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平讲戏剧照平讲戏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和屏南民间的“驮故事”相结合演化的一种表演艺术。棠口乡际头村张志慎于清初最早创立的平讲班,是屏南境内平讲戏的萌芽。[1]
龙际平讲班建于康熙年间,前身由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军和屏南龙岗寨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的“江湖班”逐渐衍成。明末平讲戏名旦张志慎,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被后人称为平讲戏“一代宗师”,就是从龙际平讲班出道的。
1984年,在屏南棠口乡龙源村陆姓老艺人家里,发现了清嘉庆年间该村龙源平讲班遗留下来的两箱戏装,共31件,内有生、旦、净、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挂、帽盔等,刺绣精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2]
“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当地传统民间流传的歌谣,可见屏南平讲戏的盛极一时。在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期,平讲戏与儒林戏、江湖戏开始结合俗称“三合响”,形成今日闽剧的雏形。[2]
儒林戏、江湖戏已不复存在,仅音乐唱腔保留在闽剧里,而平讲戏依然以独立的形式在屏南存留。受各种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平讲戏基本停演。屏南开始开展平讲戏艺术的抢救挖掘工作,又使平讲戏焕发新的光芒。[2]
屏南平讲戏剧照屏南平讲戏唱腔源于闽东北的传统民歌,由“柴牌”和“诉牌”组成,属板腔体,“一人唱,众人和”,一般为上下句结构反复,平白如话,适于叙事、抒情、哭诉、哀求,唱腔旋律为五音阶,羽调式为最多,徽、商次之。板式为一眼板,散板以“刀鞘板”敲节拍,多衬词,有帮腔。江湖调由闽东北民歌糅合外来声腔四平、徽调、乱弹、啰啰等衍变而成,适于大段叙述。传统民间小调包括本地民歌和方言化的外来民歌,旋律优美动听,多用于歌舞场面。其他杂曲由乱弹、梆子等外来戏的曲调组成,演唱时前台一人唱,后台众人齐帮。
屏南平讲戏的音乐源于民间歌谣,吸收四平腔以及乱弹的逗腔、洋歌等唱腔,以语改腔或改腔用语,一人唱,众人和,逐渐形成地方特色。旋律以方言结合板眼扣紧,易学易懂。[1]
屏南平讲戏早期的乐器因陋就简,方便实用,主要有鼓、大锣、小锣、铉、三弦、二胡、中胡、笛子、唢呐等,特色乐器有刀鞘板、无月大锣、毛胡、平面低音锣、指呐等。[1]
屏南平讲戏唱词每句中间都有二三处穿插“唉”音叹词,尾句三字多由后台演员帮腔。唱词道白以屏南方言押韵、通俗易懂而又贴近生活,是屏南平讲戏之所以能够一度兴盛的主要原因。[1]
屏南平讲戏初期表演的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清乾隆后期,平讲戏进入发展阶段,角色行当随之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分为生、旦、花三大面行。此外,还有杂角行,如扮演兵卒、店家、稍公、地保、庙祝、小和尚、车夫等次要人物。[1]
屏南平讲戏剧照旦角一般右手不离胸,离胸宜近不宜远,也不宜过高;出手食指要微弯,指物要转腕。脚踏“丁字步”,行走“莲花步”,急走“挪台步”。演赶路时的准备动作是左手摸发髻,右手摸脚跟。进出门槛时是右脚提跨,左脚跟进。坐位时身稍侧,浅交脚。出场时脸朝后台,直至台桌边才转身面向台前亮相,接着捡领、捡袖,然后用“贴步”行到台前,念词后转身到台桌前坐下报白。[1]
不同行当出场和表演也各有特色。大花(净角)出台时用“大冒”,即“三下步”,左手捏住右手袖子,遮面至台桌边甩袖亮相,双手捋须,瞪转眼珠,用“八字步”行至台前,念词后转身大步到台桌前或登上案桌坐下道白武生出台时多是在后台喊一声“喊”,后台打击乐起“大冒”介,“三下步用袖遮面至台桌边亮相,整冠、捋须、捡袖,脚踏“八字步”到台前“奠降”、“开堂”,然后转身上将台报白。[1]
