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理论是揭示 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的理论。
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价格反映的是一种 商品交换关系。人们曾经估计商品交换存在了5000——7000年之久,随着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这一年限可能上溯到更久远。作为表示价格的 货币形式大约也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一些 文明古国。如埃及、 巴比伦、印度、中国。商品交换和商业贸易活动很早就产生了,货币出现的很早,价格观念和价格理论的萌芽也出现的很早。古代 希伯来民族和希腊、罗马时代的价格观念与价格理论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理论和 古代希腊的价格理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价格理论已日臻成熟。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价格理论,分为 完全竞争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和 垄断竞争价格理论,这三种价格理论各有不同。其中,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重点,也是区分不同价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类对价格理论的探索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就研究过 商品交换,他认为商品之所以交换,肯定存在某种等同的东西。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可把价格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争议阶段、初步统一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
启蒙阶段为16世纪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 马格努斯、阿奎那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各种解释价格的初步思想。例如, 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从劳动和花费角度阐述了价值理论,他认为,产品是依据同劳动的关系来测量的。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通过强调人的需求来改进马格努斯的理论,他认为价格随需要而变动。
争议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 配第、 李嘉图、 穆勒、马克思等 劳动价值论者,以及 门格尔、 杰文斯、 瓦尔拉斯、 维塞尔等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争议: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劳动,生产成本等),而效用价值论者则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 边际效用。
初步统一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 马歇尔、 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代表的供求 均衡价格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
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为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对原有价格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并进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对 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则对 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反思。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 谷书堂(1985)、苏星(1992)、 卫兴华(2000)、 晏智杰(2001)、 曹国奇(2002)、郑克中(2003)、 徐毅(2005)、 汪林海(2008)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从学派划分来看,我们可把经济学史上的价格理论分为 劳动价值论学派、 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 供求均衡学派和 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个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 马格努斯、 配第、 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等)。
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 门格尔、 杰文斯、 瓦尔拉斯、 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 边际效用)。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 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
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 分配关系决定的。
马歇尔的 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例如,当前主要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在 完全竞争市场下,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 供求均衡点决定的,长期内(长期 竞争均衡时),商品价格等于 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这一观点,实际上可认为是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中的“短时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的现代版本。
专门研究价格理论的研究者包括赫舒拉发、 弗里德曼、 斯蒂格勒、 汪林海等,这几位研究者都有以“价格理论”为书名的学术专著。
[美]杰克·赫舒拉
发《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的作者杰克·赫舒拉发,是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卓越经济学教授和名誉退休教授。
杰克·赫舒拉发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是当前美国销量最大的价格理论教科书,全书共七篇,十七章,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价格理论主流的观点和理论。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
《价格理论》一书的作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货币主义的创始人,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里德曼是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他一直遵循 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 经济自由主义,被称
为反 凯恩斯主义的先锋。因此,《价格理论》一书中芝加哥学派的特点十分鲜明,书中多处对其它 经济学派提出质疑和批判。弗里德曼曾对译者这样介绍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派之间的区别,他说:“我相信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它更多地与对‘价格理论’的态度有关。芝加哥学派在方法上是 马歇尔式的,是把经济理论看作用于分析具体问题的一部发动机;而 瓦尔拉斯学派及其它学派则倾向于强调抽象理论本身的意义。”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价格理论》一书中, 弗里德曼还引入一些货币理论,将 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 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该书具有新意。
[中]汪林海的《价格理论》
中文《价格理论》一书的作者汪林海现任《亚洲经济评论》主编。汪林海是崭露头角的华人经济学家,也是近年最活跃的 理论经济学研究者之一,《价格理论》一书代表了汪林海的主要 微观经济学思想。
汪林海的《价格理论》全书20万字,分为九篇三十一章。该书对现有价格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完善了消费者选择理论,建立了二元价格理论,并详细介绍了房价理论。该书内容全面、语言通俗,可作为学习价格理论的教材。
[美]斯蒂格勒与《价格理论》
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即将到来之时,他进入了 华盛顿大学,并于1931年获得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来到 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斯蒂格勒进入 芝加哥大学。1936年离开 芝加哥来到艾姆斯地区的依阿华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
