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六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建立高效、低耗、清洁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强资源永续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建立集约型、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通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污染减排,建立稳定、和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发展生态人居,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通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影响“三农”的环境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倡导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文明、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生态城市建设是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对生态市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了《天津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生态市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务院关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城市定位的重大举措,张高丽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我市六项奋斗目标之一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同时要求滨海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在天津“十一五”规划中,我市也明确提出了2015年建成生态市的目标,并提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在2010年率先建成生态城区。
塘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承载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是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标志性地区,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定位,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标志性地区。区委区政府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和落实中央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部署、建成“临港产业和海洋产业聚集区,“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开放文明、宜居生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标志区”的城市定位出发,提出了把塘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阶段性实践目标,生态区建设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确定的重要抓手。因此,塘沽区的生态区建设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生态区建设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生态区建设基础条件
1、历史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新区发展定位为:立足津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位置的塘沽迎来了历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一轴一带”布局,塘沽区正处于轴和带“T”型结构的交汇处,是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打造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的关键区域。依托塘沽业已形成的区位优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开放优势,率先建成生态区,将会对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2、持续进步的经济社会
长期以来,塘沽区依托临港靠海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完备,加工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00.59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提高到2006年的11.5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13元和8729元;全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内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在全市位居前列,提前五年达到市委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生态区建设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
经济发展同时,塘沽区重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依法治区和“平安塘沽”创建活动,构筑了与滨海新区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先后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区”、 全国“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区等称号,在民政、社区、残疾人、老龄等工作上也取得突出成绩并获得了全国先进区称号。
3、扎实推进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
以建设开放文明、宜居生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标志区为目标,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塘沽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明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实施“环境建设三年规划”,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安静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建设和完善了海河外滩公园、森林公园一期等一批生态绿化工程,碱渣山治理项目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5%;启动建设了新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8%;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87.6%。2004年在全市率先被命名为全国卫生城区,2006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在全市率先开展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工作也进入最后验收阶段。
4、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
塘沽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地带,临港面海,水体资源富饶,海河水系“五河”(海河、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独流减河)贯穿全境,并由此入海,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众多人工湖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塘沽沿海滩涂与盐场等众多不同类型的湿地,形成了独特 “河、海、湖”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种类丰富。据统计,塘沽区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多种,其中鸟类达140余种,陆栖淡水鱼有66种,近海水域底栖动物有142种,水生植物110余种。塘沽已成为华北入海大河最多区、中国海退成陆最晚区、中国湿地类型最多区、天津太阳能、风能最丰富区、天津鸟类、鱼类资源最丰富的生物多样区。
塘沽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重要战场,大沽炮台、大沽船坞、潮音寺、长芦塘沽盐场、北塘炮台、塘沽火车站等历史遗迹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光荣与屈辱。长期与大海交往,造就了塘沽人民热情、豪放、敢为人先的个性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二)生态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1、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已形成的区内各独立经济板块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之行政管理制约,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塘沽区域范围内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相混杂,不仅在老城区天碱、大沽化等污染型企业与居民区的混杂,更大尺度范围上的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塘沽区等功能板块的生产区与居住组团间也布置无序,这种布局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到居民健康。
塘沽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第二产业结构比例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重化工业规模大、发展惯性大、技术改造难度大,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化转型具有一定难度。
2、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形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由燃煤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较突出,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扬尘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恶化,海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时有发生,海岸带开发不尽合理,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风暴潮出现频率多、强度大、危害严重;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造成地表水污染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地面沉降仍是塘沽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由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污染问题难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全区尚未有乡镇达到环境优美小城镇标准,生态文明村建设也相对滞后。
3、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任务艰巨
