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

订鬼

目录导航

订鬼

  《订鬼》原文: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译 文 :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像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现同样的情况。

  作者:

       王充  (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里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刘知几,因《论衡》书中记载了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纲常名教,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章学诚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列入无所宗师的“杂家”类。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又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选自:《论衡》。《论衡》全书八十五篇,其中一篇在目录中有,但是没有内容。,现存八十四篇,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

  订(dìng)鬼: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评论:

  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他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危害社会,王充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针对相对的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在这篇文章里,王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他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鬼神都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就是说,鬼神观念完全是人在畏惧状态下主观想像的产物,而且这种情况以在病中最突出。

  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

  本文批评了“人死为鬼”的思想,指出人们所谓的“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至”。以唯物主义的思想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显示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论者的风貌。文章虽为选段,却独立成文,结构完整,论点鲜明,论析精列,善用比喻,以具理论规模。

相关练习

  【自主预习】

 

  1、注音:

 

  衽(      )         庖(        )        箠(        )

 

  椎(      )         纆(        )

 

  2、解释加点的字

 

  (1)病者困剧  困:      剧:        (2)何以效之  效:

 

  (3)顾玩所见  顾:      玩:        (4)夫精念存想  精:

 

  (5)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把:     (6)俱用精神  用:

 

  (7)昼日则鬼见   见:               (8)或泄于目  泄:

 

  3、本文选自        的《            》,订鬼即            的意思,如同他的《论死》,《死伪》一样,是刺向          的利剑,是投向          的檄文。

 

  4、王充,字        ,        (朝代)              家、          家。他批判:“           ”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        ”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         。

 

  5、本文的论点是                              。

 

  【当堂达标】

 

  阅读文段,做文后的问题:

 

  a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6、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                     ”的道理。

 

  7、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        ,其意思是:                                   。

 

  8、“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9、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⑵二者用精至矣

 

  b

 

  ①夫精念存想,或泄于    ,或泄于    ,或泄于    。②泄于目,目    其形;泄于耳,耳    其声;泄于口,口    其事。③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④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⑤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0、在原文的横线上各填一个词。想一想:①②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

 

  11、本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      ” 、“      ” 、“    ”的现象来证明“

 

  ”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夫精念存想  (        )       ⑵俱用精神  (        )

 

  13、翻译画线句子。

 

  14、两段选文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课外迁移】

 

  .        a   2004。无锡        约 不 可 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

 

  16、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18、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b.2004.厦门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若嗣子可辅(               )

 

  2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21、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     )

 

  ① zhǔ。连接。   ② zhǔ。委托,交付。

 

  ③ 隶属,归属。   ④ 亲属。   ⑤ 类。

 

  22、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c.

 

  北人(1)生不识菱(2)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1)北人:北方人。(2)菱:一年生水生草木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的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于南方(     )               (2)席上啖菱(     )

 

  (3)或曰:“啖菱须去壳。”(     )     (4)欲以清热(     )

 

  24、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2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