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一夜北风紧(1),(李纨)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2),(香菱)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3),(贾探春)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4),(李绮)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5),(李纹)阳回斗转杓。
寒山已失翠(6),(邢岫烟)冻浦不生潮。
易挂疏枝柳(7),(史湘云)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8),(薛宝琴)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9),(林黛玉)香黏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10),(贾宝玉)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11)?(薛宝钗)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陷(12),(史湘云)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13),(薛宝琴)吟鞭指灞桥。
赐裘怜抚戍(14),(史湘云)加絮念征徭。
坳垤审夷险(15),(薛宝钗)枝柯怕动摇。
皑皑轻趁步(16),(林黛玉)剪剪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17),(贾宝玉)撒盐是旧谣。
苇蓑犹泊钓(18),(薛宝琴)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19),(史湘云)盘蛇一径遥。
花缘经冷结(20),(贾探春)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21),(邢岫烟)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22),(史湘云)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23),(林黛玉)缤纷入永宵。
诚忘三尺冷(24),(史湘云)瑞释九重樵。
僵卧谁相问(25),(薛宝琴)狂游客喜招。
天机断缟带(26),(史湘云)海巿矢绞绢。
(林黛玉)寂寞对台榭(27),(史湘云)清贫怀箪瓢。
(薛宝琴)烹茶冰渐沸(28),(史湘云)煮酒叶难烧。
(林黛玉)没帚山僧扫(29),(薛宝琴)埋琴稚子挑。
(林黛玉)石楼闲睡鹤(30),锦罽暖亲猫。
(薛宝琴)月窟翻银浪(31),(史湘云)霞城隐赤标。
(林黛玉)沁梅香可嚼(32),(薛宝钗)淋竹醉堪调。
(薛宝琴)或湿鸳鸯带(33),(史湘云)时凝翡翠翘。
(林黛玉)无风仍脉脉(34),(薛宝琴)不雨亦潇潇。
(李纹)欲志今朝乐(35),(李绮)凭诗祝舜尧。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1]
(1)一夜北风紧:小说中借众人之口评起句说:“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下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
(2)“入泥”二句:意即“(雪质)洁白而怜其入泥,(雪似)琼瑶(美玉)而惜其匝(满,遍)地。”
(3)“有意”二句:荣枯草,使枯草荣。草经雪覆盖,入春萌发更茂。饰,装饰。苕,苇花,秋开冬萎,开时一片白,诗中多喻雪。如苏轼《将之湖州赋诗》:“溪上苕花正浮雪。”芦雪广“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亭名由此而得,所以说“即景”而咏。“苕”,《红楼梦》程高本作“苗”,完全错误,苗不能说用雪来“饰”。
(4)“价高”二句:价高,指酒涨价,因大雪天寒。语用唐代诗人郑谷《辇下冬暮咏怀》诗:“烟含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酿,酒。年稔,年成好。稔,庄稼成熟。古人以为“雪是五谷之精”,冬雪大瑞,便得“年登岁稔”。府粱饶,官仓粮食很多。
(5)“葭动”二句:上句意即“管中葭灰飞动”。葭,芦苇。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管,将芦苇茎中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的玉管内,置于特设的室内木案上,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见《后汉书·律历志》。阳回,阳气复来,冬至“阴极阳生”。斗,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形如水杓,其方位随时改变,同一时刻斗柄所指四季不同。两句都以节气写雪。杜甫《小至》诗中有“冬至阳生春又来”,又“吹葭六管动飞灰”。因出于同一首诗,故用以成对。
(6)“寒山”二句:上句说雪积,下句说冰封。
(7)“易挂”二句:主语都是雪。
(8)“麝煤”二句:麝煤,本谓合麝香的烟墨,此指芳香燃料。融,炊烧使气上腾。鼎,鼎炉。上句说燃鼎炉以取暖,下句说笼两袖于貂皮中以御寒。
