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民间文学论坛》创刊。
1994年,《民间文学论坛》刊期为季刊。
1999年,《民间文学论坛》更改刊名为《民间文化》。
2004年,《民间文化》更改刊名为《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民间文化论坛》更改刊期为双月刊。[2]
2014年12月,《民间文化论坛》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3]
《民间文化论坛》设有前沿话题、民间文学、民俗研究、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学术评论、学术访谈和学术动态等栏目。[2]
《民间文化论坛》主要刊登从民俗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调查、研究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同时译介中国国外有关民间文学研究的前沿性理论与方法,报道中国以外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信息。该刊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选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亦关注学术新人的培养,发表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成果。[4]
据2020年第2期《民间文化论坛》期刊内页显示,《民间文化论坛》编辑委员会有编辑4人,编辑委员会委员40人。
职务 | 名单 |
---|---|
编委会委员 | 万建中、巴莫曲布嫫、王锦强、王霄冰、冯莉、叶涛、叶舒宪、 田兆元、乔晓光、朱恒夫、刘晓春、刘晔原、吕 微、孙正国、安德明、邱运华、吴效群、杨利慧、陈岗龙、陈志勤、陈连山、陈泳超、林继富、周星、周燕屏、郑土有、侯仰军、施爱东、赵宗福、钟宗宪、高丙中 、萧 放、潘鲁生、黄涛、陶东风、沃尔夫冈 · 卡舒巴(德国)、任敦姬(韩国)、苏独玉(美国)、郁丹 ( 美国 )、理查德 · 鲍曼(美国) |
编辑 | 冯莉、谢桂华、王素珍、丁红美 |
资料来源: |
职务 | 名单 |
---|---|
编委会委员 | 万建中、巴莫曲布嫫、王锦强、王霄冰、冯莉、叶涛、叶舒宪、 田兆元、乔晓光、朱恒夫、刘晓春、刘晔原、吕 微、孙正国、安德明、邱运华、吴效群、杨利慧、陈岗龙、陈志勤、陈连山、陈泳超、林继富、周星、周燕屏、郑土有、侯仰军、施爱东、赵宗福、钟宗宪、高丙中 、萧 放、潘鲁生、黄涛、陶东风、沃尔夫冈 · 卡舒巴(德国)、任敦姬(韩国)、苏独玉(美国)、郁丹 ( 美国 )、理查德 · 鲍曼(美国) |
编辑 | 冯莉、谢桂华、王素珍、丁红美 |
资料来源: |
据2020年8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民间文化论坛》共出版文献量2614篇。[2]
据2020年8月31日维普网显示,《民间文化论坛》发文量104篇。[1]
《民间文化论坛》是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收录。[1][2]
据2020年8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民间文化论坛》总被下载次数547234次、总被引次数9141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0.665、(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0.529。[2]
据2020年8月31日维普网显示,《民间文化论坛》被引量400次、影响因子为0.350598。[1]
《民间文化论坛》以弘扬中国民间文化为办刊宗旨。[5]
一、所有投稿正文一律用中文写作。翻译稿除中文译稿外,请附原文。
二、该刊排版方式及顺序为:文章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正文第一页地脚处为作者简介及基金项目等信息)、注释、参考文献。均由作者在投稿中提供。
三、投稿文章要求语句通顺,校对准确。引文务请核实,并详细注明出处。字数请控制在15000字以内。
四、投稿时需随稿件提供以下作者信息:邮政编码、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
五、投稿需使用电子邮件(E-mail),用Word格式以“附件”传送。切勿直接粘贴在电子邮件的方框内。勿用纸质稿件投稿。
六、该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需在投稿时申明。
七、投稿一经刊用即奉稿酬和当期刊物。
八、投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投稿一律不退,若超过三个月未接获采用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
九、该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该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有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者,需在投稿时声明,该刊将予以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