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中文名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15世纪中期,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文化艺术也得到空前繁荣,流传于各部落的民间故事史诗、音乐舞蹈,在语言、文字逐步统一的条件下,得到相互传播。这时出现了“沙勒——色尔”形式的专门以演唱活动为生的民间艺人班社,许多歌颂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赞美自然、动物、花鸟,描写人物情感,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人民疾苦,劝诫世人的乐曲、唱词舞蹈被这些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他们把原来单一的“篑”乐曲进行了扩张,变成集音乐舞蹈、演唱于一体的综合演唱活动。

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是哈萨克“篑”的兴盛期与“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时期。流传下来的“阔恩尔”,除已搜集到的《阿克鹘阔恩尔》(白天鹅之歌)、《巴特尔巴格》(勇士的荣耀)、《吐尔帕尔吐亚格》(骏马奔驰)、《沙亚特沙孜》(狩猎欢歌)、《扎曼托勒高》(时代抒怀)等五部“阔恩尔”以外,据民间老艺人讲,还流传着“篑”或词曲已三世不全的“阔恩尔”数十首。

19世纪是冬不拉乐曲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作曲家演奏家,他们为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及其乐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六十二阔恩尔”的成套规模演唱的艺术形式,则逐渐冷落、沉寂下来。

基本特征

艺术形式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包含“六十二套曲”,是一种综合表演的艺术形式,包括用民族乐器演奏;冬不拉弹唱、独唱、合唱、对唱等民歌演唱: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舞蹈;诗歌吟诵等内容。乐曲,民歌、舞蹈、诗歌等缺少哪一种艺术形式,六十二阔恩尔就成了不完整艺术。

表现形式

《六十二阔恩尔》中的每一部套曲都由一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阔恩尔》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套曲具有曲调丰富,结构严整的共同特点,而每组套曲是各有独特的风格。

表演时长

民间历来有“富人家的喜事三十天娱乐。四十天庆典”的说法。娱乐庆典上,《六十二阔恩尔》是重要的表演内容。按每部《六十二阔恩尔》唱两小时,每天演唱两部计算,就要演唱三十天。

演奏特点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通常讲述着曲折而感人的故事,抒发演奏者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它们的速度一般为偏慢的行板;演奏时,不炫耀技巧而讲究韵味。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让听者去了解哈萨克人的历史,洞察哈萨克人的心灵,感受草原文化所特有的纯朴、率真、醇香、厚重。冬布拉、库布孜、斯布孜额这三件乐器各有特色:冬布拉可用左右手的各种演奏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库布孜奏出单纯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额则是古朴的持续长音。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都沁入到了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现出哈萨克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

代表作品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代表作品有《凯鄂斯阔恩尔》《撒勒阔恩尔》《铁勒阔恩尔》《玛依达阔恩尔》《阿克鹘阔恩尔》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承载和记录着哈萨克人民对祖先和民族历史的记忆,其中五声、七声的不同乐曲彰显了哈萨克民族的多源性及哈萨克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蒙古族、汉族、突厥语各民族、印欧语各民族碰撞交融的状况,具有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语言的消失,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扶持,保护传承。

传承人物

库尔曼江·孜克热亚,男,1964.06.14,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项目代表传承人,申报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保护措施

为了抢救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濒临失传的危险窘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96年开展搜集和整理工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保护领导小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获得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04年9月,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六十二阔恩尔》首个套曲《阿克鹘》正式出版面世。

2016年11月11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在北京拉开帷幕。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伊犁州歌舞团民乐队代表新疆首次参加展演,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在其中表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