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李思浩回浙江杭州应乡试,中第103名举人,总算不负祖上猎取功名之厚望。
1904年又去河南开封,参加甲辰会试(北京试场已毁于八国联军庚子之役),竟名落孙山(亦有称中进士)。此时已届清政府行新政、废科举、办新学前夕,李思浩通过科举再向上博取功名的路径已断,于是不得不再返北京,出资向清政府捐得主事,分发在北京户部,同时继续在京师大学堂学习。
1906年,李思浩出任度支部编纂考核,开始接触盐务,从此与财政、盐务与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
1907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后因盐务繁忙,该部专设盐务筹备处,李思浩为筹备委员之一。
1910年,李思浩任度支部考核司司长兼盐政处处长,1911年任税务司司长。在此期间,李思浩主要负责盐政事宜,曾赴浙江、两广等地调查盐务,提出整顿盐务新法,先后受到度支部尚书载泽、陈尧甫等人的赏识。
民国创立后,官制初定,改度支部为财政部,下设盐务署,署内分设总务、场产、运销三厅。署长张弧,李思浩先任盐税科科长,后任场产厅厅长。盐产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盐税为稳定的大宗财政收入,盐政一向受各方关注。
1913年,北京政府向列强接洽善后大借款,以盐税为主要担保之一,从此全国盐政受到列强的控制。
1914年4月,根据北京政府与外国银行团的协定,在财政部之下成立盐务稽核所,总办为英国人丁恩,实际控制了中国盐政的有关重要事宜。盐务署的一切款项收支,事事须经总办核批,处处仰其鼻息。
1915年,袁世凯图谋改行帝制,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盐务署长张弧连续接到多封恐吓信,警告他不得再为袁世凯效力,张因胆小而辞职,盐务署署长遂由李思浩升任,同时仍兼任场产厅厅长。从此,盐余及盐务另款基本为李思浩所掌握,他除将此款的一部分上交财政部外,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报效各时期的当政者。因此,先后担任北京政府总统的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人,都不断给李思浩捎来便条,“情商”提用款项,李思浩由此成为当政者眼中的红人。袁世凯当政末期,将李思浩名列政事堂,以盐运使资格备用。
1916年3月,袁世凯在讨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旋即在6月病死。其后,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并由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组织内阁。经段的亲信徐树铮的推荐介绍,李思浩出任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得到段祺瑞的欣赏,逐渐成为段所倚重的干将。
1917年4月,财政总长陈锦涛因涉渎职业嫌疑被免职查办,李思浩一度以次长身份代理财政部部务。同年6月,徐恩元因在中国银行总裁任上未处理好各方关系,被迫去职,李思浩又兼任了中国银行总裁。
1919年11月,靳云鹏组织内阁,李思浩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手握财政大权,可谓呼风唤雨,这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高峰。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段祺瑞被迫下台,直奉两系共掌北京政权。直系等随即操纵北京政府,下令通缉皖系骨干分子李思浩、徐树铮、段芝贵等10人,被共称为“安福十大祸首”。李思浩消息灵通,先于24日逃入东交民巷,避居于俄华道胜银行的高级职员宿舍。李思浩只担任了不到一年的财政总长,而他为逃避通缉,在东交民巷一住就是3年多,无法自由活动。
1926年4月,冯玉祥的军队在与奉军的作战中失利,退出北京,李思浩遂由奉系备专车送至天津,从此在天津开始了他长期的寓公生涯。
1935年,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更为扩大,华北局势更加紧张,李思浩得到蒋介石的电召去洛阳,被任命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并兼下属之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着其当即北上赴任。蒋介石的意图是利用李思浩与日方的关系,尽可能有所缓冲,以争取时间。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起挑衅,攻击中国军队,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此时,日本军方力图留住李思浩,利用他为日本侵华效力,而李思浩则决心脱出樊笼,毅然离开北平,至天津住下后,再搭轮船到上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李思浩被日军拘押到上海,再次成为军统监视的对象。
抗战胜利后,李思浩因与蒋介石、戴笠等人关系较为密切,而且未在伪政权中负过实际责任,所以不曾遇到肃奸的麻烦。此后他因年迈体衰,不再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后李思浩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8年因病在上海去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