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铁锁在明朝时期隶属大理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明朝万历二年当地土司暴动,邹督军应龙平定叛乱后,汉人逐步迁入,并占踞了这个物产丰富的地区,而原有少数民族则被迫迁往四山居住。
铁锁乡位于大姚县境内西北部,地处 东经100°59′-101°03′, 北纬26°01′-26°15′之间,距县城金碧104公里,地处楚雄、大理和丽江三州交汇处,与大理宾川、丽江永胜隔江相望,素有“鸡鸣三县,水流两江”之说。东靠三台乡,南邻三岔河乡,西至渔泡江与大理州的宾川县交界,北抵金沙江与永胜县隔江相望。东西最大横距15.02千米,南北最大放纵距25.7公里。
全境地形狭长,从东北到西南略呈长方形,境内山梁隆起较高,地形变化较大。东、西、北部以小百草岭山系为主,呈掌状分布,高山深谷,直达西段渔泡江、金沙江河谷地带,切削较深。海拔最高点为犁头尖山峰3433米,仅次于冒台山,最低点为七棵树村委会河门口村民小组1081米,平均海拔2252米。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
雨季来得较晚,一般7、8月降水较多。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旱状态。
西北边境有渔泡江、金沙江,境中部及南部有拉巴河、转湾河、东山河、永河6条主要河流。
大箐水库是街村的主要生活用水供水区。
大龙潭坝塘是瓦窑村和落舍地的农业灌溉。
东门坝塘负责东门的农业灌溉。
西门坝塘负责西门的农业灌溉。
杨桥五坝塘负责落舍地的农业灌溉。
全乡耕地面积10331亩,其中:水田2662亩,旱地7669亩。
金鑫农场盛产铜矿,由于开采不当,现已停止开采。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3.8%,主要为松树和栗树。
该村现有农户911户,农业人口3229人,其中男性1729人,女性1500人,劳动力 2220人。该村以汉、彝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18人,彝族1784人。
居住着汉、彝、傈僳、傣、苗、白六种民族,其中:彝族7156人,占总人口的68%,主要分布在永河、杞拉么、自碑么、拉巴乍、七棵树5个村民委员会。汉族286 人,占总人口的27.2%,主要分布在铁锁村民委员会。傈僳族220人,占总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七棵树村民委员会上西里所、下西里所村民小组。傣、苗、白3种民族占总人口的2.8%;傣族主要分布在七棵树村民委员会的七棵树村民小组;苗族主要分布在自碑么村民委员会的塔博村民小组,白族主要分布在铁锁村民委员会的街村。
四山牧场广阔,适合畜牧业发展和林果栽培,主要经济产业有核桃、花椒、烤烟、白芸豆、小辣椒等多种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有牛、羊、肥猪的销售量也占很大比例。全乡主要以烟草、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为主要经济收入。
铁锁梯田
2005年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高达365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42.6千克。
主要养殖黑山羊,大耳朵羊,猪,牛,骡子。
主要有鲤鱼,草鱼。
全乡设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村组小学18所,校舍面积12185平方米;教师94人;小学在校生784人,中学在校生384人。
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6个,乡、村医务人员25人。
办理新农村合作医疗卡的居民可享用医疗保险。到2010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80人,占人口总数的13.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172 人,参合率90.2%;享受低保16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以到乡卫生院就医主。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一周,省内外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沿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冬街节一共赶3天的街,白天,进行物资交流;夜间,人们围着箐火,吹起唢呐、芦笙,纵情欢歌舞蹈。前来赶街的各族群众多达万人,既是经贸的商机,又是民族歌舞的盛会。每逢冬至这一天,铁锁街上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舂成糍粑,放在炭火上烤得又泡又香,蘸着蜂蜜,和客人一起吃。这个传统的集会,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12月22日前后的一星期,来自各地的人们纷纷聚集在铁锁街进行商品交易,集市长达两公里,很多人在这几天会把全年要穿的衣服买齐。糍粑蘸蜂蜜是冬至最爱吃的食物。
