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 population economics
研究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 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对 人口经济关系的探讨渊源久远。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人口经济关系。 管仲提出避免“ 土满”和“人满”为患。 孔丘倡导人多而富的思想。 墨翟认为,在“ 食者众而耕者寡”的情况下,不但要提倡节用,还应减少非生产人口。东汉的 王符更明确地提出了人口和土地必须相称的命题:“土多人少,莫出其财是谓 虚土,可 袭伐也。土少人众,民非其民,可匮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称也”(《 潜夫论·实边》)。宋末元初的 马端临(约1254~1323)论述了国家的贫富、强弱与 人口素质的关系。 洪亮吉主张用“水旱疾疫”和“君相调剂”的办法限制人口增长(见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欧洲古代思想家,也颇多涉猎人口经济关系领域。 柏拉图认为既要“限制人口数量”,又要在所有公民之中“ 平分土地和房屋”。 亚里士多德主张以“维持 自给自足的生活”为标准,来规定“一国人口的最好限度”。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人口经济思想。在英国古典 经济家中,W. 配第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观点,A. 斯密和D. 李嘉图提出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的思想。法国的 古典经济学家 西斯蒙第提出为了谋求所有人的幸福,收入必须和 资本一同增长,人口不得超过他们赖以生活的收入,消费必须和人口一同增长的观点。后来在古典经济学庸俗化的基础上,英国T.R. 马尔萨斯的 《人口原理》问世。他认为“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 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 算术级数率增加”,其结果是“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他主张对人口增殖加以抑制,把贫困、罪恶、瘟疫和战争都说成是“积极抑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A. 汉森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人口和经济的关系,认为人口增长刺激投资增长,从而经济也会增长;人口停滞,经济也会停滞。他主张鼓励生育,增加人口。J.L.西蒙(1932~ )在1977年发表了《人口增长经济学》。他认为,人口增长能给食物、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带来刺激,人类智力的绝对增长,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他力图证明技术变化、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是人口增长的正函数,若干年后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都会享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因而他也持鼓励人口增长的观点。与此同时,《 人口爆炸》(1968)一书作者P.R. 埃利希(1932~ ), 《增长的极限》(1971)一书作者D.H. 梅多斯则持有另外的看法。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已经超过食物增长,使自然资源枯竭,环境和 大气污染,“世界行将人口爆炸,人类灾难就要来临”。他们主张全球必须保持平衡,出生和死亡人数相等, 投资率和 折旧率相等,人口和工业都要实现“零值增长”。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经济 适度人口”理论,法国的A.索维(1898~ )和美国的J.J.斯彭格勒(1902~ )分别在60年代和70年代发表了《人口通论》和《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和 消费需求、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人口增长与投资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快 资本积累,以便增加开发自然资源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要把 国民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而降低资本积累的速度,于国民 经济发展不利,因而主张控制人口增长,最好是有个“适度人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状况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特别是提出了人口数量质量及其发展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 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思想(见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对人口经济学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在50年代,中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节制生育问题。经济学家 马寅初具体分析了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质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观点。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变化规律;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生态平衡; 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儿童 成本收益分析等。
主要是:
①调查和 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 人口经济资料,经过 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内在联系。
② 静态分析和 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 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③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 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④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 经济因素和人口的 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 人口学之间的一门 边缘学科,或 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口经济学与 工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 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 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 李仲生
ISBN: 9787302124948
页数: 41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 39.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6-1
简介 ······
本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成果,以系列论述和 实证分析相交叉的形式。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 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系统介绍了 生育率和死亡率的 经济理论,并对其转变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论述了 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 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就方法论而言,在论述人口经济学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力求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在新兴的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 使用价值,可供人口经济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
李仲生,男,1951年7月生于北京。日本 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 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早年在 内蒙古牧区插队。1986年赴日本 自费留学,1992年毕业于日本 城西大学经济学系,获 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日本城西大学经济学研究科,1995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4月就读于日本千叶大学,2000年3月获经济学 博士学位。同年进入 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兼任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特约研究员、日本国际 亚洲文化学会 亚洲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研究,出版专著《人口经济学》等4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专著《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在2002年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 日本人口学会高度评价了这部学术专著,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 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报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学家 佐佐木阳一郎指出:“这部专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强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国人口问题为题,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正因为如此,他荣获千叶大学 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第一号经济学博士的荣誉。” 回国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成果2004年在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 《前线》杂志以及欧美 同学会通讯等都为此作了书评。在人民日报理论版、 《求实》、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统计》、 《中国人才》、《中国人力 资源开发》、 《人口与经济》、日本《亚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东瀛求索》等中外 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发表 学术论文《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等近80篇,代表性论文《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总研究成果达220多万字。在 日本留学14年期间,曾参加过30多次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日本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提交 论文发表演讲。其留学经历及 拼搏精神自大型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我的太阳》在全国播出后,在国内引起轰动,感动和震撼了亿万观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新闻社、 中央电视台、 日本富士电视台和美国 侨报等数百家中外媒体进行了报道。传记著作《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作为畅销书在中国、港台地区、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发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自2000年回国以来在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进行30多次专题演讲,还在各种不同场合同数千名听众、观众、读者谈话或进行短暂的交流,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平民明星”。媒介认为“李仲生精神”已在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中被认同,深深感动了年轻的一代。用 中国纪录片 学术委员会会长 陈汉元先生话说:“李仲生这种精神,值得中华民族、日本民族以及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思考”。2001年成为 北京青年报跟踪报道过的年度 新闻人物,2002年被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推荐为“中国人生科学”讲演团副团长。其奋斗精神和学术研究还受到国外关注,2005年5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伯特·福格尔教授在 北京饭店他的住所接见了李仲生,并表示把李仲生的奋斗精神和科研成果介绍给 芝加哥大学和他的学生们。日本人口学会和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也报道了其研究成果。传略和学术贡献被《 世界名人录》、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国情报告成功人士风采卷》、《伟大的复兴 中国优秀经济学家篇》(全国共88名优秀经济学家,人民画报社,2003年)以及 《中华骄子》等三十余部 辞书收集入典。
《人口经济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导言
第一章 人口与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
第二节 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
第三节 马歇尔的人口经济思想
第四节 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第五节 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概述
上篇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人口、制度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人口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四节 人口影响制度和经济增长的案例
第三章 人口变动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投资与消费关系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中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和人口相关的投资与消费关系模型
第四节 人口转变对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人口城市化驱动投资与消费效应的比较
第六节 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四章 人口自然结构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人口自然结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与出生性别比
第三节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老龄化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国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概述
第二节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历程及其经济分析
第三节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人口产业、行业、职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变化
第二节 我国在业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的比较
第七章 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人口质量的经济学特征
第二节 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第三节 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
第八章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第一节 人口压力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节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节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模式
第九章 人口与市场分析
第一节 市场运行中的人口
第二节 人口变化与消费者行为
第三节 中国人口环境变化与消费力的崛起
第四节 国际人口环境变化与市场需求
第五节 把握人口动向,应对市场变化的案例
下篇 经济条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十章 经济条件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条件对死亡率变动的影响
第二节 生育率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改变生育率的收入再分配
第四节 政策含义: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与调整
第十一章 经济条件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社会变动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社会变动
第三节 人口社会变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十二章 经济条件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迁移概述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的事实
参考文献
后记
李通屏,1963年12月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南开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后,第六届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会理事,现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系主任。学术专长与兴趣主要集中在人口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消费制度、人力资本等方面,出版著作3部、参编多部,在人口学、经济学的权威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和国家部委等项目多项、参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课题多项,负责的成果有4项获省部级三等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