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在1930年出版了两卷本的《论货币》(A Treatise on Money),虽然马歇尔经济学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但凯恩斯已明确指出货币至少在短期内对产量与价格有真实影响。在理论上,他指出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它还是人们用来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贮藏手段,人们持有现金以增加资产流动性来规避风险,这就是他“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总之,他力图通过货币政策的设计来消除或至少是缓解一战后剧烈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破坏作用。
本书为《货币论(下)》。在下卷关于 “货币的应用理论”中,作者力图将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对于所讨论的量值的量级尽可能地善加估计,所根据的主要是英国 和美国现存事实。在本卷中,作者也叙述了现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主要特点,并讨论了实际领域中的货币管理的方法与目标。
第五篇 货币因素及其变动
第二十二章 货币的应用理论
第二十三章 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
一 大不例颠
二 美国
三 其他国家
第二十四章 流通速度
一 应用于银行货币的“速度”的概念
二 收入存款流通速度和营业存款流通速度的区别
三 收入存款的流通速度
四 营业存款速度
五 营业存款速度的可变性
六 真正速度的决定因素
第二十五章 银行货币对准备金的比率
一 准备比的稳定性
二 非准备银行资产的转换可能性
三 准备比应该怎样确定
第二十六章 营业活动
第六篇 投资率及其变动
第二十七章 固定资本——投资率的变动之一
一 统计的指标
二 以固定资本投资率变动为基础的几种信用循环理论
第二十八章 营运资本——投资率的变动之二
一 统计的指标
二 营运资本的理论
三 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
四 真实工资基金
第二十九章 流动资本——投资率的变动之三
一 霍特里先生的流动贮存理论
二 流动资本积累的障碍
三 “囤存”费用
四 表述价格变动与“囤存”费用的关系的公式
五 “期货市场”的理论
六 对论
第三十章 历史上的例证
一 西班牙的财宝
二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萧条
三 1914-1918年的战时繁荣
四 1919-1920年的战后繁荣
五 大不列颠恢复金本位问题
六 大不列颠恢复金本位后的国内与国外投资
七 1925-1930年的美国
八 “吉布森的异说”
第七篇 货币的管理
第三十一章 货币管理问题
一、通过投资率控制物价
二、银行家的双重职能
第三十二章 对会员银行的控制——国家管理的方法之一
一、不列颠体系
二、欧洲大陆体系
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四、会员银行会不会以高于市场行市的利率向中央银行借款?
五、公开市场政策的进一步分析
六、变动会员银行准备比的办法
第三十三章 中央准备的管理——国家管理的方法之二
一、钞票发行的现行管理办法
二、正确的管理原则
第三十四章 各国中央银行的相互关系——国际管理问题之一
第三十五章 金本位——国际管理问题之二
一、黄金的贪婪
二、拥护金本位的理由
第三十六章 国家自主权问题——国际管理问题之三
一、国际管理制度的进退维谷局面
二、调节对外投资贷付率的方法
三、现金输送点的意义
四、价值标准是否应具有国际性?
第三十七章 投资率的控制——再论国家管理问题
一、银行体系能够控制物价水平吗?
二、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三、银行体系能不能控制投资率?
(一)短期利率变动的直接影响
(二)未满足借款人边际
(三)发行公司和证券承销商的地位
(四)公开市场业务达到饱和点的问题
(五)国际方面的复杂关系
四、1930年的暴跌
第三十八章 国际管理问题
一、国际管理的双重问题
二、国际管理的方法
三、国际清算银行
四、结论
作者:(英国)凯恩斯(Keynes J.M.) 译者:蔡谦
我认为,传统经济学的捍卫者们大大低估了货币经济状态下的结论和简单得多的实物交换经济状态下的结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深远,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本质上的不同。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米尔顿·弗里德曼
把两个经济学家放在一间房间里,你会得到两种思想,而且如果其中一个人是凯恩斯,那么你会得到三种思想。
——温斯顿·丘吉尔
在本论文集的第三和第四篇中,我提出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决货币理论中的根本性问题。我的目的是找到一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描述静态均衡和失衡状态时的各种特点,并且能够发现制约着货币体系从某一个均衡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转移的动态规则。对这一内容的探讨就构成了本书第一卷《货币的纯理论》的核心内容。而在第二卷《货币理论的应用》中,我一直试图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并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讨论中的各种数量重要性的排序,其主要依据就是当今英国和美国社会中的各项事实。在第二卷中,我还描述了现代银行和货币体系的显著特点,并探讨了实际生活中货币管理的目的与方法。
通读本论文集的校样的时候,我深刻意识到其中的不足。本文耗时多年,而且其时我还兼任其他职务,在这段时间内我的种种观点得以不断提出以及改变,因此,本文中有些部分并不是完全彼此协调的。我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与刚开始撰写本文时的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我认为本文代表了我不断地改变之前持有的观点以及通向最终结论的这样一个过程,读者也由此可以依稀辨出我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如果能够重新写一遍的话,我可能会用更短的时间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混沌的丛林中奋力找寻出路的人一样。现在,我已经走出了丛林,也意识到我本来可以选择一条更直接的道路,并且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困惑实际上并不像我当时想象的那么严重。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把本文呈现给全世界,因为它与当前它所达到的阶段名副其实,虽然这只不过是各种资料的一个汇总,还远无法称得上是一本完成了的作品。