传说很古的时候,铁锁一带冲突不断。后来有个姓董的彝族老人,他不忍看着人民这样常年争打,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彝民的友好愿望,下山去对坝子里的汉民说合、劝解。这天正好是冬至节,彝汉人民经老人的说合,从此才停止了互相械斗。为纪念这个友好的日子,双方约定在每年冬至节这天,彝家人背着山货、土特产品到坝子里做客,并通过农产品换回盐巴。坝子里的汉民,每逢冬至节这天,就早早地舂好糍粑招待彝家客人,白天他们互换农产土特,同声共叙友情;夜晚他们吹笙打跳,庆贺民族友好团结,这种热闹的场面要连续三天。这个古老的习俗,年复一年,一直沿袭至今。
这一天很多人都会早早的起来,带上干粮,步行几小时去金沙江看一看再走着回来。道路修缮红,很多人会骑着摩托去,带上一些小吃去卖。
百草岭蕴藏的动植物太多,也就因此而得该名并得名,在百草岭山系中,彝家人生生不息,繁衍后代,在咪依噜的故乡古老的昙华山上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文化,创造了彝族十八月历法、毕摩,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插花节都热闹非凡,漫山遍野的山茶花,马樱花吸引了当地的群众和前来观光的游客。
铁锁自古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景色宜人,文人墨客将一些形象的景致命名为——笞卧绿沉(春山竹景)、太公钓鱼、仙寺崖堤、赤映照壁、金沙彩石、凤凰展翅(凤穿牡丹)、鱼跃龙门、石龙吐水等八大景观,古往今来广为流传,而今,一些景点已遭破坏,难以找到他原有的模样,这些休闲之地也已很少有人光顾,甚至其中部分早已淡忘,为使“八景”之名不致流失,更希望本土居民注意保护现今尚存的古迹。
逼近村后者,古木参天,庙宇恢弘。有丛林井水,石壁深堂,时有鸦雀歌之,宛转悠扬。朔望之日,善男信女,妇孺提携,摩肩接踵,礼拜声声,禅音清越,是铁锁佛教圣地。
村西去三四里,一蜿蜒小路,盘旋而上,当地人称“大垭口”,路下侧,一巨石拔地而起,如人挺立,石下一枫树斜生,如人执杆而渔,故名曰“太公钓鱼”。相传,姜子牙欲堵泡江与长江之水,在此垂钓,钓台初成,遂施法术,驱动山石至排麓山,鸡鸣天晓,恰遇一樵夫早起上山,出言破了法术,固有此景,铁锁也因此避免了成水域之险。
村北去五里,有一小山,因其山土色褚红,朝阳初照,微泛红色光芒,“丹崖新放杏花红”并由此而来,铁锁小镇,四面环山,型如盆地,小山恰似农家小院照壁,加之此山乃铁锁最先得阳光普照,故得美名曰:“赤映照壁”。
村北三十五里,三洲交界之地,乃金沙江也,细沙出金,润石作砚,五色斑斓,两岸石壁,层层直指,属典型褶皱山系,滚滚江水东流淌,浪花朵朵逝光阴,时有苍鹰盘旋,声越天际,登临此地,则会感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村西尾与瓦窑村交界处,有一涌泉,古有龙潭之说,筑堤为坝,始一湖焉。当地人称大龙潭坝塘,潭西南,参天楝树,蔚然成景,繁茂的榕树直指蓝天。间夹阔叶灌木,形成一片天然林区。潭东北,梯田层层,沃野千里,值此一处,春观麦浪千层过,秋来稻花香十里,更异者,夏日农民泡了田,亮汪汪水域一片,斯时最妙的是,潭下农田形似鲤鱼,随波逐流,争涌而上,故得其名“鱼跃龙门”。
瓦窑村东北角,有小丘,其状酷似凤凰振翅欲飞,其势翩然,栩栩如生。然数年来,因村民砍其林,垦荒种地,地貌已毁,令人叹惋,今以观之,倘不细视,难辨之一二,更难窥得状美,若登高而望,则依稀可辨者然,假以想象,果若其名也。
乐春境内,林壑优美,清泉细流,比比皆然。地势参差,沟壑纵横,林间清泉叮咚如环佩之悦耳,高山流水如琴音之迷人。真乃好山好水好景致,福缘福地福人居。其村下,一条大河从高山陡然而至,其势凌然,夏日河水暴涨,声如雷霆万钧,枯水季节,则水落石出,一崖上,有石突出,形如飞龙出涧,露龙首焉,一清泉从口中喷出,是为“石龙吐水”,观之讶然,乃鬼斧神工,精巧天成,是夏初游玩的好去处。
有首歌谣唱到:铁锁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火腿香,核桃花椒名远扬,上有美丽百草岭,下有滚滚金沙江,冬至满街糍粑香,欢迎你到乐春乡。它不仅道出了铁锁的地理位置,还表现出了铁锁的经济状况以及地方传统节日。
鞍子山是铁锁的佛教圣地,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聚集于此吃斋念佛,祈求平安。鞍子山大门外的石碑上刻有:明万历二年,邹督军应龙,开辟此地,有旧题堂曰:“乐春山”也。子大如斗,遒劲有力,堂外又有都指挥使陈周泰题匾曰:“笞卧绿沉”,泉水叮咚,紫竹摇曳,风光旖旎,足堪游玩,自此,铁锁又名“乐春山”,不失为铁锁第一名区。
小鸡山坐落在山顶,只有一条小路通往。
全乡辖7个村委会,79个自然村。
铁锁乡人民政府位于解锁街街尾。
位于医院对面的大院内。
由于山势陡峭,经济贫困,铁锁乡通往外界的仅有一条塘石路,里外物资交流及人员出行均靠这条公路,公路常年负重,路面崎岖,地基不稳,雨季会经常出现垮塌现象,十分危险。
铁锁——大姚的班车可乘19人,每天发三趟车,分别是8:10一趟 ,8:30一趟,12:45一趟。寒暑假学生放假为高峰期,可打电话给司机提前订票。
花椒是铁锁乡的主要经济来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铁锁乡致力于打造“花椒之乡”的品牌目标,加大种植面积,对多刺花椒进行嫁接以提高产量。 采用天然晾晒,炭火烘干,全过程无添加,色泽鲜绿,口感醇厚是铁锁青花椒的特点。铁锁乡作为大姚县较早发展花椒种植的乡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产量202吨,产值77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707元。
