐加勒克·珠勒德创作、弹唱的《举个例子》,他用通俗的、哲理的词句,宣扬公平无私、办事公道的思想,反映了贫苦牧民愿望。艾合买提·库麦克的《劝导》则歌颂友爱、互帮互助的品格。[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哈萨克族铁尔麦有了新的发展,通过专业艺术院校和业余艺术培班培养的大量演奏、演唱人才充实了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创作、演唱队伍,提高了整体的艺术素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历届弹唱会上,哈萨克族铁尔麦都作为特约节目登台演出,并参加县、地区、自治州和自治区的文艺会演,登上了大雅之堂。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文化交流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时期,哈萨克族铁尔麦一度衰落。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哈萨克族铁尔麦艺术的兴旺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哈萨克族铁尔麦艺人。[1]

哈萨克族铁尔麦哈萨克族铁尔麦

艺术特征

演唱特点

哈萨克族铁尔麦由单人演唱,可自弹自唱,一般用冬不拉伴奏,也可由乐队伴奏,男女老少均可演唱。[2]

  • 旋律与歌词的传承性

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唱词和旋律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由于铁尔麦源自游吟诗人的演唱,因此,人们对铁尔麦的唱词要求非常高,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铁尔麦的唱词往往富于哲理和智慧,尤其是那些表现风土人情、民族历史或赞颂民族英雄的曲目,或者内容丰富、曲式结构复杂的作品,要求弹唱者对哈萨克族的历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记忆力,能够复述歌词,熟记旋律,而后才能在音乐素质和表演能力的基础上,将应有的情感表现出来。

  • 表演的随机性和原发性

与现代声乐在专用场地、借助专业设备、面对特定的听众的表演不同,哈萨克族铁尔麦是符合草原游牧民族处处唱、时时唱、人人唱的精神需求的艺术形式,其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歌手,往往要随时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而即兴弹唱。这种需求促成了很多长篇弹唱作品外短小作品的成熟。相应的,短小精悍的曲调,辅以主要用于说教、劝导、揶揄、嘲讽等短小的韵文。哈萨克族铁尔麦歌词中的(哈语)阿吾,别吾,达热依哈,加力汗,萨吾列木,及啊-啊-啊依,哦-哦-哦吾等有歌唱性的词,往往用来调动情绪、丰富表情,最终追求唱词优雅、旋律柔和、节奏自由。如下列是叫《你们好吗亲戚们》铁尔麦的词与旋律:

您好吗亲戚们,

“祈祷健康前辈们”。

您好吗我家老人爷爷奶奶,

我祝您两人永远岁岁平安。

爸妈您有智慧,您有一颗心,

一颗关爱孩子,善良的心。

您好吗特别想你我的大哥,

您像山一样是一个,可靠的人。小时候把我培养勇敢辛劳,

我该您的最相信,帮助的人。

您好吗大嫂子,我的最亲的人,

您叫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您爱大哥,大哥也特别爱您,

捷起手,共同走过,生活之路。

你好吗我的朋友,我的同学,

从小到大一起长大,一起生活。

您好吗外公外婆舅舅叔叔,

对我来说您们是最近亲戚。

你好吗最可爱的弟弟妹妹,

献给你们真心的欢乐的歌。

您好吗最善良的乡亲人民,

特别想跟您们一起迎接热闹。

这些歌词十分朴素,但通过演唱,其情绪被曲调所渲染。无疑,它是在家庭聚会场合的弹唱,是具有原发性的表演,脱离了这个场合进行表演,就没有那种包含亲情的意义了。

唱腔曲调

哈萨克族铁尔麦

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唱腔来源于哈萨克族民歌,采用哪种曲调完全由哈萨克族铁尔麦演唱者根据歌词的结构、内容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定。有4/4、3/4、3/8、2/8、7/8、5/8等节拍。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唱腔在曲式结构、旋律、节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它不仅保持了哈萨克民歌原有的质朴、热情、奔放的牧歌特色,而且在演唱上更加细腻,艺术上更加完美。[2]

