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3)2018年3月3日,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的呼吁,在住琼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共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第一提案人,毛万春与其他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试点[8]。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海南要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
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1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开始,至2020年结束试点后,将正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2019年2月26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在海南省林业局加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管理局实行扁平化的两级垂直管理体制,下设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鹦哥岭、五指山、毛瑞7个分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区划总面积4269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331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4.6%,一般控制区面积1938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5.4%。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3829 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9.7%。园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其中天然林面积3267.93 km2 ,占国家公园面积的76.56%;人工林面积824km2,占国家公园面积的19.3%。人工林主要以橡胶、桉树、马占相思、加勒比松、槟榔等经济林种或用材林种为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起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西至东方市板桥镇,南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地理坐标北纬18°33’16”-19°14’16”,东经108°44’32”-110°04’43”。涉及海南省中部的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陵水、昌江、乐东、保亭、万宁9市县,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占所在9市县陆域面积的25.4%,其中国家公园在五指山市面积占比最大,达61.5%(国家公园范围内面积719km2,陆地幅员面积1169km2);在万宁市面积占比最小,为1.6%(国家公园范围内面积31km2,陆地幅员面积1883km2))。园区范围涉及43个乡镇175个行政村,其中有常住人口2.28万人,分布在5市县35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国家公园所处的中部山区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海南的集中居住区,园区内涉及到9个市县中有6个为黎族或黎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涉及市(县)总人口的61.5%。园区内无建制镇[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海南岛中南部的穹窿构造山区,包括中南部山脉东支五指山山脉和西支黎母岭山脉(黎母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的大部分区域,构成了海南岛的最高脊。国家公园的最高点为五指山,海拔1867米,也是海南岛的最高峰;国家公园的最低点位于吊罗山区域都总河流出国家公园处,海拔仅45米。境内海拔超过1400米的山峰还有鹦哥岭(1812米)、猴猕岭(1655米)、黑岭(1560米)、三角山(1499米)、尖峰岭(1412米)、黎母山(1411米)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均气温22.5℃-26.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9毫米。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境内水体属南海水系,该区域发育的山川小支流大部分汇入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仅吊罗山南面水系汇入陵水河注入南海以及尖峰岭西面和南面水系直接入海。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5.56%,植被有热带雨林、南亚松林、橡胶林、桉树林、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等类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289科1368属4367种,其中苔藓植物79科209属714种,蕨类植物32科122属522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6种,被子植物172科1027属310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4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6种,主要为坡垒、卷萼兜兰、紫纹兜兰、美花兰、闽粤苏铁 ( 葫芦苏铁、海南苏铁)、龙尾苏铁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43种,主要为海南黄花梨、土沉香、海南油杉、海南韶子等。此外,葫芦苏铁、坡垒、观光木等17种植物为极小种群物种。园区内有特有植物846种,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27种,海南岛特有植物419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植被分布
1.热带低地雨林
低地雨林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海拔800米以下,是国家公园植被中湿润性和常绿性最强、雨林的各种特征最明显的一种森林群落,是热带雨林中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代表种有青梅、坡垒、荔枝、母生等,裸子植物不多见。在低地雨林中,最容易观察到板根、老茎生花、木质藤本等雨林奇观。
2.热带山地雨林
山地雨林是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中面积最大、分布较集中的垂直自然性植被类型,分布海拔为700~1300米。群落外貌基本全年常绿,群落组成以热带山地常绿性阔叶树为主,裸子植物开始起特征种的作用,主要代表种有陆均松、鸡毛松、海南紫荆木、荷木等。随海拔升高,植被逐步向高山针叶林过渡,在垂直分布带的上部开始有针叶林散生,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由于林冠比低地雨林稀疏,板根、茎花、木质藤本和棕榈科植物等雨林特征也逐步减少,蕨类和苔藓植物变得繁茂,裸子植物和竹类变多,亚热带和温带的植物科、属比例增大。
3.热带针叶林
热带针叶林现在比较稀少,多散生于阔叶林内,很少构成纯林,主要分布在佳西、鹦哥岭、五指山和霸王岭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以佳西的华南五针松林最为连片和典型。在霸王岭中低海拔地带还有颇为特别的南亚松林。资料显示,南亚松历史上在海南自然分布范围应该更广,曾广泛存在于西部滨海台地的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简称昌江县)一带。
4.高山云雾林
高山云雾林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峰顶,以五指山、鹦哥岭和霸王岭的面积较大。多出现于孤峰和山脊地形,生境开朗,风大且蒸发强,温度低而温差大,云雾多而湿度大。植物群落矮小弯曲、林冠稀疏,代表种有五列木、杜鹃花科及壳斗科树木。由于林内湿度大,附生的苔藓、地衣极其丰富,布满地面,可顺着树干一直蔓延到枝叶之上,这个生境中很难看到裸露的地表,置身其中宛如漫游仙境。云雾林生长的地方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可谓“世界上被研究最少的森林”,是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如海南瑶螈和鹦哥岭树蛙都生活在这里[3]。
