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中医古籍
作者:刘松峰(刘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1]
《松峰说疫》为著名清代医家刘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继承了《温疫论》的大部分学术思想,同时又加以发挥和补充,首创了三疫说、“避瘟方”同时还对治疗疫病的药物加以补充和修正,在治疗瘟疫症方面独树一帜。深入的研究其中的治法及其方药,可以为发挥中国传统医学在预防现代急性烈性传染病中提供一些思路。医书共6卷。本书阐析瘟疫名义,分述各种疫证。卷1述古,卷2论治,卷3杂疫,卷4辨疑,卷5诸方,卷6运气。刘氏以个人闻见经历,广参各家学说,在治法上提倡六经分治,注意搜集民间疗法。[2]
刘奎(生卒年不详),又名刘复明,字文甫,号松峰,清嘉庆年间名医,山东潍坊诸城人。他一生多奔波于京师、长安等地,晚年隐居五莲松朵山下,自号松峰老人。其二子亦善医。与其子秉锦合著成《松峰说疫》、《瘟疫论类编》等书。
刘奎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读书一目十行,积得学深识广。曾跟随做京官的叔父刘统勋在北京学习,叔父多次推荐他为官做事,终因志趣不同官运不济未入仕途。因见当时瘟疫横行乡里,百姓死伤残重,于是发愤学医,立志济世救人。青年时他随堂兄刘墉督学江苏、安徽,在协助刘墉处理一些政务的同时,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医学专著,学问和医术大为长进。他边研读边实践,阅读医药典籍,访问民间医生和老药农,义务为贫苦人家治病。 在京期间,他曾向名医郭右陶学习临床医术,同时精研《内经》、《难经》,对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疗瘟病方面独树一帜。他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医界“戾气说”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著成《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
刘奎在其论著中,遵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证治之说,结合临床经验,独创瘟疫六经治法,发展了仲景学说。对历代瘟疫名家张景岳、吴又可等前辈理论,能择其善而从之。比如,历代医家认为瘟疫属热者多,治尚寒凉,而他却施以温药,他认为对瘟疫防应重于治。他对孕妇、小儿瘟疫的治疗、护理及病后调理的有效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其中《松峰说疫》6卷,载病症140余种、方剂200个,主要内,容有“述古”、“论治”、“杂疫”、“辨疑”、“诸方”、“运气”6个方面,有较高价值。
由于瘟疫变化莫测,症状多样,临床上必须对症下药辨证治疗,他创用了瘟疫统治八法中的除秽、解毒、针刮、罨熨等法治疫屡屡见效,是中医临床的经典宝库。他的《松峰说疫》内容丰富,论证翔实,有述古、论治杂疫、辨疑、诸方、运气等六卷,杂疫中列病症140余种,方剂200个,发展了景仲学说,为医界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