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塘沽未来的工业将呈现高增长态势,伴随而来的将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高增长,对塘沽区节能减排工作形成持续高压力,“十一五”期间,塘沽区不但要消化经济增长形成的污染与能源消耗增量,还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存量削减任务,考虑到目前塘沽区基础设施尚还薄弱,污水处理等污染减排和节能项目难以适应经济跨越式增长要求,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4、科学发展机制尚不完善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一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以新型政绩观为指导的干部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环境执法力度和环境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有待增强,人们生活消费方式有待转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尚需拓宽。
三、生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牢牢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历史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生态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生态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宜居城市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全面、协调“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设具有鲜明滨海特色的生态塘沽,使塘沽区尽快走上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足的协调发展之路,成为滨海新区、全市、乃至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典范。
(二)基本原则
1、科学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2、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原则
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机遇,强化创新能力,依靠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使之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实现率先发展和领先发展。
3、合作与共赢的原则
坚持行政区域均衡发展和有效管制,统筹区域内各行政主体的关系,一体规划,一体发展,实现区域内各相关部分与利益团体的有效结合。
4、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的原则
从塘沽区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突出重点领域,优先解决关系人民生产生活、对环境保护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以点带面,分阶段地实施保护与建设。
5、政府调控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主导,强化监管,发挥政策引导和统一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畅通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时限
1、规划范围:塘沽区全境859790.2平方公里(包括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塘沽城区与中心商务区及临港工业区等)
2、规划时限:2006-2010年
(四)目标指标
1、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依托区位优势、区域经济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将塘沽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率先发展的先导区。到2010年,基本建成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节约集约并重的资源保障体系,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体系,人与社会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塘沽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现代化生态型国际港口城区。
具体目标:
(1)循环经济为先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产业、修造船与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依托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以海洋为特色的现代滨海都市型渔农业,以现代海港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本完善。
(2)节约型与集约型的资源利用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以节约使用和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基本建成。
(3)突出污染减排的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实现环境优先,有效防治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基本形成。
(4)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基本建立。以提高居住舒适度为核心,优美、舒适、生态型的人居环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的宜居环境体系确立。
(5)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建成。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影响“三农”的环境问题,富裕、文明、洁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
(6)滨海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基本确立。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继承与发扬,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为基础,生态教育示范体系基本建立,居民的价值取向向健康、文明转化,消费行为向节约、绿色过渡,全社会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2、指标体系与可达性分析(指标可达性分析见附件)
表1 塘沽生态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注: “☆ ”表示为塘沽生态区建设增加指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考核天津生态市建设新增指标。
四、生态区建设重点领域
(一)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制
1、开展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塘沽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类型、环境敏感性及生态环境问题,以北环铁路和杨北公路为界,将塘沽区划分为两个生态功能区,即路北湿地生态保育区和路南海岸经济发展区。以此为基础,合理布局生产力,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北部湿地生态保育区包括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塘沽苇场、北塘休闲旅游区等,涉及北塘街的大部分地区和新河街及渤海石油街的少部分地区,共约155.7平方公里。这里是塘沽区湿地密集地区,也是滨海新区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湿地萎缩、生态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这一区域要积极开展湿地修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持湿地生态景观特色,发挥湿地调水控水净水功能,重点发展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人居与休闲旅游,杜绝污染型产业和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项目进入。
南部海岸经济发展区主要包括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塘沽城区与中心商务区及临港工业区等,这里是滨海新区建设的最核心地区,也是未来我市的标志性地区,同时该区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采过度,地面沉降,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河道景观水污染严重,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治理能力不足,城市自我调控能力弱、结构和功能不协调等生态问题,因此在这一区域开展规模性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应强化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产生,强化生态建设,建设生态人居,节约利用有限资源。
2、强化生态空间管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依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优化开发地区指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中的滨海新区核心区,即塘沽城区,在优化开发区域内,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生态人居和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退二优三”,实现天碱、新港船厂等污染型工业逐步外迁。
重点开发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北环铁路和杨北公路以南除去塘沽城区的地区,在重点开发区域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
限制开发区域指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这一区域包括北环铁路以北地区含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规划中的宁车沽水库及塘沽苇场等湿地连绵地区。在限制开发区域内,坚持保护优先,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打造“滨海新区北部生态屏障”。
3、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网络格局
遵照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中的“三横两纵”的生态格局,建设完善塘沽区生态网络格局,建设南北两大生态屏障,以三河口及临近海域、北塘水库、滨海湖、森林公园、塘沽苇场湿地为基础,建设北部湿地生态屏障,以海滨旅游度假区以南浅海滩涂生态增养殖区、盐田湿地、滩涂湿地和河口湿地为基础,建设南部湿地生态屏障;依托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建设三条横贯东西的河流生态廊道;依托海岸线与唐津高速建设两条纵贯南北的城市生态隔离廊道,全区形成“二三二”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发展轴提供适度的生态空间和有效的服务功能,确保主城的生态安全和产业区的生态隔离,并形成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态势。
(二)节约与集约并重,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1、开源与节流并重,科学利用水资源
(1)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实现多源供水
以引滦、南水北调为主,形成地产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并重的供水格局。积极推动非常规水的利用,发展海水淡化与利用、实施“海水开源”,建设2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形成集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洋化工相互衔接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拓展塘沽区发展空间;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加快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步伐,保证到2010年全区中水回用率不低于30%;充分利用水库、泵站的拦蓄和调节作用,推进区域内雨洪水的利用,提供工业、绿化和环境用水0.5亿立方米以上,形成外调水和海水主要供给工业和生活,地产水、再生水和雨洪水主要供给农业、绿化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本格局。
