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 故城东门之外的 寿丘。陵墓呈金字塔状,陵台呈正四梭覆斗状,表面是平滑的大石条,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陵墓下底边长28.5米,底周114米,高8.73米,顶方12米,状如金字塔。顶端平顶的中间偏北立有清乾隆三年改建 的黄琉璃瓦庙,内供 汉白玉雕少昊像。陵园占地25亩,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和陵墓。园内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石刻多 座。
在距离女神庙10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 土山,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文"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锅片,这个现象经过考古专家/辽西考古发掘队多次考察,终于在1989年夏,经过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土山上面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金字塔顶部是冶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锅。坩锅约有40厘米高,锅口直径约30厘米,整个坩锅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在 大金字塔周围,还有30多座积石冢(小金字塔),这些积石冢都是圆锥形/大抹顶。这里和 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古埃及也是以大金字塔为中心,周围是小金字塔群。几年后,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又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圆锥型"金字塔"式建筑和红山文化时期的冶铜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玉雕。
1979年至198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西部的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 山嘴村,以及 凌源、 建平两县交界处的 牛河梁村发现大型祭坛、女神店和积石冢(小金字塔)遗址,出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文物。根据碳十四测定及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证实,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那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意味着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因此轰动了全世界。
1989年,考古学家经过发掘证实,在女神庙附近发现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用土夯筑成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土堆外面包巨石。 土山上面有三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下面也有三圈石头围砌起来。在此 大金字塔周围的山头上还有30多座积石冢(小金字塔)。其大小金字塔的布局与 古埃及金字塔布局相同,难道这是巧合吗?这些金字塔是干什么用的?是用以祭天的坛,还是“国王”陵墓,或者作其它用?
考古学家对小金字塔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死者有趣的装饰方式。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 玉环,胸部佩带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玉佩,头的上部有玉箍;双手各握一玉兔,一雌一雄,相配成对;腕部有镯。另一具男性骨架,其头横置有玉箍,胸部佩置一碧绿色无头无尾无足的玉乌龟,腰下部有一形象夸张的大猪头形玉饰,左右肩和手脚等处都佩置玉环。死者的这种打扮方式究竟是什么用意呢?
陵内,坛、庙、冢布局范围约有50平方公里,这种“三合一”的布局,类似北京的 天坛、太庙和 明十三陵。还有,祭坛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分布按南北轴线,且对称;女神室有主室和侧室之分;有硕大的主神和众星捧月的诸神,积石冢建在山顶或小山包……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也十分相似,这是为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于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