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徐海峰

中文名 徐海峰
职业 大学教授
学历 博士后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199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美国石溪大学(SBU)和美国马里兰大学(UMD)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部分研究工作在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ALS Beamline 9.0.2,2004年-2005年间)和美国Brookheaven国家实验室(Prof. T. J . Sears研究组,2005年-2006年间)完成。在分子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光电离和光解离,分子的结构和电子态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 stry A,Journal of Physics B,物理学报和化学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三项。  

主持项目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多原子分子单光子双电离过程研究”,56万元,2016年-2018年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原子及小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里德堡态激发和动力学过程”,90万元,2013年-2016年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若干卡宾自由基在飞秒激光场中的超快动力学过程”,46万元,2011年-2013年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多原子电子激发态弛豫机制的时间分辨光电子-光离子符合测量”,42万元,2009年-2011年

1、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卡宾自由基电子激发态的超快动力学研究”,3.5万元,2011年

参加项目

4、科技部量子调控重大研究计划,“原子分子量子态的超快调控”

3、科技部ITER重大国际合作专项,“EAST先进偏滤器物理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分子坐标下隧穿电离及其相关过程研究”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强场分子物理中多电子效应”

人物事迹

这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父亲徐海峰,是吉林大学原子分子物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母亲杨丽,是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8岁的儿子徐梓瀚,小学二年级。这也是一个幸福温馨、和谐文明的三口之家,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相互促进 敬岗爱业

徐海峰(吉林大学教授)徐海峰(吉林大学教授)(5)徐海峰夫妇本科和博士皆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曾在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又都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相同的职业,相似的工作经历,共同的科研热情,夫妻二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将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融入到家庭生活之中。过去五年,夫妻双方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两人先后被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持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并发表近三十篇SCI研究论文。同时,他们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是学生们心目中好导师。相比而言,妻子杨丽的教学任务更重,她不仅承担有本科生的基础课和研究生的专业课,还有留学生专业课的英语教学,她注重因材施教和教学的多元化,对教学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

家庭和睦 善育重教

徐海峰夫妇自相识、相知、相爱到组建小家庭,十七年来一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尽管偶尔也会有意见不同的争执,但相亲相爱始终如一。2007年,这个家庭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从此增添了孩子的欢声笑语,而对于徐海峰夫妇而言,伴随而来的除了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之外还有一份沉沉的责任感。他们所秉持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是他们作为学者家庭的追求。他们希望孩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真和善为标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努力钻研知识,探索真理。“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夫妇以身作则,求知好学,读书谈心、互敬互爱,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孩子温文尔雅的性格,在重视孩子智力培养的同时,父母也没有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让孩子从小懂得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和同学之间的相处也一直很融洽。

孝敬老人 和谐邻里

徐海峰夫妇双方父母年事已高,为不给他们添加负担,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由夫妇二人照顾。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他们每周都会抽一天回岳父母家,陪老人聊天吃饭,嘘寒问暖。他们每年也都会接远在安徽的公婆来长春,或者全家回安徽看望他们,以尽孝道。同样,他们也在用真诚和爱心对待亲友和邻里,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过着他们平凡的生活,却诠释着不平凡的家与爱的真谛[2]

研究方向

*  分子离子及自由基的电子态结构和动力学

*  超快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动力学

学术论文

2011年

7.    Ultrafast Photodissociation Dynamics of the F State of Sulfur Dioxide Studied by Femtosecond Time-Resolved Pump-Probe Method.

Dongdong Zhang, Qiang Ni, Sizuo Luo, Junfeng Zhang, Hang Liu, Haifeng Xu*, Mingxing Jin, Dajun Ding

Chinese Phy. Lett. 2011, 28, 033301.

6.    Ultrafast dynamics and dissociative ionization of CS2 molecules studied via the femtosecond pump-probe method.

Dongdong Zhang, Zhen Fan, Erping Sun, Junfeng Zhang, Hang Liu, Haifeng Xu*, Mingxing Jin, Dajun Ding

Chinese Sci Bull 2011, 56, 855-861.

2010年

5.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fragment ions in dissociative ionization of CH2I2 molecules in intense laser fields.

Xia Zhang, Dongdong Zhang, Hang Liu, Haifeng Xu*, Mingxing Jin, Dajun Ding,

J. Phys. B: Atom. Mol. Opt. Phys. 2010, 43, 025102.

4.    Effect of Laser Injection Seeder on Rotationally Resolved Spectra of Benzonitrile

Haifeng Xu*, Philip M.Johnson, Travor J.Sears,

Chinese Phys. Lett. 2010, 27, 083301.

3.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monitoring of enzyme reaction and inhibition using optically gated vacanc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immobilized enzyme.

Li Yang*, Chunyang Chen, Yuanfang Chen, Jing Shi, Sidong Liu, Liping Guo, Haifeng Xu*,

Anal. Chim. Acta 2010, 683, 136.

2.    Modeling of femtosecond laser damage threshold on the two-layer metal films.

Anming Chen, Haifeng Xu, Yuanfei Jiang, Laizhi Sui, Dajun Ding, Hang Liu, Mingxing Jin*

Appl. Surf. Sci. 2010, 257, 1678.

1.    激光工作模式对苯氰S1电子态高分辨光谱的影响

徐海峰*, Philip M. Johnson, Travor S. Sears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0, 27, 11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