(2)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不断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将节水作为资源节约、污染减排的基础工作,重点加以落实,在全市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建立和完善工业和公民生活节水机制,调整工业结构,淘汰高耗水工艺,推广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和节水新工艺,培育节水型企业和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保证到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不高于20立方米/万元;推进居民生活节水,推广双水系统和人工智能计费,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使节水器具使用率高于70%;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示范田,建设封闭式节水型内循环养殖基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0.55立方米/万元以上。
(3)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生态用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划定禁采区,控制地面沉降。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用水比例,增加生态用水比例,主要水系的主干河流划入生态用水优先保障区管理,重点保障海河干流和北部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2、集约与节约并重,科学使用能源
(1)强化能源安全,推广清洁能源
依托港口优势,借助渤海油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建设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力发展天然气和电力,建设南疆港液化天然气码头和南疆港天然气门站及相应配套管网;建设35KV以上变电站22座,新增变电容量3440MVA。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大力使用热泵技术,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系统,促进供热能源结构多元化,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天然气供热等热源为补充的供热格局,新建南疆热电厂、临港工业区热电厂等,使集中供热普及率超过90%。
(2)加强节能工作,建设节能城市
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节能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和推广使用,到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到0.432吨标煤/万元以下。推进工业节能,强制淘汰耗能高、技术水平低的工艺和设备,做好电力、化工、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器具节能,切实推行能源效率标准,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建筑节能,建设、推广节能建筑和太阳能建筑,全区新建建筑物节能达50%以上,在北塘街试点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存建筑的三步节能改造;加强供热节能,采取锅炉并网改造和热电联供,降低供热煤耗,采暖期单位供热标准煤耗下降到20.8公斤标煤/平方米以下。
3、集约与创新并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盘活存量土地,保护基本农田
节约、集约、合理用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行统一的土地变性和规划开发,通过开发盐碱荒地、综合利用盐田和建港造陆保障滨海新区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实施迁村并点,加快城市化过程,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科学确定用地规模,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3)修复退化土地,保证生态用地
搞好土地整理与修复工作,农、林、牧并举,养用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重,建立完善的农田灌排水系统,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条件,调节土壤温度,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实施棉?绿肥?玉米大豆轮作、间作制度,通过控制地下水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生态治理,改善盐渍化土地;在工业外迁过程中,对于天碱、大沽化工厂等工业企业土地依据国家规定进行土壤本底监测,对有工业污染的土地采取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整治与修复后,方可再进行新的开发,力争到2010年,使全区退化土地恢复率超过90%。提高生态用地保障能力,依据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开展生态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明确生态用地范围,保证生态网络构建所需用地,实现生态保护功能的持续积累和提升。
4、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1)加强海岸线管理,集约利用海洋
统筹利用海岸线,优化配置港口、基础产业、城市生活、旅游景观与生态保护岸线,加强海岸线利用的生态控制,严格执行海岸线和浅海滩涂开发利用的国家核准制度,控制海岸线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强度,实现有序、高效利用,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生活和生态岸线。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全面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依照滨海新区总体规划,重新调整划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对功能区达标的海域,要加强控制,保持稳定,对功能区不达标的海域,要加强管理,制定计划,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扶持海洋生物化工、海洋药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生物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保护与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强化北部三河口及临近海域和南部浅海滩涂生态增养殖区管理,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扩大放流品种和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在驴驹河外海开展浅海生态鱼礁及增殖示范,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5、修复与保护并重,切实保护湿地
综合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等水系和森林公园为重点的北部湿地生态保护区和南部盐田与滩涂湿地生态功能区,开展湿地生态调查和全区湿地系统保护规划,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展湿地修复工作,以现状基础条件较好,地域范围相对完整的塘沽苇场为示范,通过水系沟通,闸坝修复,芦苇复壮等工程措施,结合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建设北方规模最大的湿地公园,形成塘沽和谐发展的生态明珠。
(三)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体系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滨海特色都市生态农业、临港特色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整合区内各经济功能板块,协调港城关系及各种区域利益冲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走以集约型、节约型、环保型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围绕“突出中心,拓展两翼,开发河海,向西延伸” 优化发展布局,以海河、海洋的开发为纽带,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东海港、西物流、南工业、北生态,中城区”的全面和谐发展格局。
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塘沽城区,积极推进“退二优三”战略,集中力量建设好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逐步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天碱、大沽化工厂和新港船厂等污染型企业的外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打造高端商业和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开发于家堡、天碱、解放路以及蓝鲸岛和东西沽等地区,做好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商务区的对接,优化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形成具有优良的居住体系、高品质的景观体系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体系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标志区。
向东与天津港实现港城一体,在港口发展同时,加强输港交通和隔离防护林带建设,尽可能弱化港口给城区带来的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步作强中介等港口服务业,实现协同发展。港区内部应不断强化生态建设,以东疆生态港岛建设为标志,逐步将天津港建设成为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生态港”。
开发塘沽西部地区,密切与天津市中心的联系,沿津塘公路、津滨高速公路,靠近塘沽城区外环线,建设集散贸易带和物流加工区。向海河上游延伸生态居住功能,预留城市发展空间。
塘沽北部地区依托湿地生态优势,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等水系和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湿地生态保护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与休闲;建设宁车沽大型下沉式水库,形成新的调节水源;保留北塘生活亲水岸线,建设海滨民俗特色的休闲旅游居住区。
向南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区,承接城区工业外迁,发展石化、造船等支柱产业,建成国家级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并逐步外延,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龙头,推进临港产业区发展。“十一五”期间完成天津碱厂、新港船厂向临港工业区的搬迁,为大沽化工厂新厂区建设创造条件。临港工业区内部强化污水处理等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构建防护隔离带,将工业发展对塘沽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散货物流中心近期应强制采用工程与管理相结合措施,治理煤尘污染,远期结合临港产业区建设,逐步退出煤炭储存。