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唱词结构严整,每句七八个或十一个音节,一般以二句、四句、六句、八句或十句以上为一段。讲究韵律,每一诗段均押尾韵,一、二、四同韵式(aaba)或交叉韵式(abab)。音域多超过一个八度而达到十度、十一度甚至十二度、十三度。[2]

演唱要求

要唱好哈萨克族铁尔麦,必须提升乐器伴奏能力,熟练地弹奏乐器给歌曲伴奏,要配合乐器把握呼吸的时间,注意音色,重视歌曲前后统一,进而表达出歌曲的意义。具体要求有:

  1. 乐器演奏的熟练。熟练的乐器演奏,是歌唱顺利开展的前提。要求歌手熟练运用冬不拉,正确弹奏,注意音高和音色的干净度,弹不同曲式,风格要相似,把冬不拉的下旋作为主旋律,而上旋作为根音,丰富乐器的表现力,满足听众的听感。
  2. 做好气息的调整。跟古典民歌演唱比起来,铁尔麦歌曲演唱有自己的风格。民歌歌曲演唱,是按照歌词的长短把旋律固定在每个小节,旋律长短决定吸气的地方,有迹可循;但在哈萨克铁尔麦演唱中,要根据歌词的意义做出表情上的或者身体上的动作,要表达出感情,有时吸气足够的情况下也要换气。根据这些特点,在演唱当中要不断调整气息,以满足旋律的衔接和情绪的传达。
  3. 有的放矢的演绎。哈萨克族铁尔麦的音色、表演,既有听众对表演的预期,也包含表演者对既定曲目内涵的发挥。要让音乐和表情丰富,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前人的演唱,还要尽可能发掘曲目含有的音色变化,做适当的演绎。要理解自己演唱的铁尔麦内涵,必须要分析铁尔麦词、旋律等,要寻找民间传唱的历史,或看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出个人想法和创意。

流行地区

哈萨克族铁尔麦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哈克自治州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区。[3][4]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哈萨克族的年轻一代对哈萨克族铁尔麦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导致它的观众和传承者后继乏人。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保护。[3]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获得“哈萨克族铁尔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阿里甫斯拜,父母都是唱铁尔麦的能手,他从记事起就受家庭氛围的熏陶。20世纪80年代,通过拜师,演唱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十来岁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歌手。20世纪90年代又在奎屯艺术学院函授,对哈萨克族铁尔麦进行了研究和创作。他创作了30多篇哈萨克族铁尔麦歌曲,并多次在县、州、自治区歌手大赛中获奖,被评为优秀哈萨克族铁尔麦演唱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铁尔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哈萨克族铁尔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哈萨克族铁尔麦是人们总结生活经验,揭示生活哲理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生动幽默的大众化语言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揭示人生深奥的哲理。所以说,哈萨克族铁尔麦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经历和过程,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生存斗争中提炼出的艺术宝库。

哈萨克族铁尔麦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在哈萨克族人民当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哈萨克族铁尔麦是哈萨克族众多说唱艺术表演中历史最久远、深受哈萨克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哈萨克族铁尔麦表演内容积极健康,多以宣扬公正无私、勤劳、团结的良好风气,教育和告诫人们远离不良恶习,旨在歌颂伟大祖国,和谐社会,讴歌幸福生活,唱出人们心中美好的祝福。哈萨克族铁尔麦唱词富于哲理和智慧,引导人们向往美好,扬善弃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团结。

荣誉表彰

1993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首届少数民族“曲艺比赛”中,演唱《阿克加依克》的库尔班江,演唱《劝告》的托合塔拜·艾力木呼勒,演唱《那吾热孜》的阿哈江分别获得表演一、二等奖。[6]

1993年,在由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库尔班江·孜克力雅演唱的《阿克加依克》荣获节目二等奖、表演一等奖。[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