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科学领域名声显赫的“芝加哥学派”里聚集了不少当今世界最优秀的
经济学家,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经济学的重大进展可以说或多或少地与这个学派
的经济学家有关。而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于世的加里·贝克
尔便是该学派的重要一员。
与芝加哥学派的其他人物一样,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
人假设解释人类行为,
坚持市场机制能够为其他人为组织更好的解决大多数经济
的社会问题;
他主张资本概念的扩展性和普遍性,
主张有效的理论不只是对现实
生活的一种文字描述,
而应作为预测未来的工具;
贝克尔还强调信息和劳动市场
调查的重要性。
然而,
贝克尔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开拓了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他
常常把普遍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
从而把传统
上属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以及社会生物学等其他人文
学科研究的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大大开拓了经济学的事业,
丰
富了经济学的内容。
贝克尔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著作颇丰,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便是他其中一本代表作。
在书中,
贝克尔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
“经济分
析”
,并运用该方法给读者简单分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如广泛存在
于我们生活中的歧视现象、家庭生产等。
贝克尔指出,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
种定义,
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因此,
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
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
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
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
研究。
经济分析由经济人、
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种假定有机构成。
经济人追求
最大效用。
效用的来源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
也可以是声望、
尊严或其他
一切非货币因素。
效用对大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效用最大化的
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满足。
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
偏好类型相对稳定,
并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偏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通过市场进
行,
这些市场能够有效地调整参与者的行为。
效用最大化、
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
三位一体,构成立刻贝克尔的“经济分析”
。
贝克尔还有一本著作
《家庭论》
,
而本书中的第
6
、
第
7
篇实际上可以说是它
的一个提纲或内容纲要。
马歇尔曾以企业为出发点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体系,
贝
克尔则借助经济分析通过对家庭的全面阐述最终建立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微观经
济学体系,
也为人们提供了对家庭全新的理解角度,
使人们的理解不再局限在道
德伦理等社会学范畴内。按照贝克尔的观点,婚姻存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时期。
当
“合伙”
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是,
个人便会
选择结婚。
促使人们做出结婚决策的那些变量的重大变化将使他们重新考虑他们
的做出的抉择。收入的高低、寻找配偶的时间的长短、对配偶的了解程度、办理
离婚的难易等因素都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
同时,
生儿育女不仅需要食物、
衣物
和学费等方面的支出,
还要占用父母的时间,
因此存在着机会成本。
在贝克尔看
来,生儿育女便如同购买某种耐用消费品。人们“购买”子女乃是因为他们预期
能够获得的效用足以补偿他们的那些支出。
子女会同其他耐用消费品争夺家庭家
庭预算的比例或份额。
增加子女意味着减少其他消费。
子女数量与质量随家庭的
收入及子女的“购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对子女的需求同对其他耐
用消费品一样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由于父母时间的价值的增加提高了这些子
女的相对价格,因而家庭规模或子女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读罢此书,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千世界,滚滚红尘,竟逃不出这“经
济”二字!政客也罢、知识分子也罢、经商也罢、从戎也罢、独身也好、结婚也
好、利己主义也好、利他主义也好,各种人的各种的活动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
就是追求效用最大,
而不管这些人的职业或这些人的活动是否具有商业性质,
也
就是说,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
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
究和说明。
这是贝克尔在此书中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观点。
由此看来,
其实经
济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它就藏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仔细观察生活,
常动脑筋,
善动脑筋,
我们都能修炼成实战经验丰富的生活中的
“经济学家”而不是一群只会扎堆纸上理论的“笨学生”
,我想,这才是我们在
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吧。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系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贝克尔的代表作。
1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本书运用“经济分析”这种方法试图说明不同背景与场合下的人类行为。关于经济分析的特点人们很少发生争议,但要确切说明经济分析何以有别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乃至遗传学的分析则并非轻而易举。本章旨在深入阐明经济分析的根本性质。
首先考虑不同学科的定义。至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学定义广为流行;据此,经济学研究:(1)满足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的分配;(2)市场领域;(3)稀缺资源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目标之间进行分配。
基于物质产品的经济学定义十分狭隘和乏味,它既没有恰当地表述市场领域的活动,也没有恰当地表述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因为,目前美国物质产品的生产所提供的就业量不到市场就业总量的一半,劳务部门的产值高于物质产品部门的产值。而且,经济学家已把在汽车或肉类的生产和需求方面的认识成功地扩展到零售业、电影及教育等生产和需求方面,至所以坚持将经济学的定义和物质产品联结在一起可能是由于不情愿将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置于“乏味”的经济分析之下。
基于稀缺资源和各种可供选择目标的经济学定义过分笼统。它根据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定义经济学,内容包罗之广远远超出了市场领域或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稀缺性与选择是所有资源分配的属性,这些资源的分配通过种种媒介进行,诸如政治过程(包括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及军事政策)、家庭(包括配偶选择、家庭规模、出席礼拜次数、作息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决策)、科学家(包括将思考时间和精力如何分配于不同的研究课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种定义如此宽泛,常使经济学家感到无所适从,为难之际,便将非市场行为一挥而去。
第1篇 导言
1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第2篇 价格与偏见
2 有效歧视模型
歧视与资方利益
歧视与封闭
歧视与经济上的少数民众
现实中的歧视
少数民众的歧视
数学附录
第3篇 政治和法律
3 竞争与民主
理想的民主政治中的竞争
实际民主政治中的竞争
4 犯罪与惩罚
引论
基本分析
最优条件
行为关系的改变
罚款
对付犯罪的私人支出
几点应用
总结与结论
第4篇 时间和家庭生产
5 时间分配理论
引论
改进的选择理论
应用
时间与产品之间的替代
总结
6 时间与产品的时
期分配
基本模型
人力资本投资
年龄和生产函数
人力资本和消费
分析的扩展
实证分析
7 新消费者行为理论
传统的选择理论
家庭生产函数分析:一种说明
家庭生产函数分析的应用
评价
结论
第5篇 非理性行为
8 非理性行为与经
济理论
引论
家庭
厂商
总结
第6篇 婚姻、生育力和家庭
9 生育力的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
实际应用
一些深层含义
总结
10 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收入效应
价格效应
11 婚姻理论
第7篇 社会相互作用
12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引论
理论框架
应用
总结
13 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及遗传适应性:经济学和社会生物学
引论
利他主义的经济模型
遗传适应性与利他主义的经济模型
结论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作者:(美国)加里•S. 贝克尔 译者:王业宇 陈琪
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美]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歧视经济学》(1957)、《生育力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976)和《家庭论》(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