2、发展循环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具有滨海新区特色的循环型工业体系,打造“一区三链”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1)打造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围绕临港工业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与船舶和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建立以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实现区内项目产品一体化、公用辅助设施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临港工业区打造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临港工业区内,以天碱搬迁和绿色煤电与海水淡化项目为依托,形成一碳化工与海洋化工产品链,发挥长芦盐业资源优势,打造海洋化工产业群;以原油为主线结合中石化对接项目,形成两条主要产品链,即炼油?芳烃产品链和炼油?乙烯产品链,打造炼油乙烯一体化及下游产品产业群和炼油芳烃一体化及下游产品产业群;以新港船厂搬迁为依托,向钢结构和大型装备部件与整机制造延伸,推进机电一体化,形成装备产业群;以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物资源一体化管理为核心,通过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污水处理厂、热电厂、供水、资源回收、绿化公司等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企业、企业群和社会三个层面,通过结构性减耗、产业链减耗和制度性减耗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园区内废物、废能排放最小化。
(2)建设三条关系全市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根据塘沽区产业现状与发展规划,构建三条生态工业链,分别为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船舶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搬迁工程,利用区内绿色煤电项目,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基础上,推进电水盐生产一体化,以原盐为龙头,打造三大系列,即纯碱系列、氯乙烯系列和环氧氯丙烷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链。天津碱厂形成60万吨重质纯碱、80万吨氯化氨、22.5万吨丁辛醇等生产能力;大沽化工厂形成100万吨聚氯乙烯、80万吨离子膜烧碱、20万吨聚苯乙烯、55万吨苯乙烯等生产能力。
建设以石油炼制为源头、大型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港口优势并依托进口原油和渤海油田,从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向下延伸聚烯烃塑料、聚酯化纤、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四大系列产品,并搞好上下游产品的无缝链接。将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的相关产业链接,使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有机结合,建设100万吨乙烯、1500万吨炼油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等项目并带动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
建设船舶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新港船厂和新河重工为依托,加速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建成华北地区规模较大、国内一流的修造船基地,建设修造船坞30万吨级2座、20万吨级1座、10万吨级2座、5万吨级1座,形成每年造船300万吨,修船200艘,建造海洋工程4座的生产能力;支持中海工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海上平台及石油开采装备业和港口施工和港口作业装备制造业;积极为滨海新区国家级石化基地建设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石油和海洋化工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经济装备产业。
(3)推进全区企业清洁生产
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大力推广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在重点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石油化工、海洋化工、能源生产、装备制造等行业建设一批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标准(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并开展自愿认证。到2010年,全区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以上。
3、发展现代化滨海特色渔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发挥“大城市、小农村”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厂化、设施化、集约化,发展沿海都市型渔农业,构建现代化的渔农业产业结构,建成工厂化海水养殖及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渔业基地。依托国家863项目“渤海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成果,逐步实现“耕海牧渔”,。开展浅海滩涂增养殖,继续完善2.5万亩浅海滩涂增养殖示范区建设,通过合理调配增殖品种和人工鱼礁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功能;在南部沿岸适度扩大工厂化设施养殖规模,提高设施的技术含量和养殖服务功能,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北部宁车沽地区建设1万亩旧池塘改造项目,增建大型沉淀净化池等配套设施,形成渔业良性生产格局。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天津华大生态科技示范园”,建成珍稀食用菌研发、示范、科普、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加快改造传统的种植业,带动观光休闲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景观生态产业等发展。
围绕海发、金豚、诺恩、华大、融盛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于海珍品、食用菌两大优势和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到2010年力争建成2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项目,8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2)建设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证两牌”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动植物检疫、药物残留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控制体系,做到标准化生产、品牌式经营。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建立蔬菜、畜禽、水产品产品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建设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力争2010年全区有条件的蔬菜、畜牧、水产品(养殖、苗种、滩涂等)生产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要求,并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上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出台有关现有产业升级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措施及激励办法等,依托滨海新区的人才与知识聚集优势,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巩固原有特色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水淡化、海洋食品、海洋生物与制药等新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并重,不断强化研发、孵化、产业化功能和金融、人才等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领航区,具有以人为本、资源聚集、生态良好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5、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商业改造机制,发展配套物流、创意、中介、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商业经济向商务经济转变,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
(1)作强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天津港货物集散优势和塘沽区服务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基地为平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完善区域综合物流网络,打造现代物流业的产业链。依托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推进生态综合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塘沽西部物流基地和物流加工基地,实现物流经营运作的绿色化,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源。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示范区,引导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
(2)培育现代金融贸易和中介服务业
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验的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创新资本运营能力,完善金融保险业,推动区域金融、证券、保险合作。通过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集合信托、股票上市、企业债券、现代保险等,加快现代金融证券及保险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港口贸易,加快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培育和发展信息和中介机构,推动会计、审计、律师、评估、公证、仲裁、技术检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的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
(3)发展绿色文明旅游业
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构筑“一廊一带两圈”的旅游空间格局,突出“海滨风情”、“湿地生态”、“历史文化”、“都市新貌”四大旅游主题,整合城、海、河、湖、湿和近现代史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建设京津游艇海岸旅游景区、响螺湾旅游区、北塘渔人码头、滨海森林公园、潮音寺民俗区、大沽炮台遗址公园、滨海湖生态风景旅游区、南窑岛休闲娱乐度假区等八大项目,将发展旅游项目建设与自然资源禀赋相协调、与民俗文化和文物古迹相融合。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和景区外围环境的整体保护,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扶植环境友好的商贸服务业
大力开拓绿色、生态消费市场,促进商贸服务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重点整治新洋市场,提升解放路商业街和海河外滩公园及周边的商业设施,加快建设响螺湾商贸旅游区,从整体上提升商业中心地区的环境质量。完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推动新型便民商业网点进社区。以建设北方重要商品集散地为目标,建设具有塘沽特色的市场体系,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融入各类商贸服务之中。
(四)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安全体系
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实施总量控制,落实减排任务
在全区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依据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塘沽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塘沽区“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到2010年,实现“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削减10%的目标,全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629万吨/年,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103万吨/年内。
