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鼓之一。是流传于延安市志丹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鼓舞。鼓面为扇形,呈椭圆形,用古草板羊皮鞔在一带柄铁圈上制作而成,故又称羊皮扇鼓。鼓下的手柄上,有三个倒钩铁圈,呈三角形,每个圈上又套三个公母小环,暗含三三九连环之意。
传说早在北宋时,一放牧者,甚是寂寞,无聊中将羊皮箍在一簸箕形的框上,敲击取乐,这便是最早的扇鼓的雏形。一次野狼窜入羊群中,牧民无措中乱击其鼓,野狼惊恐逃遁。此后,众牧民皆效仿制作,放牧中一面御敌,一面解闷游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扇鼓舞。
当地老百姓视扇鼓为通神之物,用它来驱逐邪恶与魔鬼,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岁岁平安,扇鼓舞便逐渐成为祭祀舞蹈。扇鼓的表演,多系独舞,偶尔也有群舞。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藤条,边舞边击鼓面,其鼓上下晃动,鼓声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清脆嘹亮,舞蹈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驱逐了邪祟,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扇鼓表演形式有鞔头鼓、踢脚鼓、对峙鼓、散跑鼓等套路。
志丹扇鼓,源于民间山泽,在本县流传久远。因志丹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关中耕作农业的结合部,民族杂居,融汇频繁,而扇鼓最早源于土著居民对付生存环境中的野狼恶兽,后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渐渐蜕变为土著者对抗各种自然灾害和厄运的圣器,远离民间成为神事活动中震慑邪祟之物。
《延安图经》:“俗尚鬼神”。嘉庆《延安府志》:“邑近边,地高风劲,暑少寒多,受寒即生病。不惯服药,药品也不备,病或沉,觅巫师,俗名马脚,驱鬼多验”。志丹扇鼓即源于陕北巫傩艺术扇鼓,又叫神鼓,是穷乡僻壤的巫师神医驱邪治病的法器。在禳灾消难的仪式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歌舞行为,这就是扇鼓舞的原始形态。20世纪40年代,边区有一首《反对信巫神歌》,里面唱词道:“事主把香点,巫神把头包,前后胸上扎了些纸穗穗,叮叮当当把鼓摇,词儿都预备。前院羊皮鼓,后院三山刀,东跳西奔满院胡闹,……”真实地记录扇鼓在巫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制作扇鼓十分考究。羊皮要选用春羊皮,这时的羊皮薄,韧性强,清脆响亮。把铁锻造成2寸宽1分左右厚的铁条,再弯曲成扇面形,下留手柄,柄上有龙眼。手柄下有三个圆铁环,每个铁环上又套着九个圆铁环,环形有扁、圆两种,扁曰母环,圆曰公环。整个圆环锻造忌用焊接而又不留缝隙。羊皮边沿卷裹在铁框上绷紧,不用铆钉,不用胶粘,其工艺着实令人翘指。因其鼓面成扇形,又是单面,故称扇鼓。据说,作鼓时间须在星斗出满时开始,至鸡叫三遍完成,不能补做。这或许是巫道们为增添神秘色彩故弄玄虚。经陈永龙等延安民间艺术工作者们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志丹扇鼓已成为延安一种别具神韵的民间鼓舞。志丹扇鼓凝重、拙朴、古雅、奇特,充满神圣感和祥和美。鼓者上身穿布堆画马夹,下身穿红色灯笼裤,左手握鼓柄,右手操鼓键,头扎三九尺寸的长辫,辫梢上系三枚铜线。鼓者左右上下摆动发辫,甩动铜钱击鼓,忽如狮子回首,忽如游龙摆尾,忽如鹤行九天,忽如猿猱渡涧。其风格以文鼓为主,具有陕北大秧歌的动律。其表演形式有过街鼓、踢腿转身鼓、缠头鼓、贵子鞠躬鼓、马步摇头鼓等,鼓声清脆,环声宏亮,铜钱铿锵,张弛自如,开阖大度,柔和优美,古风悠悠。志丹扇鼓道具别致,表演新颖,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人称“黄土地上的活青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含量。
整理
1994年5月,县教育科技局和文化馆的文化专干薛世俊、白岗等深入乡野拜访民间艺人,对顺宁镇石场子沟邢光才的扇鼓演奏技法进行整理和挖掘,使这一在民间沉埋千年的古老艺术得以重见天日。
发扬
1995年在地区群艺馆的舞蹈干部陈永龙的精心编排与辅导下,志丹扇鼓成为广场群体艺术,主要表现形式为鞔头鼓(也叫缠头鼓)、踢脚鼓、鹞子翻身鼓、对持鼓、散跑鼓等基本套路,韵律由深沉而欢快,流溢着阳刚正气,显现出抗争奋进的豪迈气概,舞姿飘逸而洒脱,于浑厚中显空灵,人欲动鼓欲静,似人与鼓、力与美的浮雕,亦真亦幻,充分展现了善良、淳朴、勇敢勤劳的志丹人民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