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建二界沟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复建镇。1956年设榆树农场,1984年改乡。1996年,二界沟镇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行政村;榆树乡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郑家、曾家、榆树、新立屯、游家、郭家、青凤、碾房、西榆、建海、拉拉、南马圈子、四家子、林牧场、青年15个行政村。[1]
2002年,撤销榆树乡,并入二界沟镇;镇政府驻海兴,人口2.54万人,面积118平方千米,辖郑家、拉拉、曾家、榆树、新立、尤家、马圈子、郭家、青年、青凤、四家忆、碾房、林牧场、西榆、滨海、海兴、海隆17个行政村。[1]
现辖12个行政村和畜牧场:海兴村、海隆村、郑家村、拉拉村、曾家村、榆树村、新立村、马圈子村、郭家村、青凤村、四家子村、西榆村、畜牧场。[1]
绿色无公害蟹田大米驰名全国,享誉海外。水产资源丰富,产品种类繁多,是东北地区较大的水产品集散地,工业产业逐步向集约化发展,全镇共有企业58家,总资产7亿多元,其中规模企业7家龙头企业4家,其中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1家。
全区唯一的重点基地——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就坐落于镇内。全镇区域总面积2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海兴,人口2.54万人,面积118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郑家、拉拉、曾家、榆树、新立、尤家、马圈子、郭家、青年、青凤、四家忆、碾房、林牧场、西榆、滨海、海兴、海隆。是一个集农业、渔业为一体的典型鱼米之乡。
位于辽宁省南部,盘锦市南端,地理坐标在北纬40°50′,东经122°04′,东西最宽18.5公里,南北最长12.8公里,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大洼区[2]中心32公里,地处京沈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的辐射地段,是连接辽南地区和关内的交通要道,据盘海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15公里,沈大高速公路90公里;距盘锦港19公里,盘锦站5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235公里。全镇共有农渔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个,联结养殖基地2.3万亩,带动农户4000余户,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区位优势。
全镇面积广阔,东西最宽18.5公里,南北最长12.8公里,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5.9万亩;该镇海淡水养殖总面积5万亩,其中海水养殖2.5万亩,淡水养殖2.5万亩;滩涂养殖面积3万亩。镇内海岸线长达28公里,沿岸筑有拦海大堤,有顺岸码头5公里。该镇将海岸实施统一规划,沿码头设置两个港口,即以女儿沟为界,沟北为渔港,沟南为运输港。
305国道和盘营公路横跨南北,全长11.2公里;省级二沙公路直通渔港码头,全长16公里,贯穿东西。纵横交错,途经10个村,辐射全镇,台子前餐饮服务业、水稻加工基地等坐落于重要的交通枢纽路段,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结合滨海大通道建设,该镇年内将开发水上运输业,打开水上运输通道。
渔业是环渤海湾重要的渔业港口,为二界沟镇的支柱产业。现有海洋捕捞渔船760艘,主要从事定置,游动和小型网具生产作业。全年共完成海洋捕捞产量3万吨,创产值1.09亿元;渔业盛产海蜇、青虾、毛虾、对虾、海蟹、梭鱼、鲈鱼及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鲜——文蛤等鱼虾贝类;海水养殖主要有车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河蟹土池苗、海蜇等;淡水养殖主要有扣蟹、成蟹、淡水鱼、白虾等。农业是闻名全国的盘锦大米的主要产区之一。把农业基地作为产业化的“第一绿色车间”来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境内沿海滩涂栖息着丹顶鹤、黑嘴鸥、天鹅、鸿雁、大苇莺等多种珍禽;涨潮为海,落潮为滩的“渤海金滩”蛤蜊岗波光贝影,鱼翔浅底;天下奇观“红海滩”与蓝色海面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全镇绿化面积达59%,以打造305国道和营盘线城际间绿色快速通道、庄林线林台移植和盘营线改扩建工程为起点,加强镇域综合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排水通讯等基础建设。为企业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
