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津

中文名 李津津
出生日期 1986年8月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与许多其他“优秀学生”在大一、大二就早早进入实验室不同,李津津与科研的首次邂逅似乎来得有些晚——他直到大四上学期才真正进入实验室,开始体味科研的味道。虽然是首次接触科研,但李津津凭着那份认真、踏实的劲头,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年。从一开始拿到题目时的一头雾水,到后来毕业设计答辩时的游刃有余,李津津本科时期在实验室中接受的历练,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很感谢本科毕业设计对我的锻炼,那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摸索的过程。”正是这次良好的训练,开启了他的科研之门。

进入清华读博后的第二个学期,李津津正式进入了“科研状态”。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承接的第一项课题,竟是一个“令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课题——液体超滑。所谓液体超滑现象,是指在某类特定液体材料的作用下,摩擦系数由百分位降为千分位的现象。李津津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探索研究。“我最初接触这一课题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也没有成熟的研究思路。甚至连研究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最初抱着“争取早日顺利毕业”想法的他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过,他有着一颗平和而稳健的“心脏”。“还有时间,没关系,慢慢来”,他就这样平心静气地进入了日后给他带来成功喜悦的研究领域。

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科研初期的挫折与不顺利可想而知。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李津津每天经受的都是两个字——“失败”。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重新实验,然后接着“一次又一次失败”。在他充分品尝着科研起点上的辛酸与挣扎的时候,他不断勉励自己——“奇迹总会出现的”。令他大喜过望的是,在实验进行到第8个月的时候,奇迹真的出现了——在几百次失败的实验之后,他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磷酸超滑现象。他的第一篇SCI论文也应运而生。此后,他的科研工作“一发而不可收”,新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接踵而至。迄今为止,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领域权威期刊Langmuir上发表了6篇论文,成为了国际液体超滑领域小有名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研究领域

摩擦学

荣誉记录

2018年12月,李津津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