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概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插图:
相对于城市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农村在这方面的水平要低很多。面对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放缓、出口受到挤压的局面,农村消费市场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具体措施的实施给农村消费市场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消费市场环境有待完善、流通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供需尚未有效对接以及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如何高效迅捷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乃至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都具有全局意义。
农村消费环境差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和流通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两个方面。长期的城乡分割局面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十分缺乏。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仍然有2265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10.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启动后,《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发电量为16346041万千瓦时,与2006年相比增长10.2%。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价高,电视信号弱,制约了农村居民电器购买欲望;多数地区没有自来水系统,限制了洗衣机使用;交通通讯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地区连出行都很不方便,跟上时代的消费更无从谈起。
为了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农村改革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决定由执行院长严旭阳主持,本院相关专业教师自愿参加组成课题团队,由原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时正新研究员为总策划与执行,开展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研究概论》下设15个子课题,分为四大块。1、2两章属总体描述,带有总论的性质;3-8章属市场建设发展的条件、环境等支持力研究;9-14章属各个专业市场的研究,是市场体系的分拆细化;15章是针对市场建设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把监管与安全单列出来,作为揽总式收尾。
本课题研究始终要求:立意思路与构想具有前瞻性;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扩大农民消费具有导向性;在学术理论、观点和学科建设上具有创新性;在课题研究中凝集队伍,培养人才,具有练兵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发动师生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实证法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除课题部分成员下到县、乡、镇实地考察外,刘洁、王烨老师根据各子课题的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由课题成员和分布在不同省、市地区及乡、镇的各年级学生利用寒假期间完成问卷答案。共收回有效问卷3025份,涉及全国七个地区、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县、乡、镇,由汪连新和苗焱老师带领统计系部分学生对问卷答案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形成了一份关于本课题的《调查问卷统计报告》,为各子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增强了本课题的实证性。
毛泽东同志曾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间,不论是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阶段,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始终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中国成立后30年,新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经济改革最先在农村吹响了号角,由此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帷幕。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毫无例外地遭遇了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周期性拐点,有人质疑经历了30年快速发展之后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她的奇迹。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迅速调整了有关经济政策,并于2008年10月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当前外需严重萎缩、金融危机的梦魇还没有完全离散的世界经济氛围中,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进一步拉动内需,就必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消费需求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