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管蓟马

中华简管蓟马

节肢动物门
缨翅目
别称 中华管蓟马
中文学名 中华简管蓟马
目录导航

分布区域

吉林、辽宁、内蒙占、宁夏、新疆、陕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1]

为害症状

成虫、若虫为害植物幼嫩部位,吸食汁液。叶片受害后出现无数银白色斑点或产生水渍状黄斑,严重的内叶不能展开,嫩梢干缩。花受害后,花冠产生灰白点,花瓣卷缩。[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mm。暗褐色至黑褐色;但触角第3~6节黄色;前足胫节及全部跗节黄色。翅无色。体鬃较暗。头长与宽约相等,颊缘几乎直。眼后鬃、前胸鬃及翅基鬃端部扁钝;眼后鬃短于复眼。触角8节,第3节长为宽的1.8倍;第3节外端具1个感觉锥;第4节端部具4个感觉锥。口锥短宽,端部较窄;口针细,缩人头内复眼后。前胸背板光滑;前缘鬃1对发达;前角鬃1对,发达;后角鬃1对,发达;后侧片鬃1对,发达。腹面前下胸板大。前基腹板近三角形。中胸前小腹板无纹,中峰前缘不高而尖。前翅中部收缩似鞋底形,具9根间插缨。前足跗节无齿。腹部背板2~7节各具2对握翅鬃。第1腹背板的盾板三角形。第9腹背板鬃略短于管。第10节管状,长为头长的0.68倍。雄成虫 体长约1.4mm。体色特征与雌成虫相似,但前足跗节有齿。卵 长约0.45mm,长椭圆形,黄色。若虫无翅,初孵若虫浅黄色,后变橙红色,触角、尾管黑色。前蛹较2龄若虫短,浅红色,翅芽显露,伪蛹触角伸向头两侧,翅芽增长,色深。[1]

为害作物

菊花、翠菊、红花地被菊、天人菊、毛叶大丽、夫人菊、野菊、九月菊、半枝莲、唐菖蒲、金边兰、中国石竹、沿阶草、蚊子草、早熟禾、紫羊茅、麦冬草、牵牛花、豆科花卉、苔草、蝴蝶花、野麦草、红花草、百合花、三叶草、头花蓼、华北耧斗菜、照山白杜鹃、白花杜鹃、冬青卫矛、木芙蓉、木槿、榆叶梅、柑桔类、枸杞、朝鲜黄杨、云南黄馨、山矾、羽叶刨花树、泡桐、麻叶绣球、月季、龙眼、桂花、玫瑰、白兰、狗牙花、白蝉、大叶紫薇、大叶女贞、桃、枇杷、芒果、酸味子、花桃、法国冬青、盐肤木、杜荆、金合欢、珍珠梅、毛叶丁香、茶花、柳树、白桦、黑桦、阔叶箬竹、毛竹、大叶箬竹、小麦、高粱、谷子、水稻、玉米、葱类、白菜、菠菜、扁豆、苕子等。[1]

生活习性

在北方年约发生5~6代,在长江以南年约发生8~9代,在福建、海南、台湾常年发生。大约20~32天左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在日平均气温20℃时成虫存活58天左右。卵期4~8天,一龄期8~15天,二龄期8~15天,前蛹,蛹历期3~6天;产卵前期3~7天。在月平均气温23℃时产卵历期约为33天左右。每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8~25粒。但寄主不同产卵量不同。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活动。在早春禾本科杂草上繁殖一至两代。待6月中旬或7月上旬露地草花开始现蕾开放时成虫便大量迁入花内为害。5月中旬在花灌木的花内也有个别成虫。尤以7月为盛。该蓟马常交换寄主以利产卵。至10~11月中、下旬花谢后成虫陆续迁飞至禾本科杂草叶鞘下或枯枝落叶下越冬。有趋花习性。[1]

防治方法

(1)春季彻底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减轻为害。

(2)5~6月、8~9月蓟马为害高峰初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于心叶。此外,还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1.2%烟·参碱乳油800倍液。[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