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毡土

草毡土

中文名 草毡土
类型 湿润土体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草毡土剖面由毡状草皮层(Ao),腐殖质层(A),过渡层(AB/BC)和母质层(C)组成。As层呈毡状,一般干态颜色为暗棕色至黑棕色,多为屑粒状结构,厚度8-12厘米。A层干态颜色以棕色为主,多为粒状结构,间或有鳞片状结构,厚度10-15厘米。淀积层(B)不明显。过渡层常有铁锰斑纹和片状、鳞片状结构发育;部分剖面的AB层颜色较A层深暗,即“暗色层”,据测定,此层的有机质含量往往高于A层。据11个主要剖面统计,As层厚度平均为9.7厘米,A层为11.9厘米,AB+BC层为26厘米,土体总厚度近50厘米。土体中下部常夹有多量石块和砾石。

平缓山坡草毡土平缓山坡草毡土(5)分布于,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成土环境

1.气候。草毡土地带为高原寒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6℃,最热月平均气沮6-9℃,≥0℃积温500-1000℃。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集中于6-9月降落,多为固态水。年平均相对湿度50%以上,年干燥度<1.5。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全年大部分时期土壤处于夜冻昼融状态,季节性冻层深度1.5米以上。植物生长期3个月左右。2.植被。草毡土的植被主要是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等多种嵩草和薹草组成的高寒矮草草甸,群落结构简单,草层低矮,一般高度5-10厘米,覆盖率70%-100%。在草毡土带下段,可出现低矮的杜鹃、高山柳及锦鸡儿等灌丛,上段则有垫状蚤缀、垫状点地梅等植物加入。在向高山草原的过渡地带常有紫花针茅、早熟禾等加入,呈现草原化景观,覆盖率可降至60%以下。3.地形和母质。草毡土所处地形部位,主要是高原剥夷面和高山及高原山丘坡面。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砂岩、页岩、板岩、千枚岩及碳酸盐岩等的残积-坡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和湖积物,高原东北部还有黄土状物质,在川西和甘肃尚有第三纪红土物质。

理化性质

草毡土石砾含量高达20%-45%;土壤颗粒组成砂粒占65%-70%,粘粒占12%-14%,质地以重砾质砂壤土为主。草毡土一般不含或含微量碳酸钙,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也有呈酸性反应的。据西藏13个主要剖面(母质为中酸性结晶岩、砂岩、板岩等风化物)统计,pH小于6的3个,盐基饱和度41%-57%;pH6.0-7.0的6个,盐基饱和度75%-95%;pH7.1-7.7的4个,碳酸钙含量不超过2-5克每千克。草毡土的酸碱度深受成土母质影响,在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剖面,往往保存部分残余碳酸钙,尤其在土体中下部,致使土壤pH也较高而呈中性至微碱性。草毡土都含有一定量碳酸钙。草毡土的活性腐殖质占有机质(碳)总量的40%-50%,As层低于A层,腐殖质组成中,富里酸(FA)高于胡敏酸(HA),胡富比小于1.0,且As层的比值高于A层,可能与活性富里酸向下移动有关。草毡土中铁、锰有一定移动。此外,磷的生物富集颇明显。草毡土中铁的游离度45-60%,游离铁的活化度10%-25%,均自上而下降低;游离铁的晶胶率3-10,自上而下增高。游离铁的络合度以A层最高,As层和AB层次之,底层最低。

利用与改良

草毡土的利用方向为发展纯牧业,基本上用作暖季牧场。草毡土的产草量虽较低,但其面积为黑毡土的2.72倍,总的载畜能力仍高于黑毡土。同时,草毡土草皮层发达,紧密,耐牲畜践踏;牧草中有毒有害成分少,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少,适口性好,放牧期天气凉爽,蚊蝇少,有利于牲畜育肥壮膘。但因地高、天寒、路远,放牧期短,草地利用尚不充分。据西藏昌都地区草地调查资料,全地区暖季草地(主要是草毡土)的理论载畜量为1146.53万只(绵羊单位),而1989年的牧畜自然头数折合748.88万只,即只利用了暖季草地65%的载畜量,其余35%是尚待利用的载畜潜力。当然各地利用也不平衡,越高寒的地区利用越不充分,而在较低、暖的地区又过渡放牧;向寒钙土、冷钙土过渡地区,由于(薄)草毡土草地优于寒钙土。冷钙土草地,也会出现过牧现象,应分区轮牧,合理利用。棕草毡土的灌丛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目前有些地区过度樵采,应加限制。草毡土的氮紊虽丰,但有效氮供应不足,速效磷普遍缺乏,有效钾含量也较低,可能成为牧草生长的限制因素。局部地段草皮层,由于冻融作用、鼠害等而遭破坏,加剧了土壤的水蚀、风蚀,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值得引起重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