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和历史传承,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斗争精神的理论品格。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众多机遇,也面临重大风险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如果我们的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就无法顺利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无法绘就人民向往的美好蓝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202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来,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任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大原则。这就要求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发扬斗争精神也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对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发扬斗争精神,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克服精神懈怠、贪图享受、回避矛盾、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勇气和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