马夫(武生)出台演洗马动作(跳台),先开马栏、牵马、脱鞍、洗马身、取料喂马、上鞍、试骑、系马,最后请将出台。武生在战场上对阵作战动作有碰阵杀、双过背杀、三只花、四条枪、滚刀、六朴股、七股乱、双捷、托头、八股点、洛索、加上杀、光腹杀等打法一衡班”演员能“翻跟斗”、“滚地爬”、“跳过头”,还有采用屏南武术结合的武打形式三花出台动作有孩儿步、翘胡子、转眼珠、龟头相、倒头步(倒身用双手行走)等。[1]
屏南平讲戏剧照老生在表演追赶时有“摆须”的动作,踏一步摆左边,再踏一步摆右边,从慢到快,表示艰难。青须生(占生)表演气愤时有“吹须”的动作,双手抱肩,全身抖动,眼珠突出。“蓄气”是平讲戏表演中通用的动作。剧中人物遇到不幸、受到惊吓或死亡时表演“蓄气”,将面转向后台,快速在两颊抹些茶油,然后吸气入胸,把鼻凹下去,眼珠先动后而不动,呼吸停止,最后仰倒于地,表示昏厥或死。[1]
持扇出场文小生动作文雅,平稳地撑开扇子,手一翻,翩然地在胸前轻扇,同时另一手往后背。反小生持扇开扇动作迅速,摇头晃脑,向下一甩撑开扇子,高举至头一侧大幅度扇动。旦角出场,扇子平稳摊开,左脚往右脚方向朝前稍迈,动作细腻缓慢,扇子翻转后,举至头一侧,身子向右一倾,左手打出兰花指。净角出场,持扇开扇翻扇动作利落,左脚往前一迈,左手叉腰,动作迅速而大气。丑角出场,一般开扇较少,旋转扇子,眼神四顾,蹑手蹑脚,卑弓屈膝态。[1]
帽类
金挑(加官帽、天官帽)、狗仔帽(花花公子戴,特色为帽翅上装有弹簧,花花公子摇头晃脑起到修饰作用)、脑包十龙额(武生戴)、虎头盔饰有虎头)、生巾(帽后有个双喜字样)、相纱(宰相戴)、帝帽、螺帽(武松打虎时戴的帽)、元帅盔(龙头样式)、状元帽、白巾(衙役帽)、文堂(文官的兵,文官出场前的开道兵戴,蓝色)、旗牌(黑色,王朝马汉戴的)、软一把抓(店小二戴)。[1]
衣服
男靠、女靠(武将)。[1]
布景
文帐(元帅帐内所用,绣有戴礼)。[1]
屏南平讲戏的剧目,主要从江湖十八本发展起来,传统剧目有“三十六本头”,后期发展到50多个剧目。常演的剧目有《双封侯》《双状元》《赠宝塔》等,此外有折子戏《楼台会》《小方卿唱道》《云头送子》等。[1]
屏南平讲戏剧照屏南地方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艺术根植于民间,惠及全县广大民众,同时影响福建福州、宁德、南平三市广大农村地区。总计人数在1000多万以上。其社会影响与价值:一是对地方戏种研究的实证价值;二是民间宗族戏曲的社会研究价值,屏南地方戏提供了我国民间戏曲与农村社会宗族之间关系的重要参照系;三是印证对于地方戏曲,特别是四平戏、平讲戏、闽剧等发展史的历史研究价值;四是地方戏保留的传统剧及其表演艺术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古代戏曲的审美观赏价值;五是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3]
张贤读,男,1942年10月出生。2008年2月15日,张贤读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屏南县申报。项目名称:屏南平讲戏。[4]
新中国成立前后,平讲戏进入萧条期,一是因为演唱形式单一,二是因闽剧进入当地后,女角演出的优势逐渐占据了主要市场,平讲戏的演出举步得更为维艰。[1]
2002年,屏南县成立地方戏剧研究办公室,并对全县地方戏剧进行摸底调查研究。[5]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屏南县漈头平讲戏传习所获得“屏南平讲戏”保护单位资格。[6]
重要演出
2018年11月14日,第七届福建艺术节上演屏南平讲戏《陋规案》。[7]
2019年5月18日,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张家祠堂上演屏南平讲戏《马匹卜换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