初步统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共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651种,其中哺乳动物9目26科55属85种,鸟类19目71科195属305种,爬行类3目24科63属95种,两栖类2目8科28属48种,鱼类7目23科88属11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主要为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穿山甲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20种,主要为海南兔、水鹿、蟒蛇、黑熊等。海南特有野生动物23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目前该物种仅存6群37只[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涵盖并连通了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黎母山、猴猕岭、佳西、俄贤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南高岭、子阳、毛瑞、猴猕岭、盘龙、阿陀岭6个省级森林公园及毛瑞、卡法岭、通什等相关国有林场。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因其五峰相连形如手指而得名。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9°32'03″-109°43'19″,北纬18°48'59″-18°59'07″,总面积为13435.9公顷。五指山保护区是以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9]。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因过去漫山遍野飞舞着羽毛绚丽多彩的鹦鹉而得名。2004年由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为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27″-109°34′06″,北纬 18°49′30″-19°08′41″,总面积为50464公顷。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以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主,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等功能[10]。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尖峰岭位于东方市和乐东县境内,因其主峰形似尖刀而得名。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地理座标为东经108°36'-109°05',北纬18°23'-18°52',保护区总面积2017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
霸王岭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3′-109°17′,北纬18°57′-19°11′。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面积10万亩;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2003年保护区面积扩大至44.97万亩。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是集自然保护与管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12]。
吊罗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跨陵水、保亭、琼中等3县,于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粤办函[1984]398号批准成立“广东白水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更名为“海南吊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理坐标为109°45′05″-109°57′07″,北纬18°40′08″-18°49′19″。保护区总面积18389公顷[13]。
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吊罗山揭牌成立。
2021年9月26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
海南热带雨林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中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在此设立国家公园,意义主要有:
一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中国热带雨林资源稀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有必要。
二是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径。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集中连片整合自然保护地,创新保护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管理,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能够更加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三是拯救中国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迫切需要。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多个单一自然保护地,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抢救濒危物种、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四是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具体实践。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利于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当地脱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政策体系,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家管理机构加强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等极小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原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对受到威胁且原栖息地已不能满足生存繁衍需要的物种,采取建立繁育基地、基因库、种质资源库或者迁地保护等拯救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会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经济林退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调节水文状况等措施养护水资源,有效防止、控制和减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保护和提升热带雨林水源涵养功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与准入、教育培训、管理与激励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解说教育、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1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是黎族、苗族世居地,在婚姻、丧葬、节庆、饮食、居住、服饰、待客、礼节、文娱活动等方面,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有黎族织锦、制陶以及苗族蜡染等制作工艺,也有黎苗歌舞、海南村话民歌等,还有“三月三”等民间节庆活动。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形成了以G9811中线高速为轴线,国道干线公路G224 和省道S314(东河-江边-抱由)、S310(牙叉-什运)、S215(吊罗山-本号)为骨架,县道X705、X546等为支撑的公路网络,能够与环岛高速公路和环岛高速铁路连通,实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全岛交通的融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雨林文化体验区→五指山热带雨林探秘区→尖峰岭原生风景观赏区→大广坝生态亲水区→南高岭森林生境展示区→吊罗山热带雨林休闲区→鹦哥岭智慧科普教育区→黎母山黎族文化体验区。
2021年10月,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5]。
2022年12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1]。
2023年12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面完成了对海南等5省的督察进驻阶段工作,督察组公开点名曝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存在突出问题:核心保护区内的小水电站清退工作不严不实。为了更好保护这里的生态,海南省于2021年8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小水电站一站一策实施方案》,要求清退核心保护区内的小水电站。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8月,国家公园内共有41家小水电,其中9家位于核心区的电站已完成退出。但是在位于海南省昌江县辖区内的国家公园核心区,督察组却发现雅加一级B电站仍在运行。且昌江县雅加一级B电站不是个案,仅仅依照发电厂房的位置是否位于核心区为标准,琼中县天河二级电站1000多米的引水渠和89米压力管道、吊灯岭电站的副坝等设施,尽管也都在核心保护区,同样也在运行。不仅清退标准不高,国家公园内的小水电站甚至没有做到应列尽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