建立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将污染物总量指标和削减任务分配到各镇、街道、工业区,并纳入基层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直接与地方领导政绩挂钩;实行“批项目、核总量”的环评审批制度,控制污染型项目落户,限制新建项目污染排放水平;实行区域排污许可证和企业排污许可证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禁止无证和超总量排污;建立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相关联的评估制度,制定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有效监管总量控制任务完成情况;建立环保劣势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按照“统一规划、产业升级、梯度转移、排污减量”的原则,分期分批淘汰和转移一批高能耗、低产出、占地大、污染重的企业,为新一轮发展腾出空间与环境容量。
2、严控大气污染物,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1)削减二氧化硫排放
强制实施电力企业脱硫,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配套安装脱硫装置,大沽化工厂热电厂、天津碱厂热电厂、天津长芦海晶集团热电厂等企业现有燃煤发电机组全面实施脱硫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0.671万吨/年。推动工业及供热燃煤锅炉烟气高效脱硫改造,对现有28台,合计695蒸吨10吨/小时以上工业及供热燃煤锅炉实施烟气高效脱硫改造,确保削减二氧化硫0.132万吨/年,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10吨/小时燃煤锅炉改燃和拆除并网工程。治理工艺尾气中硫排放,推进化工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控制石化企业原料煤以及原油的含硫率,在炼油、石化等行业实施高效硫回收; 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629万吨/年以内。
(2)控制工艺废气排放
加强对区域大气污染的重点整治和监管,加大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力度。控制粉尘排放,推进企业除尘设备改造,强化煤烟尘控制,提升现有电厂及锅炉除尘水平,按照稳定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改进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防治化工、医药等行业有毒有害废气和恶臭气体污染,综合采用项目控制、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优先控制氯苯类、硝基苯类、酚类、多环芳烃类、苯胺类、苯并芘类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乙烯、氨、三甲胺等恶臭气体的排放。
(3)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创新管理制度,施行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高排放车辆限制通行。加快实施绿色公交,建设轨道交通,推进清洁公交体系建设,鼓励使用清洁燃料机动车,严格在用车的环保检测,建立独立的尾气定期检测系统。
(4)治理地面扬尘污染
实施严格的扬尘控制,综合治理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扬尘,规范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改进建筑施工、建材运输的防尘技术及设备。强化监管,加强渣土运输和道路扬尘控制。强化对天津港及周边地区散货场管理,控制煤尘、矿石尘污染,坚决淘汰小储煤场,引导大型储煤场逐步实现密闭储藏。天津港应加快“北煤南移”战略的实施,关停北疆港区内煤炭场区,发挥封闭式皮带长廊、翻车机房、专业码头的作用,提高煤炭作业效率,使煤炭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实现作业无扬尘。散货物流中心等重要堆场应强制采取工程措施抑制煤尘,建立以干式集尘、喷淋除尘、道路洒水、货垛苫盖和喷膜技术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综合防尘治理体系。
3、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1)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
严格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在100%,针对塘沽地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引滦水池紧靠主要交通干道,多年来一直缺乏保护,运输车辆的洒漏及扬尘和雨水冲刷流入水池极易污染水体的现状,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地建设工程。划定一、二级保护区,落实保护措施。清除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一切排污口和与取水不相关的设施,清理煤场、沙场等违章建筑。提高对饮用水源的监控能力,实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并建立起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体系。重视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扩建改造新河水厂,新建临港工业区水厂。提高居民生活用水标准,发展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
(2)加快水污染减排工作。
建设和完善城区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能力,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和改造污水、雨水泵站39座,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610公里,污水出口能力达到4.82立方米/秒,雨水排放能力达到238.5立方米/秒。建成新河污水处理厂和南排河污水处理厂,建设北塘污水处理厂、临港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通过自建或接入附近污水处理厂解决塘沽城区和四个卫星城(新城镇、胡家园、北塘、临港新城)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实行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以上。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区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8年,实现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总量。加强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管理,依法关、停、并、转高耗水和高污染的企业,从严控制工业水污染物的排放。对17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新扩改建治理项目,大幅度削减排放总量。加强对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治理,控制有机毒物和一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排放有机毒物和一类污染物的新建项目,对新建有潜在有毒物质排放的项目进行污染风险论证。发展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全区COD、氨氮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
(3)不断改善海河水质
依照“开发河海”的城市发展思路,重点整治海河自中环西路过河通道至入海口段以及两岸生活旅游岸线,保持景观水位,实施污水截流、生态护砌、清除淤泥、引水补水和流域泵站改造等工程,实现死水变活,全面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
(4)深化近岸海域水质保护
推进《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削减入海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和两大排污河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污水排海通道,充分利用海水自净能力,实现优化排放。完善港口压仓水、生产性废水及各类污染物的治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海水养殖污染。加大海上污染控制力度,依法实行许可证制度,对海上倾废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健全船舶海事污染应急系统,船舶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避免因围海造地大型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成立区主管领导牵头,环保、海洋、水利、水产、海事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水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增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上有来水过境污染问题,建立区域性污染防治协调机制,构筑协商平台,制定跨省市、跨流域的污水排放综合治理措施,妥善解决源头污染问题。
4、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区域噪声
大力开展“安静工程”,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饮食业、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第三产业噪声源的监督力度;加强工业噪声源的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噪声源稳定达标,对不达标企业开展限期治理;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控制,限制夜间施工作业;实行严格的交通噪声管制,加强对交通噪声控制,扩大机动车禁鸣区域,城区主干道、声环境敏感点较多的道路通过建设隔声屏障,种植绿化带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强化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与管理,修订环境噪声功能区划,适当扩大噪声达标区建设范围,到2010年,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提高无害化处理处置水平
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处置。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健全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推广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健全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实现区内生活垃圾统一无害化处理,到2010年,全区居民小区垃圾袋装化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综合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促进各类废弃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工业固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的过程监管,实现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理,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管理监督体系。依法监管、安全储存、防止扩散,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到2010年,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与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6、保护物种多样性,保证生物安全
依托塘沽丰富的生态类型,设定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对重点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完善野生动植物物种信息系统,加强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确保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完善动物、植物检疫法和实施办法,加大内外检验检疫力度,建立禁区(重点防治区域)管理制度,防止新的外来物种侵入;提高对外来物种的监控和治理能力,保证生态安全。