(9)“光夺”二句:意即“(雪)夺窗前之镜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夺,掩盖,超过。椒,芳香植物,古时后妃居室多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
(10)“斜风”二句:故故,屡屡、阵阵之意。聊聊,稀少之意。下句说梦因冷而难成。
(11)“何处”二句:梅花笛,因《梅花落》笛曲而名。碧玉箫,指箫截竹制成,以碧玉喻翠竹。
(12)“鳌愁”二句:上句说大海龟恐雪压大地塌陷而发愁。《列子》有巨鳌背负大山的传说。坤轴,地轴,古代传说以昆仑山为地轴。见《河图括地象》。又“地不周载”,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亦鳌所以发愁。下句以玉龙斗罢为喻说雪。宋代张元《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龙斗时云集,斗罢云消。《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两句或隐写末世白地景象。
(13)“野岸”二句:回孤棹,孤舟返回,以写雪。参见《结诗社帖》“棹雪”注。下句典用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因作诗而用“ 吟”。灞桥在长安东。
(14)“赐裘”二句:意思是皇帝怜恤将士雪中辛勤抚边戍守而赐棉衣,制衣的人同情服兵役者寒冷而把棉花加厚。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宫中制棉袍赐边军。有士兵在袍子中找到一首诗说:“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士兵把诗交给将帅,将帅进呈唐玄宗。查问结果是一个宫女所作。唐玄宗就叫她离开宫廷,嫁给那个士兵。见《唐诗纪事》。
(15)“坳垤”二句:意思是覆雪的地方须察高低不平,担心树枝动摇掉下雪来。柪,低洼地。垤,小土堆。审,细察。夷,平坦、安全。柯,树枝。
(16)“皑皑”二句:皑皑,白,多形容雪。剪剪,风尖细之状。原本以“风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这里反过来以女子轻步舞腰来点风雪。李商隐《歌舞》诗:“回雪舞轻腰。”
(17)“煮芋”二句:这两句《红楼梦》程高本改为“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用《论语·宪问》语,赞孤松为岁寒之友,有道学气,不合人物性格。
(18)“苇蓑”二句:长着芦苇的水中犹有蓑衣人泊舟垂钓,林间已不闻樵夫的斧声。书中说芦雪广可“垂钓”,贾宝玉“披蓑带笠”,人称“渔翁”。唐代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上句正用其意写雪,又是即景,且渔与樵对仗,比《红楼梦》程高本中这一句作“泥鸿从印迹”工切。“泥鸿”句,意思是鸿雁在雪泥上随处印下足迹。用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闻樵”在《红楼梦》戚序本中作“乍停樵”,“乍”字不妥;程高本作“或闻樵”,更误。雪中不可能“闻樵”,且大观园里不可能真有人打柴。以《红楼梦》庚辰本为准。
(19)“伏象”二句:意即“千峰凸起如象状,一径遥遥似蛇盘”。大象为白色,所以这样比喻;雪覆大地,足印使小径曲曲弯弯的痕迹更显。唐代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岸类长蛇揽,陵犹巨象豗(打架)。”
(20)“花缘”二句:花、色,指雪花、雪色;雪叫“六出花”。缘,因为。
(21)“深院”二句:大雪雀饥,噪声如惊。鸮,鸱鸮,即猫头鹰,叫声凄厉。
(22)“阶墀”二句:意即“(雪)随阶墀上下(覆盖),任池水漂浮。”墀,台阶。
(23)“照耀”二句:主语都是雪。永宵,长夜,冬季夜长。
(24)“诚忘”二句:上句说将士因忠诚而忘却戍守的寒苦,下句说皇帝因瑞雪能兆丰年而解除了焦虑。三尺,剑。语出《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借以说将士与戍守事,雪里刀剑随身,尤觉寒冷。九重,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用以称皇帝。此句是称颂功德。
(25)“僵卧”二句:上句用“袁安卧雪”典故:汉代有一次大雪积地一丈余,洛阳令出外视察,见百姓都除雪开路,方能出门。到袁安门口,无路可通,以为袁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见《录异传》。下句说踏雪狂游之客喜有人招饮可御寒。唐代时,王元宝每逢大雪就叫仆人从巷口到家门,扫雪开路,招客饮宴,称为“暖寒会”。见王仁裕《开元遗事》。
(26)“天机”二句:天机,传说天上织女所用的织机。缟带,白色丝带,喻雪。海巿,海市屡楼,海中幻境。两句取喻相类。
(27)“寂寞”二句:独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或有隐意。《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脂砚斋评语说,原稿后半部有贾宝玉“对境悼颦儿”情节,并说书中所写“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先为其“作引”。“对”字在《红楼梦》程高本中作“封”,主语就不是指人了,与对句不相称。下句说怀念在风陋巷中过着“一箪(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的人。典出《论语·雍也》。这里只借取其常用义。从脂砚斋评语说贾宝玉后来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看,或所说“怀”人,也有隐指。
