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鲵

台湾小鲵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中 文 名 台湾小鲵

俗名别名

英 文 名 Hynobius  

拉丁学名

地理分布 我国特有种。仅见于台湾省阿里山、玉山等处。

繁殖方式 卵生。11月到翌年1月为繁殖期,产卵于流溪内,卵位于透明胶囊中,每一胶囊平均有卵14.5粒,卵浅黄白色,平均卵径4.3 mm。孵化期约3个月,刚孵出的幼体头体长10.7 mm。幼体含有大量卵黄,变态以前几乎不摄食外界食物,需时2个月完成变态,此时头体长平均14.5 mm。

习 性 栖息于海拔2000 m以上的原始针叶林中,郁闭度较好的小山谷溪流旁阴湿处,白昼隐藏于近泉源或小溪的腐木下或扁平岩石下,夜晚活动觅食。

 

体形特征 全长85~115 mm,尾长短于头体长。背面棕褐或红褐色,密布浅褐色细圆点,圆点在体侧排列呈环纹;有的背面散有不规则的小白点。头略扁平,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眼大,突出,色黑;犁骨齿列呈" "形。躯干圆柱形,体侧肋沟13。四肢短小,四指五趾,趾间微蹼。尾基部略呈圆柱形,向后变侧扁,但不成薄片状。

 

食 性 主要食物为节肢动物鼠妇及步行虫等,有时吃少许苔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