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多发性皮脂囊瘤
英文名:steatocystoma multiplex
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
多发性皮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为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皮肤内囊肿。本病好发部位为前胸中下部,也可侵犯面额、耳、眼睑、头皮、臂、躯干与大腿等处,还可见于女阴、阴茎、阴囊与腋窝。少则数个,多达数百个。直径数毫米乃至1~2 cm。通常隆起,可移动。其表面皮肤可正常,但也可稍带黄色。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不同性别,但大多数病例见于十多岁的男孩或青年,也可见于初生或生后不久,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发病较早。本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较大囊肿柔软,较小者如橡皮样硬度。有时在其顶部中央有一凹陷,从中可挤出油状皮脂样物质,味臭。通常无自觉症状,无压痛,有感染时则有疼痛,最后形成瘢痕。切开病损后可见油样液体,可以透亮,也可浑浊如牛奶状或奶酪状。在阴囊,皮损可发生钙化。病变发展缓慢,多年保持不变。偶尔可自行吸收或消退。少数患者损害为原发性,无家族史,可称为单纯性脂囊瘤。
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者出生时即可有皮损。有认为毛囊口角化过度产生栓塞,使皮脂腺分泌物滞留在导管内而引起囊肿。有认为囊肿是囊性皮脂腺,可同时伴有其他外胚叶的异常,如多发性角化棘皮瘤、毛发稀少、化脓性汗腺炎、鱼鳞病以及先天性厚甲等。多发性皮脂囊瘤
组织病理示囊肿位于真皮中,囊壁内数层角化上皮细胞组成,有的基底层呈栅状排列,其上有2-3层无细胞间桥的肿胀细胞。内侧为较厚而均匀的嗜酸性角层,不规则地伸向管腔。囊壁及附近组织有时可见到扁平皮脂腺小叶或毛干,前者可开口于囊壁。囊腔内内皮脂组成的无定型油状物,偶见成簇毛发。囊周为纤维组织。有时可见囊肿与毛囊相连。
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可以确诊。
损害主要发生于躯干前侧上部、腋窝、颈、上臂、阴囊等处,特别好发于胸骨部,亦可泛发全身。常为多发性,但不融合,大小不等,可达2cm以上,硬度中等或有弹性,表面光滑,呈皮色、淡蓝或带黄色。较小的损害常在皮内,压之可显黄色,多见于上肢。较大损害高出皮面,质较软,可以推动。如作穿刺,较小损害可见白色乳酪样物质,较大损害为脂肪小淌油状物,有的可排出毛发。常无不适感。如伴继发感染,可引起囊肿破裂和消退,最后形成疤痕。
应与Gardner综合征相鉴别,后者伴有骨瘤、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瘤等,同时伴有结肠和直肠息肉病变。如本病皮损较小而质地较硬,应与多发性平滑肌瘤或毛发上皮瘤相鉴别。
一般不需治疗。较大者可手术切除缝合。亦可表面切小口,或用激光在囊壁表面穿孔后,挤出内容物,可能时牵引出囊壁;囊壁未切除者,常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