把“非自愿的”失业定义为:假设当工资物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来说上涨时,目前货币工资下的劳动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也随之增大,这时即称之存在“非自愿的”失业。我们在下一章将提出另一定义;不过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
根据这个定义,那么第二前提所说的真实工资等于就业的边际负效用这一句话,可以理解成,在实际生活中,并无“非自愿的”失业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摩擦的”与“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矛盾。这种解释与古典理论的其他特征很一致。古典理论最好看成是充分就业情形下的分配论。只要古典理论的两大前提能够成立,那么这里所谓的“非自愿的”失业,就无从发生。所有失业都不外乎以下原因:①更换职业过程中,暂时没有工作;②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所以需求时有时无;③工会采取雇用本工会会员政策,不让本工会以外的工人就业。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一理论背后的特殊前提,所以必然会得出下列逻辑推论,即除了上述特殊情况外,一切失业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失业人员不愿接受一个与其边际生产率相应的工资率。当工人们拒绝削减货币工资时,一个古典经济学家可以同情他们,他也会承认,为了应付暂时的局面而削减工资,或许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他忠实于其理论,而只能说,失业的病端还是因为工人不愿使货币工资降低。
一样,如果占典理论只适用于充分就业的情形,那么如果把它运用到非自愿失业的问题上,自然就会错误百出。但是谁又能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呢?古典经济学家,就像是欧氏几何学家生活在非欧氏几何的世界时一样,当他们发现在日常经验中,两条显然为平行的直线竟会相交时,他们便会抱怨为什么直线没有画直。在他们看来,将直线画直是避免两条线产生相交的唯一办法。但是,除了放弃平行公理,另外再创造非欧氏几何外,实在没有别的补救办法。今日的经济学也需要进行这样的改造。我们要推翻经典学派的第二个前提,主张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可能,并另创一套经济体系的行为准则。
一方面我们强调不同于古典理论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与古典理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我们还是采用他们的第一个前提,并对这个前提加以修正,而对这个前提所加的修正,正是古典理论所加的修正。请允许我们先停一会,来研究这个前提的含义。
这个前提是说:假设组织、设备技术不变,那么在真实工资与产量之间,也就是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有一种唯一的关系存在,所以在一般情况之下,当就业量增加时,真实工资一定减少。这是古典理论认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实,作者表示同意。假设组织、设备和技术不变,那么单位的劳动力所能够赚到的真实工资,就必定与就业量构成唯一的、相反的关系,所以如果就业量增加,在短时间内,单位的劳动力得到的报酬,按工资物计算,一般会减少,利润却会增加。实际上这只是众所周知的另一命题的反面:在短期内,由于设备等因素可以假定不变,工资常受报酬递减律的支配,所以当就业量增加时,工资物行业中的边际产物也肯定减少;但后者决定真实工资,所以真实工资也就会相应减少。只要这个命题能够成立,那么任何增加就业的办法,就肯定会使边际产物减少;如果用这种产物来衡量工资,那么工资率也会降低。
古典理论的第二个前提一旦被推翻,那么当就业量减少时,工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按工资物计算的较高的工资率,但就业量的减少,却不一定是因为工人要求提高以工资物计算的工资率而引起的。即使工人们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也未必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这里涉及到工资与就业的关系,留待第十九章及其附录,再加以详细说明。
从沙伊和李嘉图时期以来,古典理论学者都说: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购买该产物上。但对于此学说,他们并未说明此话的真正含义。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这个学说阐述得很明白:
“商品,只是用商品来购买。每个人用来购买他人产品的,只不过是他自己所有的产品。从字面上讲,所有的卖者肯定就是买者。所以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突然增加了一倍,那么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也就增加一倍,并且购买力也同时增加一倍。每个人的供给量与需求量都比以往增加一倍,那么每个人的购买量也可以增加一倍,因为每个人用来交换的物品,也增加了一倍。”
根据这个学说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假如有人虽然能够消费却不去消费,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必然使而且确实使劳动力和商品,不再从事于供给消费,而是从事于投资生产资本物。下面,是从马歇尔的《国内坐标纯理论》中摘录出的引文,它可以说是代表了传统的观点:
“个人的全部所得,是用来购买劳动和商品的。我们常常听说,一个人将他的所得花掉一部分,储蓄一部分;但在经济学上,大家都公认:他所储蓄下来的那一部分所得,也是用于购买劳动和商品,用来生产财富。凭借这种财富取得未来的享受,那么我们就其行为称作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