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比斯组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眼科医生David Paton在游历各国后,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极度缺乏眼科学教育和眼部护理,导致盲疾频生。让他如此忧虑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全球90%的可预防性盲疾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样的落差必须有人来填补。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医生护士却由于高昂的培训费用,国际旅行和住宿费用,难以去发达国家接受培训。1973年,奥比斯计划正式展开,致力于为全球医护人员开展眼科培训。其后,David Paton梦想成真,得到美国联合航空捐赠一架在1960年建成的道格拉斯DC-8飞机,在美国国际发展局拨款资助下,飞机内部被大规模改装成为一间设备完善的眼科医院,到了1982年3月,奥比斯飞机医院正式启航,在巴拿马进行了第一次救盲工作;自此以后,一支灵活的奥比斯医疗队伍,联同世界先进国家的义务眼科专家到访发展中国家,为失明人士带来光明。1986年,奥比斯将医疗工作由飞机伸延到地面医院,在当地医疗设施贫乏的环境下,向医护人员亲身示范眼科手术及分享临床经验,让他们学以致用。
奥比斯是一个中立的、非盈利的国际人道主义发展组织。奥比斯的使命是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来管理,培训和提高当地医疗团队水平,使他们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人民,提供可负担,高质量的眼科服务。奥比斯的愿景是通过防治盲疾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奥比斯眼科拥有全球唯一一架飞行眼科医院。第一代眼科飞行医院于1982年建成,它是由一架DC-8型飞机改装而成,内部设有预检室、检查室、微型手术室、护理室等手术设备,既可施行手术又可从事示范教学、并通过双向通讯设备,直接与示范医生进行问答。此外,配备了来自全球的一批拥有高级技术的医生、护士、工程师、机师、等为随机人员。
自1986年,奥比斯将医疗工作由飞机伸延到地面医院,在当地医疗设施贫乏的环境下,向医护人员亲身示范眼科手术及分享临床经验,让他们学以致用。自1999年起,奥比斯开始与孟加拉国,中国,埃塞俄比亚,印度,越南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建立长期的地面项目,以帮助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奥比斯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现在在英国、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和南非设有代表处。自1982年成立以来,来自3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世界顶级的眼科专家,先后访问了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2万名眼疾患者在专机上进行手术治疗,使他们重见光明,并有3万多名各国眼科医生、护士参与了它的训练计划,使之成为推行防盲、治盲的骨干。
到2019年底为止,奥比斯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期项目,包括: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孟加拉国,尼泊尔,印度,中国,蒙古,越南,秘鲁,玻利维亚等。
2019年,奥比斯共派遣了144名志愿医护工作者在飞行眼科医院和当地医院开展培训。
而在2018年,奥比斯全年培训医护工作者共63063人,为3199194人提供眼部检查和视力筛查,验配了395611副眼镜,开展了78195次手术和激光治疗。
自1982年在中国实施第一个防盲项目以来,奥比斯在卫生部,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各地政府及卫生部门、以及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的支持下,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近二百个防盲项目。
奥比斯已经在中国开展了114项医疗培训项目,包括29个飞机培训项目、85个地面医院培训项目,内容涉及手术、护理、生物工程和社区保健培训项目。有超过10000名中国眼科医生、超过6300名中国眼科护士接受奥比斯的培训,超过3500名的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项目中重获光明。在未来的5年里,奥比斯将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国。
奥比斯已经在全球85个国家完成了700多项防盲医疗培训项目。
自1982年以来,奥比斯已经在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177个医疗培训项目,包括32个飞机培训项目、106个驻院培训项目(包括8个远程医疗项目),28个在奥比斯太原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和20个中国培训网络培训班,内容涉及手术、护理、生物工程、视光学、眼库管理、医院管理和社区保健等各个方面。
超过60,000名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的项目中获得手术治疗(其中11,081名在2005年中获得手术治疗)。
超过400,000名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的项目中获得门诊治疗(其中144,898名在2005年中获得门诊治疗)。
超过3,000,000人在奥比斯的项目中接受了视力检查和眼病筛查(其中403,682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视力检查或眼病筛查)。
超过13,000名中国眼科医生接受了奥比斯的培训(其中1,059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培训)。
超过9,000名中国眼科护士和乡村医护人员接受了奥比斯的培训(其中1,120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培训)。
