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 名: 江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研究
作 者: 吴先满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ISBN: 9787504949110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
《江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研究》所呈现的是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内含十七部分,从理论评述到国内外比较借鉴,从 总体战略思路到具体对策建议,递次展开,系我牵头主持的经时任中共 江苏省委书记 李源潮(现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 梁保华(现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共同批示确定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重大课题《江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
吴先满,1957年9月生,安徽 枞阳县人,中共党员,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担任过 政治经济学教员,1986年获 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 经济金融研究,历任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为该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干部理论教育 讲师团、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等单位兼职教授,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等。牵头主持和参加国家、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等重要课题20多项,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未定稿》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 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经济金融著作20余部(含合著),20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和 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图书目录
导 言
一、 金融发展理论评述
(一) 马克思主义 金融发展原理
(二)西方 金融发展理论
(三)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
(四)江苏金融发展文献
(五)金融发展理论成果对江苏发展金融业的指导作用
二、金融 发展战略意义概述
(一)经济 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
(二)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二)金融支持 高科技产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
(三)金融支持 中小企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
(四) 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四、金融发展的省际比较与启示
(一)五省市金融业发展状况的比较
(二)五省市金融发展与 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三)五省市比较对江苏建设金融强省的几点启示
五、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现状剖析、前景展望、基本政策思路概述
(一)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
(二)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剖析
(三)金融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四)金融业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政策思路概述
六、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整高效的银行业体系
(二)努力解决信贷结构不平衡问题
(三)加快银行业改革开放步伐
(四)提高银行的 创新能力
(五)加强银行业风险防范与管理
(六)进一步改善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七、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揭示
(二)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八、 证券业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二)证券业和 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促进证券业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九、 信托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信托业发展的现状
(二)信托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信托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产业与 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创业投资业发展的现状
(二)创业投资业面临的有利时机与严峻挑战
(三)创业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一、期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期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期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推动期货业做优做强的政策建议
十二、农村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演化
(二)农村金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三)农村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三、 民间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民间金融界定
(二)民间金融现状
(三)民间金融特点
(四)民间金融快速发展探源
(五)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进一步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建议
十四、 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二) 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情况
(三)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
(四)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不足
(五)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建议
十五、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一)金融中心的定义和理论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
(三)江苏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思路
(四)建设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十六、深化诚信江苏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诚信江苏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二)诚信江苏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三)加快诚信江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快诚信江苏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十七、加强和改善 金融监管与 服务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总体目标
(二)指导思想
(三)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
编辑推荐
《江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研究》共分十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金融发展理论评述;第二部分,金融发展战略意义概述;第三部分,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第四部分,金融发展的省际比较与启示;第五部分,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现状剖析、前景展望、基本政策思路概述;第六部分,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七部分,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八部分,证券业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九部分,信托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部分,产业与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一部分,期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二部分,农村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三部分,民间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四部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五部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第十六部分,深化诚信江苏建设的对策研究;第十七部分,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与服务创新的对策研究。
文摘
九、信托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信托业在发达国家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业四大支柱,对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具有其他行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无法摆脱“整顿——再整顿”的怪圈。以1999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方案的通知》为标志,信托业开始历时最长、最彻底的第五次清理整顿。从2001年开始,各信托公司清产核资,清理原有业务,一些问题严重的信托公司被撤销、关闭,另一些信托公司以单独保留或合并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重新登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颁布,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奠定信托业非常重要的法律基础。2002年,信托公司开始推出了规范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托理财业务,我国信托业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54家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23日颁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54家信托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关联交易治理力度,从“融资平台”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财机构转型,开拓资产管理、受托理财、产业投资信托、私人股权投资信托等新的业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守法合规、风险可控、创新不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金融机构。
江苏信托业和信托公司自身的发展受到全国信托业发展大环境的制约,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信托公司无不大力调整业务以期达到银监会的要求。经过此次调整,信托业必将经历一轮重新洗牌,信托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信托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必将发生新的调整,由此整个信托业的盈利模式必将发生重大改变。这对江苏信托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序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金融发展事关江苏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和全国金融发展。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江苏金融有了很大发展,金融对江苏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进入21世纪,江苏金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快速发展中江苏金融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创新的压力、挑战严峻,亟待深入研究探索,提出适宜的深化发展的战略与具体对策。
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内含十七部分,从理论评述到国内外比较借鉴,从总体战略思路到具体对策建议,递次展开,系我牵头主持的经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现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梁保华(现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共同批示确定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重大课题《江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了搞好本课题研究,我们分别约请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江苏省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江苏省保险学会、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等单位的部分同志参与本课题研究,组成课题组,拟订研究计划,进行协作攻关。课题组花了近一年的时问,深入调查研究,包括2007年暑期分赴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中国保监会江苏监管局、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等部门和单位调研座谈等,多方收集资料,听取意见,研析文献,反复商讨,最终形成课题报告。因此,本书是课题组集体研究之成果。本书的研究思路、框架结构由我提出,魏礼亚同志提出了宝贵意见,初稿分工执笔如下:导言,吴先满;第一部分,吴晓俊;第二部分,骆祖春;第三部分,蔡笑;第四部分,刘兴远;第五部分,吴先满、李湘宁、魏礼亚、张震、吴晓俊、陈长华;第六部分,葛祥、张莉、肖平;第七部分,陆永汉、张振海、万永瑞;第八部分,万永瑞;第九部分,陈涵;第十部分,骆祖春、张震;第十一部分,蔡笑;第十二部分,王丽爱;第十三、第十四部分,陈长华。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