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是“洛谐”的起源地。从历史上讲,定日“洛谐”早在元朝洛定日万户府时期就有其表现形式,俗称“农村圈舞”;从地域上讲,这些农村圈舞同拉孜、昂仁民间歌舞有相似之处,因此历史称谓上泛称“堆谐”。在“堆谐”中又分出“强谐”(昂仁)和“洛谐”(定日)。定日“洛谐”在历史的长河中经群众和艺人的不断加工规范,逐步成为当下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民间舞。
更应该指出的是,在“洛谐”的发展过程中,定日人民在传统六弦琴基础上,又自创红乐器,为“三弦胡”,是用三根较细的铁丝制成二胡一样的琴体,用一束马尾做成号弦拉奏。“洛谐”歌舞中配以琴胡演奏又增强了独特色彩,再辅以笛子、串铃、扬琴等,在慢抒情唱腔中更具欣赏性。
定日洛谐
定日“洛谐”唱腔独特,是慢唱腔。舞蹈动作是热烈的跑步旋转、腾跃等技巧。形式完善,动作规范,音节鲜明,自成一体。它不但保留了中起步,四、二节奏变化,而且舞姿更加优美娴熟,动作更臻丰富完善。主要表现为下身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伐稳扎结实,上身呈九十度弯腰低头,摆动双臂,双手更呈现了藏南叫“洛定日”古老的“谐”舞风韵,这是它有别于“堆谐”、“果谐”等“谐”舞的特点。“洛谐”以“脚靴”见长,男性表演时伊拉琴弹琴边弹边舞穿插旋转动作较多,舞者气质庄重豪放。女性舞蹈时脚步顿地舞比较平稳,伴着脚下连点步跳踏,上身微微起伏,双手在胸前左右自如甩动,舞姿显得典雅轻快。
定日“洛谐”是以歌和扎念琴及三弦琴伴奏为主,扎念琴和三弦琴是形成定日“洛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歌舞中它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洛谐”歌舞结合,载歌载舞,表演时男子弹唱扎念琴及三弦琴,女子手拉手连臂踏歌,顿地为节,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不乏相互交叉组合,步伐稳扎结实。
从音乐结构看,定日洛谐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散板歌曲加快板歌曲组成;二是由慢板歌曲加快板歌曲组成;三是由快板歌曲独立成曲。其中,第一种类型的洛谐是定日“洛谐”所独有的。歌舞音乐中出现大段散板的现象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可谓罕见。可能与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牧业的环境、高寒的地势有关。它的散板歌曲和快板歌曲虽然内在上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但外在上,旋律、节奏、节拍形式等方面,却又有鲜明的对比,散板部分富于歌唱性、朗诵性,旋律性不规则,节奏不规整,没有乐器伴奏,没有舞蹈相随;快板部分则富于舞蹈性,节奏规整,旋律感人,载歌载舞,有乐器伴奏,情绪欢快热烈。
在演唱方法上,定日洛谐的演唱声音直白,更少装饰,喉音较重,多以真声演唱。
在演唱方式上,定日洛谐几乎全是集体齐唱,即使是适于独唱的散板歌曲,也是用齐唱来表演的。这一现象说明,定日洛谐注重集体性,而不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传承价值
定日洛谐继承了西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形态,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舞蹈,具有艺术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1]
传承状况
定日洛谐这一传统民间舞蹈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面临传承乏人的状况,亟待保护。[1]
传承人物
欧珠,男,藏族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定日洛谐,申报地区为西藏自治区定日县。[3]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定日县文化和旅游局获得“定日洛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4]
重要活动
2018年8月26日,在西藏日喀则第十六届珠峰文化旅游节上表演了定日洛谐舞蹈。[5]
2020年12月19日下午,在卢湾区白玉兰剧场举办“来自珠峰的问候——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定日·卢湾藏汉文化交流演出。[6]
衍生作品
2016年11月6日,定日洛谐广播体操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