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中文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现任所长 何春荣
主要荣誉 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博士点 2个(一级学科)
专职院士 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立时间 1951年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51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Ship Model Experiment Institute)建立于上海黄浦江畔。

1965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总部搬迁至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

1954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建成中国国内第一座拖曳水池。

1957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Ship Model Experiment Institute)改名为船舶科学研究所(Ship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1961年,国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成立了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隶属之,起称为702所。

1978年,研究所对外开放,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SSRC),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承担起招收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两大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任务。

1997年,研究所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12月,中国石油大学与中船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建“海洋能源联合研究院”成立[6]

2014年7月,研究所获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的“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荣誉。

2015年1月,研究所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以高性能船舶、海洋工程及水运安全工程装备研发为目标,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结构性能以及新材料、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蛟龙号蛟龙号2015年10月14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第三批获批立项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

2015年11月,由上海分部工程开发室牵头研制的消防用浅水域水下搜救机器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2016年6月,研究所研发的“海翔”号水下滑翔器海试圆满成功。

2016年7月,研究所研制的蛟龙号圆满完成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开始返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徐芑南

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沈泓萃、万正权、刘建湖、司马灿、胡震、惠昌年、叶聪等

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翁震平、颜开、万正权、刘建湖、顾学康、唐登海、惠昌年等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总部在无锡,设有上海分部和青岛分部,设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水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7]

国家级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舰船总体性能试验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金属结构试验检测中心

国家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

设施资源

  • 科研设备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主要科研设备如下表所示:

实验室 设备
深水拖曳水池 拖车;阻力仪、敞水动力仪,自航仪,四自由度适航仪;伴流测试系统、水下摄象系统;拖车及桨速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系统
船用低速风洞实验室 转盘及镜象支撑系统,塔式六分力机械天平,压力、应变测量系统,热线风速仪测速系统、电子扫描压力测试系统等
操纵性旋臂水池实验室 水池主体、旋臂、全自动转盘机构、全自动拖车、多分力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系统
自航模露天水池 三自由度压电式角速率陀螺、小型高精度压电式压力传感器、遥测系统、测迹仪·舵机、自动定深、稳向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耐波性水池实验室 浪高仪、6自由度非接触式运动测量系统、浪高仪、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循环水槽实验室 螺旋桨动力仪、激光测速仪、空泡观测及脉动压力测量系统、噪声测量系统,包括大型水听器声基阵
空泡水筒实验室 长轴支架、水流驱动系统、螺旋桨转速系统、螺旋桨动力仪、斜流测功仪、激光测速系统、噪声测量系统、脉动压力数据采集系统
减压拖曳水池实验室 基于无线网络与虚拟仪器技术的减压条件下运动物体控制、测试数据采集及远程无线传输与控制系统、减压条件下运动物体流动图像远程实时观察及图像传输系统、随车式PIV流场测试系统、螺旋桨敞水动力仪
水面舰船结构强度实验室 5000吨级试验平台、1000吨疲劳试验机、500吨疲劳试验机、50吨高频疲劳试验机、500吨万能试验机、100吨万能试验机、1500吨试验机、800吨压缩试验机、400吨材料试验机、30吨材料试验机、250吨疲劳试验机、100吨疲劳试验机、50吨疲劳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半自动冲击试验机
水下工程结构实验室 试验压力筒、压力试验坑、双通道疲劳加载系统、动静态数据采集设备
管道噪声实验室 管路流噪声测试装置、综合管路测试装置、安静型管道测试装置、隔振降噪元件阻抗测试装置
水下声学材料声管实验室 5810型 测量放大器、D-1016 信号发生器、YE-3790 组合滤波器、2971型 相位计、SWT-208 低频水声驻波管 压力表设施
机电设备振动环境试验台 机电设备、结构件、隔振元件
半消声室 测功器、声学试验系统
空气隔声室 全套空气声学试验系统
其余 船用设备强碰撞中型冲击机、系列落锤式冲击试验机、标准浮动冲击平台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实验室 设备
深水拖曳水池 拖车;阻力仪、敞水动力仪,自航仪,四自由度适航仪;伴流测试系统、水下摄象系统;拖车及桨速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系统
船用低速风洞实验室 转盘及镜象支撑系统,塔式六分力机械天平,压力、应变测量系统,热线风速仪测速系统、电子扫描压力测试系统等
操纵性旋臂水池实验室 水池主体、旋臂、全自动转盘机构、全自动拖车、多分力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系统
自航模露天水池 三自由度压电式角速率陀螺、小型高精度压电式压力传感器、遥测系统、测迹仪·舵机、自动定深、稳向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耐波性水池实验室 浪高仪、6自由度非接触式运动测量系统、浪高仪、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循环水槽实验室 螺旋桨动力仪、激光测速仪、空泡观测及脉动压力测量系统、噪声测量系统,包括大型水听器声基阵
空泡水筒实验室 长轴支架、水流驱动系统、螺旋桨转速系统、螺旋桨动力仪、斜流测功仪、激光测速系统、噪声测量系统、脉动压力数据采集系统
减压拖曳水池实验室 基于无线网络与虚拟仪器技术的减压条件下运动物体控制、测试数据采集及远程无线传输与控制系统、减压条件下运动物体流动图像远程实时观察及图像传输系统、随车式PIV流场测试系统、螺旋桨敞水动力仪
水面舰船结构强度实验室 5000吨级试验平台、1000吨疲劳试验机、500吨疲劳试验机、50吨高频疲劳试验机、500吨万能试验机、100吨万能试验机、1500吨试验机、800吨压缩试验机、400吨材料试验机、30吨材料试验机、250吨疲劳试验机、100吨疲劳试验机、50吨疲劳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半自动冲击试验机
水下工程结构实验室 试验压力筒、压力试验坑、双通道疲劳加载系统、动静态数据采集设备
管道噪声实验室 管路流噪声测试装置、综合管路测试装置、安静型管道测试装置、隔振降噪元件阻抗测试装置
水下声学材料声管实验室 5810型 测量放大器、D-1016 信号发生器、YE-3790 组合滤波器、2971型 相位计、SWT-208 低频水声驻波管 压力表设施
机电设备振动环境试验台 机电设备、结构件、隔振元件
半消声室 测功器、声学试验系统
空气隔声室 全套空气声学试验系统
其余 船用设备强碰撞中型冲击机、系列落锤式冲击试验机、标准浮动冲击平台
资料来源:

科研成就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成为ITTC(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和ISSC(国际船舶和近岸工程结构会议)的成员单位。与美国泰勒水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罗斯克雷洛夫研究院、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荷兰水池(MARIN)、德国汉堡水池(HSVA)、挪威船舶研究所(MARINTEC)、罗马水池(INSEAN)等单位在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派出学习和进修的国家和地区
地区 国家
美洲国家和地区 美国、加拿大等
欧洲国家和地区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瑞典、希腊等
亚洲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韩国、伊朗、泰国、新加坡等
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等
资料来源:
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 会议名称
1986年 国际推进器和空泡学术会议('86ISPC)
1989年 国际空化空蚀学术讨论会('89ISC)
1991年 第十一届国际船舶和近岸工程结构会议(ISSC)
1992年 国际推进器和空泡学术会议('92ISPC)
1994年 94' ICHD国际水动力学学术会
1999年 第22届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大会
2001年 PRADS2001国际会议暨所庆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2007年 第九届国际高速船舶会议(FAST2007)
2009年 第六届国际水下技术会议(UT2009)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派出学习和进修的国家和地区
地区 国家
美洲国家和地区 美国、加拿大等
欧洲国家和地区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瑞典、希腊等
亚洲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韩国、伊朗、泰国、新加坡等
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等
资料来源:

学术期刊

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 会议名称
1986年 国际推进器和空泡学术会议('86ISPC)
1989年 国际空化空蚀学术讨论会('89ISC)
1991年 第十一届国际船舶和近岸工程结构会议(ISSC)
1992年 国际推进器和空泡学术会议('92ISPC)
1994年 94' ICHD国际水动力学学术会
1999年 第22届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大会
2001年 PRADS2001国际会议暨所庆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2007年 第九届国际高速船舶会议(FAST2007)
2009年 第六届国际水下技术会议(UT2009)
资料来源: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获奖概况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级等各级科技成果奖600余项。

部分获奖概况
项目 类别 时间
海地效翼船“902”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
海地效翼船“XTW-1” 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大奖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船舶动力定位的应用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船舶综合航行性能预报与优化设计系统SHIDS3.0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海地效翼船“XTW-4”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大中型地效翼船流体动力性能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
海地效翼船“XTW-5”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双轨自走行B扫描钢轨探伤小车 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
蛟龙号 中国工业大奖 2014年
资料来源:
  • 研究成果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表所示:

类别 研究成果
船舶流体性能研究 吊舱推进技术研究 波浪中的操纵性研究
动力定位技术研究 船型优化技术研究
精细流场测试技术研究 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
肥大型船和集装箱船系列船型操纵性研究 涡激振动试验技术研究
系泊系统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多船靠绑系统模拟测试技术研究
液舱晃荡及试验测试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模拟技术研究
起重(铺管)船预报技术研究 新型水下航行体水动力性能研究
流声耦合技术研究 CFD应用及数值水池技术研究
水下滑翔器 波浪能滑翔器
减摇水舱开发及效能评估 船舶第二代稳性技术
新船型概念研究 船舶EEDI预验证试验测试
液舱晃荡试验 动力定位试验
CFD计算评估 ---
船舶结构性能研究 理论研究 测试技术
模型试验研究 实船试验检测
船舶推进技术研究 推进器设计方法研究 面元法的研究与进展
推进器及艇体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推进器噪声的研究与进展
半浸式螺旋桨驱动装置设计与开发 推进器模型综合性能试验技术
水动力试验设施设计 ---
船舶抗爆抗冲击研究 理论研究 试验技术
测试技术 ---
新型船舶研究和设计 掠海地效翼船研究 水翼船研究
小水线面双体船研究 特种船舶研究
水下工程研究与开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HOV) 遥控潜水器(ROV)
自治潜水器(AUV) 单人常压潜水装具(ADS)
潜艇救生钟 耐压容器设计以及技术评估
水下工程操作驾驶人员培训 水下勘探作业
一体化推力器 水下液压源
水下LED灯 --
信息技术 -- --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部分获奖概况
项目 类别 时间
海地效翼船“902”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
海地效翼船“XTW-1” 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大奖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船舶动力定位的应用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船舶综合航行性能预报与优化设计系统SHIDS3.0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海地效翼船“XTW-4”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大中型地效翼船流体动力性能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
海地效翼船“XTW-5”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双轨自走行B扫描钢轨探伤小车 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
蛟龙号 中国工业大奖 2014年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类别 研究成果
船舶流体性能研究 吊舱推进技术研究 波浪中的操纵性研究
动力定位技术研究 船型优化技术研究
精细流场测试技术研究 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
肥大型船和集装箱船系列船型操纵性研究 涡激振动试验技术研究
系泊系统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多船靠绑系统模拟测试技术研究
液舱晃荡及试验测试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模拟技术研究
起重(铺管)船预报技术研究 新型水下航行体水动力性能研究
流声耦合技术研究 CFD应用及数值水池技术研究
水下滑翔器 波浪能滑翔器
减摇水舱开发及效能评估 船舶第二代稳性技术
新船型概念研究 船舶EEDI预验证试验测试
液舱晃荡试验 动力定位试验
CFD计算评估 ---
船舶结构性能研究 理论研究 测试技术
模型试验研究 实船试验检测
船舶推进技术研究 推进器设计方法研究 面元法的研究与进展
推进器及艇体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推进器噪声的研究与进展
半浸式螺旋桨驱动装置设计与开发 推进器模型综合性能试验技术
水动力试验设施设计 ---
船舶抗爆抗冲击研究 理论研究 试验技术
测试技术 ---
新型船舶研究和设计 掠海地效翼船研究 水翼船研究
小水线面双体船研究 特种船舶研究
水下工程研究与开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HOV) 遥控潜水器(ROV)
自治潜水器(AUV) 单人常压潜水装具(ADS)
潜艇救生钟 耐压容器设计以及技术评估
水下工程操作驾驶人员培训 水下勘探作业
一体化推力器 水下液压源
水下LED灯 --
信息技术 -- --
资料来源:

所徽

《船舶力学》

船舶力学船舶力学《船舶力学》(月刊)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流体与结构声学、研究综述。《船舶力学》于2010年更改为月刊[8]

《船舶力学》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 Journals,AJ)刊源;英国海事技术《文摘杂志》(BMT Abstracts)的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造船》

中国造船中国造船《中国造船》1948年创刊,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船舶类科技期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报。

《中国造船》是中国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于《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识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2004年全国首批500种精品期刊)等。在《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等引证报中,影响因子等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水路运输类期刊综合第一位。2013年起,被检索机构EI收录。

2005年以来,《中国造船》每年以船舶节能减排或海洋工程为专题、以增刊的形式出版节能减排专集或海洋工程论文集。

  •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是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内外7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联合体办刊方式主办的,期刊为全国性学报类学术刊物,国家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9]

2012年A辑的影响因子为0.762,在中国力学类刊物居第二位,水利类刊物居第三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长期以来得到Elsevies出版公司和《EI》数据库的关心和支持。英文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就是EI Compendex数据库核心期刊。2006年由Elsevier出版公司向全球发行印刷版和电子版,2008年起由SCIE收录,2010年SCI影响因子为1.475。《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和A辑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所旗

现任领导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培养点之一,有2个博士学科点,4个硕士学科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

一级博士学科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科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江南大学联招联培)

荣誉记录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共招收培养博士、硕士400余名。十余位研究生分别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或全国、江苏省、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研究所万正权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称号。刘建湖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部分学生获奖
姓名 类别 获奖类别
刘建湖 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张楠 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汪俊 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朱稣骥 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俞孟萨 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钟荣 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资料来源:

词条图册

部分学生获奖
姓名 类别 获奖类别
刘建湖 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张楠 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汪俊 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朱稣骥 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俞孟萨 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钟荣 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资料来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