(28)“烹茶”二句:渐,迟,很慢。冰雪之水,因此难沸;柴叶沾湿,所以烧不着。“冰”在《红楼梦》程高本中作“水”。
(29)“没帚”二句:意即“山僧扫没帚(之雪)”。用“江边扫雪夕阳僧”诗意。雪中埋琴,出处不详。
(30)“石楼”二句:闲睡鹤,雪夜鹤闲已睡。锦罽,锦毯。这句是说,天冷,猫贴着毯子以取暖。林黛玉戏语作诗,所以“笑得握着胸口”。
(31)“月窟”二句:月窟,指月。银浪,喻月光。宋代陈与义《咏月》诗:“玉盘忽征露,银浪泻千顷。”这里转而形容雪如月光倾泻大地。翻,倾。霞城,常指碧霞城仙境,与“赤标”并用则指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北,“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城墙)”。见《会稽记》。晋代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而建标。”赤标,指赤色高峰望之可作标识。隐,指隐没于雪中。
(32)“沁梅”二句:上句典出《花史》:宋代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下句的意思是醉闻雪压竹之声,正好弹琴。用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意:“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文中亦说“醉”酒。
(33)“或湿”二句:主语都是雪。或、时,都是“有的”的意思。翘,古代贵族妇女头上的首饰。
(34)“无风”二句:脉脉、潇潇,都是风雨潇洒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雪之纷纷扬扬。
(35)“欲志”二句:志,记载。舜尧,唐尧、虞舜,传说中古代的贤君。[1]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与众姊妺相聚于芦雪广“割腥啖膻”、饮酒赏雪时所共吟。
广(ān),靠着山崖建造的房子。芦雪广是“傍山临水”而筑。“广”不是“广”的简化字。《红楼梦》诸本或作“庵”,或作“庭”,或作“亭”,都是后人所改,以《红楼梦》庚辰本为准。
联句,是指很多人联合起来作诗,通常用排律的形式。联法是由一人起头一句,接着的人就联二、三两句,以后再接的人照例都是联一对句以对别人的出句,并拟下一联的出句让别人来对,最后一人用一句作结。但也有联一句的,诗的后半首即是,小说中用以显示兴高抢先的情景。小说中《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也是仿此。
芦雪广吟咏,参加联句者就多至十二人,盛况空前。但盛会只是暂时的表象。薛宝琴、邢岫烟、李氏姊妺等一大批人涌到贾府“来访投各人亲戚”,为的就是求人家“治房舍,帮盘缠”,或暂找一个避风之所。这说明古代封建已到末世,社会的各类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剧。她们借以荫庇栖身的大树,虽然表面枝叶尚茂,但内部早已朽烂不堪。在小说的这几回以后,它的颓败征象也就很快地从各方面暴露出来了。一些贵族豪门不管眼前兴衰景况如何,都在或早或迟地走向灭亡。眼前的欢笑隐伏着后来更大的悲哀。
联句,这种诗体本起于宫廷(相传滥觞于汉代“柏梁诗”),虽然渊源久长,但历来从未产生过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始终只是上层文人墨客比赛作诗技巧的一种文字游戏,严格说来它不能算作文学创作。清代文人相据联句之风特盛,与曹雪芹交往很密的敦诚的《四松堂集》中也就有不少联句诗可以说明这一情况。所以,小说中这些情节也是借虚构的人物故事对当时诗人墨客的这种习好所作的现实的描绘。
清代有人评这首联句说:“起首插入凤姐,自是新妙,然后半太嫌杂乱,毫无精采。……且黛玉联句中既有‘斜风仍故故’,又有‘无风仍脉脉’,断无此复叠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检点。”(野鹤《读红楼札记》)批评者论诗还是有一点见地的,比如指出林黛玉两句不应相犯。但论小说就很成问题:他没有能脱出脂砚斋评语所说的“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等流俗的陋见。“杂乱”,原本是这种百衲衣式的联句体的通病。如果作者一心为了传自己的诗,而把这首五言排律写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自然一气,“精彩”动人,避免了联句本来无法避免的疵病,结果对小说反映现实真实这一点来说就欠缺了许多。小说中史湘云说:“我也不是做诗,竟是抢命呢!”描写这类“抢命”而作的东西,既能在各句诗句上注意照顾人物的不同特点(比如那些“颂圣”的句子就不会出于贾宝玉、林黛玉之口;林黛玉说“斜风仍故故”,贾宝玉接“清梦转聊聊”之类的安排,也是有所用意的),又在总体上并不使它显得有什么思想艺术价值,忠实于事物本来应有的面貌,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1]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