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侦察兵

武装侦察兵

中文名 武装侦察兵
别称 特种兵
含义 常规部队中的特殊兵种
目录导航

简介

武装侦察兵武装侦察兵(15)武装侦察兵,顾名思义就是特种兵,即特种侦察兵。是一支虎狼之师,能叱咤蓝天碧海,纵横陆地岛礁,故此得名:陆地猛虎,水中蛟龙,神兵之神。集团军直属侦察营每年会从新兵中挑一批人,训练成绩优秀的参加军区侦察兵大比武,前十名进特种大队。训练内容包括战斗侦察、火力侦察、捕俘、搜索等武装侦察手段,同时还可进行观察、窃听、潜听、照相和搜集文件资料技术侦察技能。战斗侦察,通常由战斗部队、分队以进攻行动,查明敌阵地虚实、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障碍设置等情况。火力侦察,是以火力袭击的方法,迫敌或诱敌还击,以暴露其火力配系,从而判明其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等情况。武装侦察在战役、战术侦察中均可广泛运用,可从地面、海上或空中进行侦察,既可以战斗的形式强行实施,也可化装深入敌方秘密进行,还可利用各种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活动。武装侦察,通常根据侦察任务、敌情、地形,选择侦察目标、时机,适当运用兵力和器材,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通信联络,隐蔽而突然地实施。

早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就运用了武装侦兵即探马,是中国古代的侦察骑兵。《唐 杜荀鹤 《塞上》诗:“戍楼三号火,探马一条尘。”《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早有探马报到 巴西 ,说 张郃 引兵来了。”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千家火起贼氛至,一路尘飞探马来。”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幕:“探马回报: 陈平 既未去 荥阳 ,也未回 长安 !”孙子兵法》 中的“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吴子》 中的“将轻锐以尝之”,都指用武装侦察的方式探察敌情。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 (222)中,两军对峙数月不战,吴将陆逊为摸清蜀军情况,用战斗侦察手段,派兵先攻其一营,发现蜀军军营均系木栅构成,遂取火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晋辽战争 (945)中,皇甫遇和慕容彦超曾率数千骑兵对契丹进行武装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都重视运用武装侦察获取情报。如苏联军队在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中,担负突破任务的11个集团军,在 500公里的正面组织了战斗侦察,有效地查证了德军防御阵地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运用武装侦察获取了许多保障战役、战斗的重要情报。如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各野战军部队曾组织侦察分队渡江侦察,及时查明了长江南岸国民党军队的江防情况。在现代条件下,世界各国军队虽然广泛运用技术侦察获取情况,但仍然十分重视运用武装侦察掌握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

什么是侦察兵

武装侦察兵并不是特种部队,而是常规部队中的特殊兵种。但是专门的侦察兵都要求具有过人的军事素质。侦察兵的行动更为迅速、灵活,对单兵的体能、敏捷度和综合作战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侦察兵是常规部队中的“特种部队”,是战术层级的“特种部队”。

而特种部队,实际上是战略层级的侦察兵,是战役军团掌握的特种侦察和特种战斗力量。

训练科目

武装侦察兵训练科目分为:

军事基础体能;

军事应用体能,如武装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武装泅渡、野外生存;

武器使用,如投弹、自动步枪速射;

捕俘技能训练,如格斗基本功(包括臂功,腿功,倒功,格斗组合)、捕俘格斗技能(偷袭捕捉、摔打对抗捕俘、防刀捕俘、防枪捕俘)、应用捕俘(登车捕俘、捕捉工事内之敌)、捆绑、搜身、押送、审讯与反审讯等;

攀登技术训练,如攀登绳打结固定,简易绳保护套制作,建筑物攀登,山地攀登,水面攀登;

侦察战术训练,包括以 隐蔽的查明情况为主要目的的查情侦察行动,和以战斗手段打查一体的侦察战斗行动。

其中徒手擒敌格斗是捕捉俘虏的重要基本功,需要掌握大量的格斗技巧和擒拿手法。例如:

拦腰摔、别臂、托肘破卡喉、顶摔破卡喉、拧头破前抱腰、顶腹锁喉、砍肘破前抓胸、踢裆破揪领按颈锁喉、踹腿锁喉、由后抱膝。防夺凶器擒敌:砍颈防夺手枪、压肘防夺手枪、别臂夺手枪、刺胸防夺手枪、踢裆防夺步枪、压肘夺步枪、卷腕夺匕首、拉肘夺匕首、绊摔防直刺、锁喉防反刺、左闪夺菜刀、别肘防短棍、顶腹防短棍。

【格斗组合】第一套:拨档冲拳、擒臂上勾、顶肘撞膝、击胸砍脖。第二套:后击肘、踹腿跪冲、防刀别臂、双砍弹踢。第三套:护头蹬腹、挟摔下击、盘腿扇掌、抄抱推摔。第四套:组合连击、正蹬直拳、格挡反弹、侧击插喉。第五套:提膝直拳、卡喉侧冲、右踹左蹬、直摆侧踹。

【倒功】前倒、前扑、侧倒、侧扑、后倒、跃起后倒、前滚翻、后滚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