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甲谐缘起的说法中,一说为庆贺胜利而跳的舞蹈,二说为“隆重的舞蹈”,三说为唐朝时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可见,甲谐赋有的意义也很盛大,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其中也包含着汉藏民族团结与友好的见证。据扎西老人介绍,旦嘎甲谐有三十几种,目前他们能跳十几种。
甲谐的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第三种说法流传更广,更为普通百姓所认可。
表演甲谐的男演员身着绸缎制成的演出服,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他们头戴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地摇摆,身上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男演员舞蹈时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与之对应,女演员的扮相柔美了许多,她们穿着藏族女性的传统服装,身上佩戴各种藏族配饰,手持哈达,边歌边舞。甲谐以蓝天为帷幕、以大地为舞台,充满了一种原生态的美感,看来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2008年,甲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了敲开市场之门的一块金砖。扎西说,近些年,村里甲谐的演出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逐渐走向日喀则、走向拉萨。2010年,他们还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
甲谐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歌舞,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甲谐经过口耳相传、代代相承,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甲谐共有35中跳法,其表演时间可长可短,如果将所有跳法全部表演完毕,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
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经费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多年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藏自治区基本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一批保护工作机制。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国家级的有89项,国家级传承人有96人;名列自治区级的有460项,传承人350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萨嘎县文化和旅游局获得“旦嘎甲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