7、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加强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
拓展生态监测、土壤监测、地下水监测等环境监测领域,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形成覆盖全区范围,多层次、多要素、多领域的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全区大气、地表水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2007年底前,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在指定位置安装自动监控装置,2008年6月底前,50%重点排污企业要在指定位置安装自动监控装置,2010年6月底前,80%重点排污企业要在指定位置安装自动监控装置,自动监控装置要与市、区环保部门联网;所有火电厂及20吨/小时以上工业及供热燃煤锅炉在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同时,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安装烟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确保正常运行,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2)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环境监察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污染源监管、现场调查取证、排污量核定、污染纠纷调处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五种能力,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按照国家与我市要求,配置监察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建设环境管理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保举报信息管理系统、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环境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五个系统,努力提升环境管理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和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处置能力。
(五)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构建宜居体系
以建设开放文明、宜居生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标志区为目标,以实施生态区系列创建工程为载体,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社区建设,建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态人居体系。
1、合理布局,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按照“突出中心,拓展两翼,开发河海,向西延伸”的总体思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注重功能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逐步形成以“一个中心区,四个卫星城”为架构的城市发展体系。
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加快旧城区人口疏散,严格控制建筑容积率及居住区建设标准,全力推进东西沽、北塘等重点区域的房屋拆迁和天碱等大企业的搬迁工作,建设南海路?胜利路和海河下游主轴线,建设响螺湾、于家堡地区的商务商业中心,结合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拆迁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
集中力量建设好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提升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构建优良的居住体系、高品质的景观体系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体系,形成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60?80万人的滨海新区标志区。北部建设北塘卫星城,西部建设胡家园卫星城,南部建设新城镇卫星城,远期建设“临海新城”,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新生增长极。
2、提升人居环境功能,打造生态宜居体系
(1)建设亲水、亲绿、亲田园宜居生态住区
营造“天蓝、水秀、路畅、居安”的良好人居环境,推进城市住宅建设的成品化、环保化,建设节能型、集约利用资源型、与环境协调型的绿色生态住宅,完善休闲、娱乐、健身等公用设施。根据滨海新区开发建设规模和整体消费水平,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形成亲水、亲绿、亲田园的多样化、多档次现代住区。
围绕“开发河海”,滨海湖等大型的水面风景区建设,建设滨海新居,对河流、水面周边原有居住小区的改造,建设临海、临河、临湖的“亲水宜居生态住区”。均衡绿地系统布局,围绕大型公园绿地和风景区,建设临绿地、临公园的“亲绿宜居生态住区”。围绕卫星城建设,发挥其环境质量良好、空间开阔、空气清新、优美宁静等优势,逐步将中心城区密集人口向城区周边及卫星城疏散,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人口,建设“亲田园宜居生态住区”。
(2)构建具有塘沽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着力解决“海河南北差别”和“城市中心区与城乡结合部差别”。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在海河两岸进一步塑造生动和谐、优美舒展的滨水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构建配套齐全、运转高效的服务体系,营造港口特色突出的开放型城市风貌。
建设绿色塘沽,加快景观建设,以美化、绿化、净化和序化为重点,实施大规模改造,突出滨水风格和文化内涵。加快干线道路和节点标志物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建筑。建设海河两岸生态绿化带,建设森林公园、渔人码头、京津游艇海岸等旅游区生态组团;建设胡家园、新港等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生态组团。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合理规划和建设精品广场、植物公园、街景绿地和社区游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绿化体系。
(3)发展便捷通畅的绿色交通
健全航道、码头、铁路、公路协调配套的交通体系,实现港城一体建设,加快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完善港口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设施,积极发展海河内河运输,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三环路,构筑“十横八纵”的环射状交通框架,形成城际交通和区内交通有序连接、四通八达的路网系统。控制城区与卫星城及卫星城之间沿交通走廊的连片发展,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提高津滨轻轨运输能力,配合建设京津塘城市高速铁路,制定公交优先和绿色交通的鼓励政策,推广大众式、清洁化、舒适型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建设胡家园长途客运枢纽站与梁子、北塘等公交中心站和换乘系统,使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1200公里,促进交通方式的合理转型。
(4)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
加快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消防、交通、水利、人防、医疗卫生等系统建设步伐,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防风暴潮、抗震防灾和预防次生灾害的能力。逐步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研究制定供电、供水、供气、公交、防震、防风暴潮、防洪排涝等领域的应急预案,整合110、119、120、122等应急部门,建成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2010年,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90%。
3、开展生态区建设系列创建工程
(1)全面推进“三创”活动
巩固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深化“创模”六大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确保2009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区,2007年底前全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要求,通过验收。
(2)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及文明生态村活动,到2010年末,将新城建成环境优美乡镇,全区90%以上的村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村。
(3)积极创建生态宜居小区
制定生态宜居小区标准,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居住区“选址-设计-施工-居住-管理”全过程,积极推动节能、省地、节林环保型住宅小区建设,推广应用生态环保建材,节水、节能器具,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100个以上示范小区,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中生态型小区的比重达到45%。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新农村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规划,全面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性,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合理规划村镇布局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点建设,通过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继续推进迁村并点工程,实现村民住房由“一维”平房向“三维”楼房转移,通过产业聚集和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先行的基础上,高水平规划建设梁子、新城、胡北、普利达、馨桥园、北塘6大居住组团,形成新城镇、胡家园、北塘3个卫星城区。新城镇和胡家园卫星城建成生态优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城区。北塘卫星城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北部湿地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建成海滨生态旅游休闲居住区。
2、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引导镇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建设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公路网络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计划,加快农村安全供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开展农村“六清”工作,清理垃圾、清理粪便、清理秸秆、清理河道、清理工业污染源、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3、保护农村饮用水源
严格规划农村饮用水源,在水源地周围一定范围设立水源保护区,实行准入制度,强化污染企业环境安全监督,完善水源工程建筑设施,合理布置取水点,在村庄较集中地区建设集中供水工程,防止地面污水进入水源,重点针对含氟超标、含盐超标和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超标地区饮用水采取不同净化工艺组合,进行采水和供水,使饮用水达到合格饮用水标准。