在斯蒂格勒的早期学术生涯中,他对经济学的许多领域都感兴趣。他就着手撰写他的第一本专著《竞争价格理论》(1942)。1946年,他又推出了《价格理论》。
斯蒂格勒是 芝加哥学派在 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是 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如果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 信息成本过大,那么,使得购买者将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 斯蒂格勒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市场现象,并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斯蒂格勒的观点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在研究过程中,斯蒂格勒还把这种分析延伸到劳动市场。这些研究开创了一个被称“ 信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斯蒂格勒在价格理论上的重要著作是其《价格理论》。在其《价格理论》中,斯蒂格勒对 不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价格搜寻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斯蒂格勒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而在 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
相关阅读:人类历史上的价格理论
1、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理论。撇开 中国远古时代关于交换与货币的种种传说不算,至迟到商代,中国的 商品交换已经发展到出现专门商人的程度,并且以海贝作为货币,商代晚期还出现了 铜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形态的 铜铸币,并且黄金已经在交换上大量使用。与此相联系,有关商品交换、商业、货币和价格的理论也逐渐增多,在古代世界价格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 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 古代希腊在欧洲和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 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源远流长。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称为“ 英雄时代”,因荷马史诗的流传又称为“ 荷马时代”。当时以 物物交换为主,商品交换时的主要“ 价格标准”是家畜,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农民诗人HESIOD在其史诗《工作与日历》中提出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值得注意的缺少性,选择和资源配置等三大问题,并鼓励“善良的竞争”。这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他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也没有直接对价格问题进行探讨,但他的这一卓越见解对近代 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3、欧洲古典价格学理论。西方 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 重商主义时代,价格理论又的到进一步发展。较有影响的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筌那的公平价格理论,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在 贸易差额理论和价格竞争理论等,但总的说来,在价格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进展。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价格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任务有 配第、 斯密、 李嘉图等,其中尤其以斯密和李嘉图的影响更大。
[中]何全胜的《新价格理论》
《 交易理论》(何全胜,2010)一书,从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之中,重新去寻找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根据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从而建立了“新价格理论”。
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由供求双方经过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称为市场价格,这种价格实质上是一种内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在在一个市场内部经过 自由竞争后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内生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因此,供求决定价格,当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当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其中,需求是指实际购买量,供给是指实际生产量,那么,就有:需求=供给—库存。
与市场价格相比较, 管制价格则属于外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以外的因素所形成的价格。
外生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不是交易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违背了 自由市场的交易原则,对需求者和供给者都有影响,因此,外生价格对需求者有“需求效应”,对供给者有“供给效应”。外生价格不是由供求决定的,因而会对供求产生影响,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价格能够决定供求,显然是不明白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的区别和联系。
外生价格的作用是以内生价格为基础的。
当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时,需求者收入和 替代品的价格不变,会提高需求而降低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称为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在这里需要注意“需求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的区别。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即使提高外生价格,如果提高后的外生价格依然低于内生价格,需求依然不会降低,如:自来水的价格。因此,价格上涨,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需求减少,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来水的价格。
外生价格同样会对供给者产生影响,如果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供给者的成本不变,同样的 销售量会降低利润,因此,供给者会减少供给,这称为外生价格的“供给效应”。同样,“供给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中的 供给理论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供给会增加。但是,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如果外生价格提高后仍然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在这个价格下可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只是比提高价格前亏的少些而已,因此不会增加供给量。这同样也可以解释自来水价格。
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同时产生作用,那么,实际交易量会增加还是降低就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外生价格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认为外生价格提高或者降低,经济就会一定出现什么情况。
因此, 管制价格作为一种外生价格,关键要看它和内生价格的关系,要以内生价格为基础进行分析。而传统价格理论没有进行区分,一味的认为只要价格上涨,需求就会减少,显然是不科学的。
“ 新价格理论”的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的作用原理,可以很好的解释市场价格和投机价格等经济现象,也可以用来分析 劳动力价格管制、粮食 价格补贴、 利率管制、 汇率管制等政府管制价格的情况,从而为分析“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奠定了一个微观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