全镇通过问卷、走访、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知青”联谊会等形式,搭建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家与政府的“对接”与交流,不断扩大与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大企业沟通联系,加深与南方发达地区企业家的交往,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随着古渔民海上的迁徙,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故事、渔歌、谚语,这些作品被称为“古渔雁”,它是辽宁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古渔雁文化”吸引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镇把“古渔雁文化”所蕴含的“不畏艰险、敢冒风险;走四海、闯天下”的这种精神,发扬、传承为二界沟的地域精神。同时以“古渔雁”文化为纽带,做好“二界沟渔雁文化村”的修复与规划的启动工作。并以此为形象,为水产及粮谷加工奠定良好的企业打造响亮品牌拓展优势空间。
该镇水产品具备全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全镇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渔业镇年加工量200吨以上的企业12户,有水产冷库10座,年加工能力7500吨,冻结、冷藏能力1.5万吨次。目前盘锦鹏飞水产有限公司、每日集团、华豚有限公司、王东海鲜加工、渔雁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位居全市同行前列。加工的主要品种有海蜇、即食海蜇系列最为知名,虾皮、海米、虾酱、虾油、鱼丸、海鲜饺子、醉蟹、泥螺、海蜇罐头、盐渍虾、冻鱼、冻虾、河豚鱼产品等20余种也远销全国各地。全镇水产企业有了自己的知名的系列品牌,如盘锦鹏飞水产有限公司的“赤屿岛”品牌,每日集团的“二界沟”和“船老大”牌,福满公司的“福强”和“福佳”牌,王东公司的“王东”牌,长发福公司的“长发福”牌等等。
2004年筹建,2005年开始建设的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坐落在新荣公路与二沙公路交汇处,是全市唯一一个市级级海产品加工工业基地。总占地面积504亩,基地依托二界沟镇独特的海淡水产品资源,是集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储藏保鲜和销售交易,物流综合一体化的基地。现入驻企业3家,总投资2400万元,进行海产深加工、冷冻、储藏与销售。目前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带动了全镇海产品加工的深入和现代化发展,特别是盘锦鹏飞水产的海洋生物蛋白产品项目的落地和开展,为区域海产品精深加工行业注入了一个强心剂,带动了各家企业的争先创优比拼发展的势头。随着基地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的拉动,适合各品种、各规模水产加工业及水产品冷冻、储藏等企业的入驻。镇政府以水产加工基地为核心,规划出辐射全镇滩涂的沿海经济带,全力开发水上物流业,镇委镇政府本着“谁加工为谁提供一定量原料保证”的原则,为企业提供较大发展平台。
该镇充分利用海域宽广的自然条件,结合滨海通道建设和水运的价格明显低于陆运的现实,通过渔民协会这一组织形式,搭建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平台、渔民相互交流和磋商的渠道,收集沿海各地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货运信息,打开水上运输通道,加快区域间物资的流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再进一步拓展信息和业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挖掘水上运输潜力,把水上运输作为主导产业,适合各种小型船舶运输公司入驻与发展。
该镇绿色无公害大米已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大力开发与扶持粮谷加工产业有着优越的条件。该镇粮谷加工基地坐落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2006年镇政府在粮谷加工基地原有的基础上又投资100万元,修筑油路、暗排、进行了设备改造、装配加工产生的粉尘设施,进一步完善形象建设 。现以初具规模,具备大、中、小型企业入住条件。基地已有21户加工企业在该镇落户,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700万元,2006年年加工水稻能力达23万多吨,加工的产品“盘锦大米”已销往全国各地。
全镇现有海洋捕捞渔船760艘,常年作业渔船575艘,其中120马力以上渔船235艘,22马力至119马力渔船182艘,小马力渔船158艘,主要从事定置、游动和小型网具生产作业。但80%的渔船都是木制结构,存在着作业安全,渔船的改造也势在必行。同时,由于铁路、公路存在着运输形式拥挤和运价高等现状,启动水上运输业也是必然。所以,水上运输船舶制造业有待于开发,因此,该镇适合中小型船舶制造业入住发展。
随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石油化工及燃料储运又是创收增效的一项产业。全镇目前船舶、机动车辆耗油近4万吨,从长远看,靠沿海以兴荣线为主,规划出石化工业小区,同时,随着盘锦港单点细播深港码头项目的推进,该镇将开发适合较规模型石油化工及燃料储运产业。
2007年,二界沟镇结合渤海大通道建设,全面规划沿海区域的经济带,将全力打造“一村两港两区一基地”(一村即古渔雁文化村;两港就是以女儿沟为界,沟北为渔港,沟南为运输港;两区即中小型船舶制造工业区和石化及燃料储运工业区;一基地即水产品加工基地)的新乡镇。
2010年,二界沟镇正式划入环渤海经济带战略区域,二界沟镇政府正式升级为二界沟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