4、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进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缓解人畜粪便对水环境污染;积极发展太阳能、秸秆制气、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大气环境及生态的保护。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对农药的管理,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使用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到2010年,化学合成农药年使用总量降至2005年农药使用总量的60%。促进有机肥生产,鼓励有机肥使用,引导农民使用高效化肥和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使用量的大幅削减,到2010年化肥年使用总量降至2005年使用总量的3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占耕地面积的45%。化肥利用率在35%的基础上提高5%。加强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试点和推广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秸秆炭化开发,积极探索秸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
(七)倡导生态道德,构建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推广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生态文化,构建体现先进思想、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1、普及生态道德,倡导生态文化
(1)培育与普及生态道德
倡导生态道德,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环境友好观、资源节约观、绿色消费观以及和谐伦理观的“六观”意识,使之成为自觉的道德规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统筹;树立生态文明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树立环境友好观,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培养资源节约观,实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扬绿色消费观,实施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尽量降低消费者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弘扬和谐伦理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
(2)弘扬生态文化
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扬弃文化传统,推动文明社区建设的文化为支撑的人文生态体系建设。遵循塘沽现有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分布规律,重点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形成彰显塘沽特色的文化氛围和生态格局,积极发展版画刻字、近代历史教育等区域文化,构建独具魅力的文化环境。
发展产业生态文化,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控制环境污染、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资源意识的培育,使企业将保护环境的方向放在能耗小、排污少、效率高的清洁生产上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约束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不断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发展社区生态文化,健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的环保设施,建立一支能起骨干作用的环保志愿者队伍,组织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培育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从社区的设计到消费、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让社区达到既保护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2、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建设和谐文化基础设施
(1)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宾馆为载体,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和展示场所等多种途径,适时开展生态论坛、讲座和竞赛活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及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应定期举办生态环境讲座。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要把生态保护知识、生态区建设内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培训计划,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综合决策能力。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教育,逐步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在全市生态文化建设计划的指导下,通过设置公众参与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实现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化,保障公众的环境监督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完善公示、信访和举报制度,设立环境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广泛建立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可持续发展决策方面的透明度。组织和推动社区志愿者活动,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比重达到15%以上,逐步完善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机制。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保障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新建一批高标准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大沽炮台遗址公园,重建塘沽图书馆,续建文化墙,新建档案馆和国际儿童交流中心,建成滨海体育中心、游泳馆、网球馆等设施。将科技馆作为建设生态区、宣传环保知识的重要战略平台,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示普及的独特智能,加快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全社会环保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塘沽生态区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率先在全市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筹建天津北方电视台,把塘沽广播电视办成滨海新区核心媒体。
3、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支撑和谐社会
(1)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水质、烟尘、油烟、异味、噪声等污染扰民问题和环境脏、乱、差问题;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查处;继续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深入实施碧水工程,确保饮水安全;深入实施安静工程,为广大城乡居民营造宁静的居住环境。不断完善应急机制,保障环境安全。
(2)大力健全和谐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和谐塘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城乡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新途径,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70%。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2010年,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拓展的力度,高质量地完成对农村特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加强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富民”工程,扩大农民就业。继续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充分发挥各级慈善协会作用,社区“慈善互助家园超市”覆盖率达到100%。
城乡一体化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完善警防、技防、民防体系,打造“平安塘沽”。深化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五、当前突出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当前突出任务
当前生态区突出任务是:打造塘沽区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率先发展的先导区,构建“生态塘沽、和谐塘沽”,完成七项展示塘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成就的重大任务,使生态区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有切身感受。
建设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将临港工业区打造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建设一个北方特色“生态港”,以东疆港生态港岛建设为核心,将天津港建设成为北方最具特色的“生态港”。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滨海新区标志区,改造原有危旧建筑,将响螺湾、于家堡地区建成滨海新区标志性的商务商业中心。
建设一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全市率先将北部湿地生态保育区划定为生态功能保护区,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生态旅游与生态人居,实现和谐发展。
建立一套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涵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搬迁两大污染企业,将天津碱厂和新港船厂搬迁出主城区,消除城区工业污染。
构建四个展示塘沽科学发展的生态明珠,即突出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塘沽苇场湿地公园;突出生态建设成果,完善扩建森林公园;突出人居改善,完善续建紫云公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南部滩涂海岸与盐田观鸟带。
(二)生态区建设重点工程
根据塘沽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参照《塘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及相关部门、行业专项规划,对照生态区考核验收标准,兼顾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初步规划了六类生态区建设重点工程,总投资1189.509459亿元。(重点工程见附件)
1、生态产业发展工程
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服务业发展、清洁生产工程项目,此类项目共5项,占项目总数的81.973.33%,投资342.69亿元,占总投资的28.81%。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此类项目共2120项,占项目总数的34.433.33%,投资38.73496849亿元,占总投资的3.2625%。
3、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海水淡化工程、固体废物再利用工程等,此类项目共 2项,占项目总数的3.2833%,投资6.69亿元,占总投资的0.56%。
