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燕昭王为雪国耻,复兴燕国,曾在此建“黄金台”、设“招贤馆”,以揽天下英才,重振大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即源于此,成语“礼贤下士”也得而产生,古镇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续至今。悠远的历史赋予礼贤淳朴自然的民风,丰富充足的物产,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古镇快速发展的辉煌前景。伴随着首都北京现代化的进程,礼贤镇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抓住机遇,优化一产、发展二产,开拓三产,全镇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龙头村、王庄村、西段家务村、东段家务村、平地村、河北头村、小刘各庄村、伍各庄村、内官庄村、佃子村、孙家营村、赵家园村、紫各庄村、小马坊村、礼贤一村、礼贤二村、礼贤三村、田家营村、西里河村、祁各庄村、李各庄村、荆家务村、柏树庄村、王化庄村、辛家安村、大马坊村、东黄垡村、贺北村、西白疃村、东白疃村、苑南村、后杨各庄村、前杨各庄村、黎明村、宏升村、中心村、昕升村、东安村、西郏河村、东郏河村、石柱子村、董各庄村、西梁各庄村、东梁各庄村、贺南村。
礼贤镇域内有两个民族,一个汉族一个是少数民族回族。礼贤清真寺是京南一带最古老、最著名的一座清真寺,是大兴区14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清真寺大约建于公元1473年间,坐落于原礼贤西门路北,回民居住人口最多的地方。它座西朝东,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共计35间殿房。寺内重点建筑是清真寺大殿,其规模有10间殿房,前殿3间,后窑殿1间,中殿6间,全殿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柱高4.5米。前殿是方砖铺地,殿内是木板铺地。房顶是双檐,殿脊高耸,有透风脊,两端各有一龙头。深灰色的琉璃瓦。脊的正中有一大花瓶,象征着和平,表示四平八稳,平平安安的意思。花瓶两边还有8朵莲花,表示云雾滚滚,如天河流水一般。整个大殿有6棵明柱,结构合理,工艺细致,建筑牢固,是京南各寺中独有的特色。
清真寺共修建了5次,其中明朝修过2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礼贤时,提议修过1次,清初还修过1次,1938年修过一次。1983——1989年又连续维修了该寺的所有设施,使之焕然一新,广大回民群众都说:“党的宗教政策好”。2005年决定对原清真寺进行维修,清真寺成为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底总投资513.2万元选址新建的清真寺破土动工,采取仿阿拉伯建筑风格建造的,总占地面积31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8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名穆斯林群众开展活动,2006年10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
工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活力息息相关。告别2000年,礼贤镇的工业生产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带动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机制;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积极做好产品与企业结构的调整;努力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坚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科技含量。
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工业的生机盎然,礼贤镇代表性企业不胜枚举。北京蓝天开思班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是建设部定点钢结构生产企业,同时也是钢结构建筑二级资质企业。此外,京花印刷厂、礼贤机械厂等一大批企业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蓬勃发展,1000亩的工业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礼贤镇现有耕地面积8.6万亩,其中大田种植面积为2.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保护地种植面积2万亩,境内有南北20公里蔬菜保护地生产带,带内有祁各庄千亩三绿出口菜生产基地和礼贤蔬菜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达200栋。有特菜种植品种二十余个,年产蔬菜1.5亿公斤,总产值达6000万元,是北京市确定的首批蔬菜生产基地镇,并被市政府誉为首都的“南菜园”。礼贤镇自97年开始陆续引进了肉鸡,肉鸭规模化饲养项目,到2001年4月底有肉鸡,肉鸭养殖450家,年出栏肉禽470万只,年产值1.04亿元,为当地养殖户带来纯收入900多万元。2000年全镇年农总产值已达到2.45亿元。99年被市政府评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十强镇”。
2001年全镇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投入成本,同时抓好畜牧业生产,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量,加大科技含量投入、为到该地区投资的种养殖者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条件。
党委书记:任喜军
党委副书记、镇长:方勇
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曹仁林
党委副书记:汤洪涛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武振刚
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李亚玲
党委委员、副镇长:寇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