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文盲是指不识字的成年人。 按照中国的标准是指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
(1)“文”即“纹”,“文盲”即“纹盲”。指不认识文字的成人。
(2)认识文字,但是缺乏思想能力的成人。
(3)认识文字但不了解具体的语言文化。
对于一些拼音文字,特别是全音素文字,只要了解最起码的发音规则,就能读出来发音,进而通过语音来理解文字的意思。所以使用这类文字的国家很少有文盲。
对于表意文字来说,例如汉字,就容易产生理解意思不知道发音,或者知道发音不认识字的情况,没有经过语文的专门学习,必定会产生文盲。对于元音附标文字(主要是婆罗米系文字)来说,由于其拼写规则较为繁杂,特别是通行地区文教水平落后,致使使用这类文字的国家和地区(南亚国家和埃塞俄比亚)文盲率相当高。
1.在普及教育的同时还要扫除青壮年文盲。
2.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你就别为难他了。
3.一个贫病交困的家已经欠下一屁股债,不可能再有余力支持他学画;文盲的父母也不可能理解他这种对于穷人来说过于奢侈的爱好。
4.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潜质的人。
5.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对牛弹琴。
6.我们要将扫盲工作进行到底,要使众多文盲都能识文断字。
7.我们要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8.验光师会很乐意证明,厚片有框眼睛的唯一用处是,它只是以视力好坏来区分人,不管他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
9.别看他是文盲,讲起话来却头头是道。
10.做个有知识的文盲,做个有品位的色狼,做个有气质的流氓。[1]
近义词
文明 求问[1]
包含文盲的诗句
今日文盲勤学习
我本文盲做甚诗
文盲局长翻身穗
与文盲相关的成语
盲人扪烛
盲人摸象
盲人说象
盲人瞎马
晦盲否塞
冥行盲索
求道于盲
盲目乐观
盲翁扪龠
盲人把烛
怪雨盲风
盲风怪雨
群盲摸象[1]
文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盲不仅仅指“不识字的人”,可能有人在因为对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成为新的文盲。不会使用外语、计算机的人,都可能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联合国重新定义新世纪文盲的标准,将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接受过基本的识字教育,但在现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扫盲进程,也同新中国的妇女解放与平权相伴相生。
“扫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使一个不识字的能够认识几个字,而是要使其更好地理解文化,修炼自身,掌握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统计文盲的方法不够严谨,在统计识字率的时候,只要念过小学四年级就统计入识字人口,这种方法不太准确且比较笼统,容易变相地把统计识字率变成了统计入学率。没有念到小学四年级的人,就算自学到才高八斗仍会被统计成文盲,按照这样的统计方法,诗人顾城、香港商人李嘉诚也会被当成是文盲;而智商不高的人或者是天天逃学的人,这样的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有限,但只要蒙混过小学四年级也会算入识字的一群。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妇女的文盲率在90%以上,女童入学率仅有20%。上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使全国1600万妇女脱盲;新中国成立后45年时间内,全国1.1亿妇女脱盲,女性文盲率到1993年降至30%。
而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各地积极制定鼓励女童入学和在各级学校中实行男女入学机会均等的政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入学率显著提升,1990年至2002年脱盲的5040万人中,62%是妇女,到2000年,中国妇女文盲率降至4.21%
新中国的扫盲工作,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了基本任务。 [2]
根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
2015年,中国共扫除文盲44.75万人,另有47.48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全国有成人小学1.48万所,在校生94.82万人,成人初中1071所,在校生33.70万人。 [3]
2016年,全国共扫除文盲33.12万人,比上年减少11.64万人;另有33.42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14.06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1.57万人,比上年减少6458人;专任教师7405人,比上年减少3307人。[4]
201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8.27万人,另有30.40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扫盲教育教职工1.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546人。 [5]
根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06373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6]
2022年6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十年来,全国文盲率下降至2.67%。[7]
“文盲”的界定,随着时代变迁而在不断变化着,识字达标并非永恒的脱盲标准。当今的时代,一周不获取新知,可能就跟不上别人的节奏,甚至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这种现象也常常被戏称为“新文盲”。
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进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一个受过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也会沦为“文盲”。这意味着,教育,尤其是广义的“扫盲”教育,将是一项与社会发展伴生的长期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扫盲工作,也可说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育、学习,对国家、社会、个人来说,都应当是一项“终身”事业。
“扫盲”为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文化水平的进步,更是一种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