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秀丽

伊秀丽

中文名 伊秀丽
职业 记者
信仰 共产主义
民族 满族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伊秀丽,满族,1984年毕业于 吉林大学历史系,到吉林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 城市晚报记者、新闻 部主任,吉林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文体新闻中心 图片主任兼文化新闻部主任等职务。在多年新闻工作中,勤勤恳恳,作风踏实。伊秀丽的 足迹踏遍了吉林省的60多个县、市、区,发表了两千余篇、数百万字的 新闻报道和评论。撰写的百余篇言论专栏《小栏微语》深受读者的喜爱,很多读者或来信或来报社看望她。曾 不辞辛苦,连续三年深入到吉林省内第一条 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搞连续报道;也曾跑遍大半个吉林省,发表了17篇“振兴 国有企业”系列报道,在吉林全省引起轰动。

成就及荣誉

伊秀丽撰写的作品,曾获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近百个,其中有 中国新闻奖,全国省、市、区 党报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全国晚报好新闻奖, 东北三省晚报好新闻奖,连续获吉林新闻奖等。出版文艺作品一部,主编报纸新闻业务著作三部。她组织策划并直接参加采写的“农村文化”系列报道和《千秋吉林》专栏,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受到吉林省政府的表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新闻出版“精品栏目”。她成功组织策划并参与采写了第六届 亚冬会的报道,多次获省 领导的表扬,并获省政府颁发的集体三等功。她与 体育部记者一起采写的 深度报道《亚泰足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体育报道,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人物事迹

1998年,伊秀丽的 妇科病非常严重,犯病时经常痛得 大汗淋漓,直不起腰,她仍然坚持工作。期间正赶上 松花江发大水,她深入到灾情严重的 梅河口和辉南两县,一边抓救灾报道,一边抓党报发行,并积极动员省直部门和一些企业为受灾地区 捐助报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病重不得不手术,她才住进医院。通讯《阳光灿烂好行政》《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等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励的稿件,就是这个时期 采访撰写的。2005年夏天,正值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报道深入展开之际,伊秀丽80多岁的老母亲病重,她没有请过一天假,夜晚在医院看护母亲,白天组织采写报道。母亲病故,她没有向单位透露过一句。料理完后事,她强忍悲痛,马上带领 记者深入到 长白山区,重走抗联路。   2005年初,伊秀丽作为文体新闻中心主任,策划、组织并参与采写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系列报道。多次走访专家学者、60多年前日伪时期留下的大量遗址遗迹和仍然 活着的 见证人,查阅了上百万字的文献资料,确定了既纵览全局又突出地方特色的报道思路。为了再现60多年前 东北抗日联军 不畏强暴、 艰苦卓绝的 爱国主义精神,伊秀丽带领年轻记者,重走抗联路。 盛夏时节,徒步走进长白山区的老岭山脉,沿着杨靖宇将军的足迹,走访了“ 长岗战斗”遗址、“5 月老岭会议”遗址和抗联英雄们的墓地。这里四周都是大山树林,密不透风,人迹罕至。趟过长长的 蚂蚁河,不怕蚊虫叮咬,拽着树枝爬上一处陡峭险峻的半山腰,终于找到了 东北抗联最珍贵的遗迹——棋盘坨子。辗转来到长白山脚下的 靖宇县、 白山市、 临江市和 抚松县,踏访抗联英雄们生活和战斗的遗迹,行程一千多公里,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该系列报道历时半年多,见报100多篇。由于报道突出地方特色,贴近读者,获“吉林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其中《密林深处的棋盘坨子》获“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三等奖。 办精品栏目,宣传地方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把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宣传好,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伊秀丽在社 领导的支持下,于2005年开辟了《千秋吉林》等栏目。《千秋吉林》是透过历史文化遗存来介绍吉林省的文明发展史。她以身作则,一边读史料,一边采访专家,一边踏查遗迹。很多遗址都很偏远,不通公路,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千方百计接近遗址,感受古人的生存状态。其中《老河深处的夫余人》《月亮泡的汉书遗址》等20多篇报道就是这样一腿水、一脚泥采写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该栏目陆续见报了90多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吉林省的文明发展脉络。有的读者来电说,这个栏目很有创意,它不但传播了文明和知识,更增强了吉林人的自豪感和振兴经济的自信心。报社领导也非常重视,决定把《千秋吉林》集结成书。该栏目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新闻出版“精品栏目”。   2007年6月,按吉林省委要求, 吉林日报社派伊秀丽 采访吉林援藏工作。 抵达海拔3850米的西藏喀则以后,伊秀丽经受了严重的 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头痛欲裂,严重失眠。血压本来很正常的她,可是到喀则第二天,血压就猛升到110/160, 心慌气短,浑身无力。按医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服用了 救心丸和 降压药,顶着强烈的 高原反应,及时发回了第一篇报道。 一同赴藏的电视台同行病倒了,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 入藏第4天,伊秀丽不顾喀则地委领导的劝阻,坚持随第三批援藏干部到路途最遥远、也是最危险的 吉隆县采访。她怕由于高原反应记忆力不好,影响采访工作,就在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和笔,手里拿着采访本,在八、九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中,走一路,记一路,拍一路,生怕漏掉一个生动的细节。汽车几次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从海拔5380米的马拉山口下山时,盘山路极其险峻,要穿越37个180度的 急转弯,路的一侧是陡峭的山体,一侧是垂直几百米深的悬崖。她不怕危险,咬紧牙关,强忍住阵阵袭来的眩晕和恶心,硬是挺了过来。 吉隆县是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县,全县只有一万多人口,海拔近4300米,环境恶劣,风沙极强,一到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就像被抽干了一样,说话、走路都很艰难。 傍晚,伊秀丽硬撑着去观看 藏族群众组织的 联欢会。高原几乎耗尽了她的体力。她一再告诫自己,要挺住,一定要把汉藏一家亲的故事、把援藏的工作成果报道出去。 夜晚,她服下 安定片和救心丸,也只断断续续睡了三、四个小时。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揣着药瓶,背起相机,冒着风雪,采访吉林省的援建项目,到藏民家里看 太阳灶工程,与藏族群众攀谈,了解吉林省援建5年来的变化 …… 回到喀则,她不顾身体虚弱,马上写稿。由于 大脑缺氧、思维迟钝、 胸闷气短,她不得不靠一遍遍服药来写作,及时把2300字的现场新闻《走过援藏路》发回报社,得到社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 在西藏的日子里,午休中、晚饭后、汽车里,都能看到伊秀丽采访的身影。她用翔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充满激情撰写了8000多字的长篇 报道《我的家乡在喀则》,全面报道了吉林援藏5年的工作成就和援藏干部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赴藏任务,受到省 领导的表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