4、生态人居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保障工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改造工程、生态宜居小区系列创建细胞工程、农村城市化工程、中心村试点工程等,此类项目共19项,占项目总数的31.1567%,投资664.3335亿元,占总投资的55.85%。
5、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及有深厚生态文化内涵的工程建设项目,此类项目共11项,占项目总数的18.0333%,投资136.1035亿元,占总投资的11.44%。
6、综合保证能力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天津水域船舶溢油应急工程、应急指挥中心、黄港一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此类项目共3项,占项目总数的4.925.0%,投资0.9571亿元,占总投资的0.081%。
六、生态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生态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完善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全面负责落实生态区建设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推动工作;建立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与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天津港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相应协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区建设推动长效工作机制。将生态区的目标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并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实行目标责任制,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并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乡镇设专职环保人员。
(二)法制保障
将生态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区建设规划》,经过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将规划文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开展生态区建设的依据,依法推动生态区建设。形成法规保障、规划牵头、统一协调、项目落实、责任到位、定期检查、及时整改、确保实施的推动管理机制。确立行政执法与产业政策导向,采取制裁处罚与奖励机制并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对偷排、超排等行为进行监督处罚,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环境污染,加快本区生态区建设。
(三)资金保障
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辅的生态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生态区建设项目的实施。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区建设。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制度。按照保本微利的公益事业市场化规则,确定生活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和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吸引外资、民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增加生态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区财政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项基金。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等收集和处置费,实行统一收集、专项使用。金融、税收等领域出台支持生态区建设工程投融资的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科技保障
加大科技投入,以支撑区属经济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进而提高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和保护科技应用水平;建立环保科技工程服务中心,由科研单位、企业、政府共同参与,制定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和环保科技应用有效机制并成立相应组织,形成合力,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本区环保生态产业的生成和发展,培育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本区生态区建设。
(五)政策保障
把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项目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机地统一起来,将生态区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制定各个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区域开发计划时,都要充分考虑生态区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加快制定并完善环保产业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形成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合力,加大对环保产业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在规划立项、财政税收、工商注册、贷款、土地征用、科技创新等方面,要有相应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
(六)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在生态区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区建设,营造生态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实行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区建设。建立公众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附件: 1、塘沽生态区建设指标解释 2、塘沽生态区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3、塘沽生态区建设规划图集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国家指标值
|
2005年数值
|
达标情况
|
2010年全市目标值
|
2010年塘沽目标值
|
|
经 济 发 展
|
1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人
|
≥33000
|
60891
|
达标
|
61000
|
14000美元
|
|
2
|
年人均财政收入
|
元
|
≥5000
|
2803.6
|
未达标
|
13200
|
≥5000
|
||
3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8000
|
8729
|
达标
|
11800
|
≥16000
|
||
4
|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人
|
≥16000
|
17513
|
达标
|
20350
|
≥25000
|
||
5
|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
%
|
≥45
|
71.3
|
达标
|
≥45
|
≥75
|
||
6
|
城市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1.4
|
0.54
|
达标
|
≤0.88
|
≤0.432
|
||
7
|
城市单位GDP水耗
|
m3/万元
|
≤150
|
69.2
|
达标
|
≤20
|
≤20
|
||
8
|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
%
|
100
|
1家
|
未达标
|
80
|
100
|
||
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
|
≥20
|
27家
|
未达标
|
10
|
≥20
|
||||
环 境 保 护
|
9
|
森林覆盖率 (滨海地区)
|
%
|
≥6
|
4
|
未达标
|
10
|
≥10
|
|
10
|
★湿地覆盖率
|
%
|
≥15
|
22
|
达标 |
≥15
|
≥15
|
||
11
|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
|
≥17
|
6.05
|
未达标
|
≥17
|
≥17
|
||
12
|
退化土地恢复率
|
%
|
≥90
|
100
|
达标
|
100
|
100
|
||
13
|
城市空气质量
|
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年
|
280
|
318
|
达标
|
≥310
|
≥310
|
||
14
|
水环境质量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标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
15
|
☆非常规水源利用率
|
%
|
|
8.45
|
未达标
|
——
|
≥20
|
||
16
|
★地下水超采率
|
%
|
0
|
40
|
未达标
|
0
|
0
|
||
17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
二氧化硫 COD
|
千克/万元(GDP)
|
<5.0 <5.0 不超过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
4.9 3.7
|
达标 达标 |
<5.0 <4.2 |
<4.41 <3.7
|
|
18
|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
%
|
100 ≥70 ≥50
|
100 71.29 92.99
|
达标 达标 达标
|
100 ≥85 ≥90
|
100 ≥80 ≥92
|
||
19
|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
|
≥95
|
81.7
|
未达标
|
≥90
|
≥95
|
||
2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
|
100 ≥80
|
85 100
|
未达标 达标
|
≥90 >98
|
100 100
|
||
21
|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m2/人
|
≥11
|
15.2
|
达标
|
12
|
22
|
||
22
|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
|
100
|
100
|
达标
|
100
|
100
|
||
社 会 进 步
|
23
|
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
%
|
≥80
|
90
|
达标
|
≥80
|
90
|
|
24
|
城市化水平
|
%
|
≥55
|
85
|
达标
|
≥65
|
≥96
|
||
25
|
城市气化率
|
%
|
≥90
|
95.84
|
达标
|
>98.5
|
99
|
||
26
|
城市集中供热率
|
%
|
≥50
|
88
|
达标
|
>85
|
95
|
||
27
|
恩格尔系数
|
%
|
<40
|
32.65
|
达标
|
<40
|
<32
|
||
28
|
基尼系数
|
|
0.3-0.4
|
0.3-0.4
|
达标
|
0.3-0.4
|
0.3-0.4
|
||
29
|
★信息化综合指数
|
%
|
≥80
|
80
|
达标
|
≥85
|
≥90
|
||
30
|
★公共交通分担率
|
%
|
30
|
25.5
|
未达标
|
≥34
|
30
|
||
31
|
高等教育入学率
|
%
|
≥30
|
45.2
|
达标
|
≥60
|
≥70
|
||
32
|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
|
>85
|
90
|
达标
|
>99
|
>99
|
||
33
|
公众对环境满意率
|
%
|
≥90
|
95
|
达标
|
>93
|
≥95
|
||
34
|
☆绿色社区个数
|
个
|
15——
|
7
|
未达标
|
——
|
≥15
|
||
35
|
☆绿色学校比例
|
%
|
——40
|
31
|
未达标
|
——
|
≥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