奥比斯的崇高使命已得到中国各级政府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1994年,奥比斯代表受到中央领导人江泽民和李鹏的接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有600万盲人。这些盲人的盲病有80%以上是可以避免的(包括本来可预防而没预防的)、或是可以治愈的。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想象倘若中国能够进行有效的防盲治盲工作,那么失明人数将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中国存在的三大差异(即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一些不利因素给防盲治盲工作带来了困难。
中国“盲”的现状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 盲病患者的分部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中国2860个县级单位中有1649个农村县,但有一半以上没有一名能做手术的眼科医生,也没有基本的眼科手术设备。其中更有400-500个县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眼科服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卫生部2002年的统计显示,中国约有24000名眼科医生,其中80%居住在东部大城市;国内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只有约4000-5000名。而这些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中,大多数也是居住在东部大城市。东部城市医生大大多于西部农村医生,分布不均可见一斑,这就导致了许多西部农村眼病患者在本地无医可求。
第二, 医院收费和百姓支付能力的不平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中国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4.9元。县级白内障手术费1600-2500元不等,省级3000-4000元不等,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5000-8000元不等。可以说,西部农村地区的百姓进行一次白内障手术需要用去相当于一年的收入,加上车旅、住宿等费用,他们甚至需要积蓄多年才行,更不用谈去大城市接受高水平治疗了。
第三, 基层眼科手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低下。
基层手术失败率很高,有的地方甚至每100例手术中有将近60例失败,这使得病人对当地医疗质量失去信任。有三个原因导致这些情况的发生。第一,基层能力强的医生往往会向更高一级的医院流动;农村县级医院的医生兼顾眼科和其他医科,其技术不专。第二,西部农村医生缺少培训机会。第三,设备质量差,有的地方仍在使用老旧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设备。如此就产生了恶性循环,手术质量低→病人少→医生得不到锻炼→手术质量低。
第四, 眼科服务的可持续性。
各级卫生部门和防盲组织曾开展过很多防盲的免费手术治疗活动。如“健康快车”、各种手术复明车活动、“光明行动”,等等。这些活动在给当地贫困患者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当地防盲工作的可持续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知道,没有任何政府、组织、个人有能力持续不断地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当外来的免费治疗活动结束后,留给当地医疗机构的是就诊病人的不足,病人期待着下一次的免费机会而不愿付费就医,从而制约了当地医疗机构自身防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奥比斯针对中国防盲治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奥比斯将根据“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所提出的建立金字塔式的四级防盲网络体系的模式来开展工作。开展防盲项目的五个原则是:
第一, 将项目服务对象聚焦于贫困人群,特别是西部农村的贫困人群。
第二, 治疗服务的价格必须能为贫困人群所承受。
第三, 保证治疗服务的高质量。
第四, 注重成本效益,最大化地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效益。
第五, 奉行“授人以鱼,度一日;授人以渔,度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针。
中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任重道远。奥比斯仍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障碍:一、与艾滋病、重大传染疾病、高死亡率疾病相比,防盲工作尚未被放在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二、中国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致了贫困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三、医务人员对防盲工作缺乏积极性。
奥比斯将继续协助卫生部、中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以及各级卫生部门,偕同其它国际、国内民间防盲组织一道来积极推动“视觉2020”在中国的开展。1982年至2004年,奥比斯在中国总共投入资金约一千二百一十万美元,其中2004年投入的资金为一百七十万美元,2005年投入的资金为二百五十万美元。预计在今后六年中,奥比斯将投入二千二百万美元开展新项目。
这座飞行医院1982年起多次来华,为我国几百名眼疾患者做了手术、使2000多名医生得到了技术培训,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1989年8月,双方签署了意向性文件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国培训更多的县、区级眼科医护技术人员。
1994年,奥比斯主席富特先生访华时将一架DC—8眼科专用飞机赠送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