铁锁乡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已逐渐发展为产业,但碍于交通运输条件,只能作为原产地来供应。皮薄肉厚,口味香醇,是铁锁核桃的一大特点,吃核桃时无需锤子,只要两个核桃握手里,一捏就碎。2011年新植核桃6023亩,核桃产量由去2010年的1162吨增至1340吨,核桃总面积达65014亩,产值达3491万元。大姚作为“中国核桃之乡”,其核桃主要来源于铁锁。
烤烟是该乡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6年县下达我乡的指令性计划12万公斤,3万公斤出口备货。乡党委政府始终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狠抓科技的原则,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强化合同管理,狠抓面积落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抓好各个生产环节,完成规模化种植1500亩。在产中后期加强中耕管理和科学烘烤技术培训,烤烟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兼顾烟农与烟叶站两者的利益,积极争取计划外收购18000公斤。由于收购平稳,全乡共收购烤烟16.8万公斤,实现产值178万元,均价12.17元,首次突破全县均价,人均产值达150元。
林业产业形成支柱。紧紧围绕我乡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两个一千亩”任务,抓好全乡的核桃产业和花椒产业。加大对林业扶持力度,年内新植核桃4917亩,建设采穗圃基地50亩,花椒1534亩。2006年,核桃产量700吨,产值1400万元,人均产值1322元,花椒产量56吨,产值100万元,人均产值94元。在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的同时,管护好水源林,有效控制乱砍滥伐开荒事件发生,全年无一起森林火警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兑现退耕还林资金23.1万元,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畜牧业稳步发展。突出规模养殖,扶持各类规模 养殖户,加大羊痘病等动物疫情防控力度,认真做好猪、牛等大牲畜的疫病防治,控制了铁锁、自碑么出现的疫情。2006年共完成优良猪改良1876胎,其中人工授精1400胎,优良品种普及率达73%;加大饲料种植推广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2.52万元,购买种母猪120头,改厩21户,面积1260平方米;做好5个乌骨鸡示范基地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指导30户农户厩养黑山羊,建立街村25户三元杂交优质仔猪基地;全年完成免疫注射生猪18100头次,牛5820头次,羊26080只次,防疫密度达98%,对46个饲养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建立了防疫档案;完成猪、牛、羊产地检疫共420头次,完成屠宰检疫300头。扶持发展好“铁锁小火腿”厂,年产量达15.5吨,“铁锁小火腿”品牌在大姚县县享有声誉。2006年,畜牧业现价产值达1300万元,人均产值489元。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引水沟渠54条,153公里。其中:三面水沟38.4公里;"U"型槽6.2公里。2、蓄水1万立方以上坝塘6件,1万立方以下18件,全乡正常年蓄水38.8立方米。3、水池、水窖258件,蓄水0.52万立方米。实施 国债人蓄饮水工程3件,解决188户、704人饮水问题。
国债易地扶贫搬迁。认真做好拉巴乍马鞍山搬迁集中安置点20户85人的搬迁集中安置。建设安居房20户,科技文化室1个60㎡,公厕1个24㎡,节能灶18眼,沼气灶2眼,修建20立方人畜饮水大水池2个,完成浇灌蓄水池9个,安装10千V变压器一台。完成28户插花搬迁。异地扶贫搬迁完工,改善了部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整村推进工程项目: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拉巴乍整村推进工程。完成拉巴乍村委会至拉巴乍村4.6千米的公路建设和25户农户猪厩改造,完成400V低压线路改造2700米,完成130户一户一表安装工作,完成36户自来水架设工程。二是完成月博基整村推进工程和瓦窑整村推进工程。瓦窑村架水84户,总长4300米,修复三面光沟800米,支砌公路涵洞8个;月博基架水39户总长3000米,新修公路3公里,村庄道路400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转湾河大沟投资80万元安装5.4公里“U”型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