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中文名 以貌取人
近义词 表里如一
反义词 量才录用
目录导航

中国式以貌取人

“我想要巩俐的鼻子,林青霞的下巴”,“我想要刘德华的鼻子,古天乐的下颌”。为十月份开始的求职之路做准备,准大四大学生的医学整容火了!

就在这个夏天,哈尔滨大三学生为找工作“突击整容”蔚然成风,许多男生更是成了主力军,按他们的话说,“单位用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学识很重要,但外在形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之相对,今年年初人事部发布新的公务员体检标准,4月份以来,山东、江苏各地纷纷取消公务员考试中的关于身高、容貌的具体规定,变得更加公正,更人性化。

一方面是政府机关努力破除以貌取人的壁垒,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依然在“相面”中寻找人才,在品质和才能决定前途的年代里,相貌的重要性却一再凸显出来,颇为值得深思。中国人的以貌取人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历经千年演变成为一种大众的行为心理?

古代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主要指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也包括对相貌娇好的偏爱

在常人眼里,“以貌取人”就是将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标准作为对人进行评判和选取的标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以貌取人已经开始与选官制度相联系。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对此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来源于儒者和先秦贵族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儒家的礼仪中有专门的“容礼”,儒家经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君子应该具备的“威仪”的规定;而在先秦“威仪”也被认为是“君子”这个阶层的固有属性和高贵教养。

虽然在战国选官时,已经存在着“另一种对面貌娇好的偏爱”,但他指出这种“以貌取人”与贵族和教养没有必然联系,而是来源于人们“爱美”的社会心理。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化,就说明君主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完全将个人好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贵族和教养都被抛弃了。

“以貌取人”在不同时期“貌”有不同的标准,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和身份色彩

到了汉代,人们崇尚的是阳刚之美,欣赏的是“体貌丰伟”和“仪容端正”,在选官时,对身体和容貌提出了一些要求,一般是要求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对一些特定的官职有比较详细的要求,如对谒者(汉代的一种礼仪性的官职)就要求相貌端正,声音洪亮等。

阎步克指出,汉人是很重视容貌的,出众的容貌拓展了仕途的例子很多,如西汉的江充就是凭借相貌出众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进而得到了重用。而扬雄虽有才气但因相貌平平,而被当时的人小瞧。

魏晋至南朝时,风气为之一变,名士欣赏的则是阴柔之美。名士只有长得像个美貌的女子才会被人称赞,甚至有人认为病态美才是最美的。这一时代的容貌欣赏具有很多的阶层和身份特点。

唐代选用官吏提出了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对身高等等有了比较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但“以貌取人”在唐代选官中并不占有太大的比重。

阎步克教授认为,科举制度的普及,以文取人淡化了对容貌的要求,很多相貌丑陋的人做了高官,有的甚至做了宰相。到宋代,武官一般要求身材魁梧的人担任(直到明清也是如此)但文职主要看才学,外貌身体条件相对宽松,残疾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有个右腿瘸、左眼盲的人当了状元。

从先秦到宋,出于人之常情,长得好看的人在选官时比丑的更受欢迎,这也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但最主要的还是看能力、才学和品行,容貌并不占重要地位。

明清选官中的“以貌取人”被强化,体现了专制制度强化下“主子心理”的加强。

阎步克教授指出,到了明清,容貌在选官时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官员的考核中,容貌的评价竟占到了六分之一;科举殿试时还经常以容貌定状元,有的人甚至因为名字好而当上了状元。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叫人不敢恭维,但对状元和官员的容貌却挑三拣四,十分可笑。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相貌丑陋而落选。

在明清社会,如果说以前皇帝和选官部门“以貌取人”更多的是一种“爱美”的社会习尚的话,这时,皇帝和选官部门的“主子心理”得到更明显的体现。对此,阎步克教授分析说:“皇帝和有司有时候会以貌取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未能免俗,屈从于以貌取人的社会习尚了;同时,这习尚升级为一种‘主子心理’:奴才的容貌得让主子悦目。这时专制者对臣民的予取予夺能力之大,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是以要求官员的身材和脸蛋也得让皇帝养眼开心了。”就像明朝皇帝,挑学生,挑状元,挑官员时经常以容貌作为标准。

清代选官中有一种“大挑”之法,就是在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3人作知县,二等的9人作教职,这种选举6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就是“身”和“言”,大挑时的验看实际就是以貌取人的。阎步克教授指出,这种以貌取人,具有一层游戏规则的意义

“社会流动趋于活跃,无数士人奔竞钻营于仕途上,竞相推销自己,这时候就成买方市场了。朝廷是买主,士人的奔竞显示了对官本位的高度认同,这局面本身就是帝国统治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不能让士人闲着;但国家的官缺很紧俏,因此又得建立一种游戏规则,以淘汰一批人,保留一批人,总得想办法把大多数的人卡下来刷掉。大挑的面试方法就有这个游戏规则的意义。”

阎步克教授进而指出,士人们面对着考试,在容貌上任由满清王朝挑来挑去,“就是这个阶层进一步丧失自主性,独立精神和文化尊严的表现,进而是皇权强化,官僚政治强化的表现。”他认为,“历史后期以貌取人的情况,包含着‘主子心理’和‘游戏规则’的双重作用。”

传统的心理惯性依然顽固地存在,内心的警觉和批判不应仅是一时一事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虽然政府努力贯彻人员选用时的公平公正原则,企业也以找到才学识兼备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可是在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熏染之下,加之目前人才供求方面的买方市场,很多人依然有意无意地在“主子心理”“游戏原则”指导之下,选用人才。这是亟须警惕的。

当我们看到大量青年为工作而整容,当我们听到依然有很多人因为相貌被排挤在成功的大门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不良传统的分析和批判绝不应该是一天两天的事。

以貌取人的心理分析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出现以貌取人的这种心理倾向呢?其实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首应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发现:以貌取人是本能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大家都了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发现,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中国传统上会在新年来临前将屋子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打扫一下自己,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卫生的地方,所谓“细节出魔鬼”有时候就是一个小细节,就给别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说不定这就关乎你的人生大事。

礼仪小知识

什么决定第一印象

即使在远古年代,外界已经对我们的祖先提出了要求:迅速判断面对的是朋友还是敌人。古人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他们对第一印象的准确判断能力。

媒体策划专家有一句名言:要给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钟。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者们得以成功描绘出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

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关。

试验显示,见到一个陌生人时,你头发的样式比面部特征更能吸引对方的注意。长发暗示着健康和性感,短发看起来自信而成功,自然、中长、没有特定款式的发型,则让人感觉智慧和真实。此外,握手也能传递重要信息。研究发现,那些握手时目光和你直接接触、手掌干燥、坚定有力、自然摆动而不是无力、潮湿、试探性的人,不仅能让你对他感觉良好,还将取得你的信任。

延展阅读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释义】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

【成语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近义词】以名取士

【反义词】量才录用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