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于整个城市的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总长约3.2公里。早期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移民都是依靠这条河流来维持生计。漫步在河畔,您可以参观许多富纪念性的标志和建筑如:鱼尾狮公园、莱佛士登岸遗址、新加坡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和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等等。
南来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早期潮侨和闽帮在新加坡河岸边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也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在百年以前,这两间古庙已名扬海外。另外,新加坡河两旁有驳船码头、克拉码头和罗拔申码头等繁华的街区,是了解新加坡历史和享受美食夜市的胜地。
清理活动
从19世纪起,新加坡河频繁的交通量导致河道受到严重的污染。直到1977年,当时之总理李光耀发起了清理新加坡河的运动。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发展妥善的排水系统、重新安顿聚居在河道附近的贫民及每日清理堆积在河床的垃圾积极地展开了。十年后,清理河道的计划终于圆满成功。河水的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海洋生物也重返新加坡河。
新加坡河可谓是新加坡的母亲河,她是早期新加坡的经济动脉,是繁荣的起点,主要指的是它和转口贸易的关系。独立以前,新加坡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主要依赖转口贸易,新加坡河就成了新加坡最主要的经济动脉,当时的货物是由远洋来的大货轮,从海上卸到驳船,再由驳船沿着新加坡河,存在两岸的仓库里。当时,新加坡人的收入中75%,可以说就是来自于这条河。新加坡河其实颇为短小,可是它的出口就是新加坡港,是马六甲海峡的南口,并且面向印尼廖内群岛,东南亚各地以致于东西方航运的船只,都要经过新加坡河口,这样一来,新加坡河口自然成了一个货物集散地。
![]() |
![]() |
![]() |
![]() |
早期的新加坡河是经济的动脉,是繁荣的起点
新加坡河图册(5) 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坡河登陆,就预见新加坡适合发展转口贸易的经济潜能,于是,把新加坡开设为自由港,由于豁免进口税,货物价格低廉,各地商人都乐意前来进行贸易活动。1821年,到新加坡停泊的船已有3千多艘,大大促进了转口贸易的发展,1823年,贸易总额达到1,300多万元,新加坡就成了一个繁忙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来到了新加坡河,在两岸建了很多房子,一些是出入口商行,华人称为“九八行”,一边建的都是仓库,对岸就是他们办公的地方。新加坡河沿岸建起数以千计的各国商行,可谓万商云集。
新加坡河图册(3) |
新加坡河图册(3) |
新加坡河图册(3) |
新加坡河图册(3) |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建国以后新加坡经济已经转型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新加坡河岸的繁荣也告时过境迁,新加坡政府于是拟定一项翻新发展计划,把新加坡河变成一条旅游的河。今天,新加坡河已经改头换面,昔日污染的河水经过了净化,保留下来的旧建筑物都经过翻新,河岸边的百年老店屋和货仓则被改造成娱乐、饮食、休闲和商业服务场所,不断美化的两岸,使本地人和游客流连忘返。
政府把新加坡河的入海口封起来,建成蓄水池
为了保障淡水供应,新加坡政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他们一方面通过增加蓄水、建新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增加水源供给;另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用水自给自足。
翻开新加坡地图,可以看到很多蓝色的蓄水池。建设蓄水池是新加坡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全国目前有17个蓄水池,一半以上的国土被辟为集水区。集水区内严格控制工业项目,防止水源污染。随着滨海堤坝等工程完工,新加坡的集水区面积将占总国土面积的2/3。为了增加淡水的储水量,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河入海口筑起了一道堤坝。他们把海水拦在堤坝之外,然后使河内的咸水逐渐淡化用来储满淡水。比较巧妙的是,新加坡人把蓄水和旅游结合起来,他们把全国的蓄水池和水道都连接起来,建设水上游乐项目,把新加坡打造成水上动感之都 ,让水为城市增添灵气,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新加坡许多水上活动,如赛龙舟,每年也都会在这里举行。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