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纵队

黔东纵队

中文名 黔东纵队
司令 冉少波
目录导航

简介

1934年5月, 贺龙、 夏曦、 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 红二军团)从四川彭水进入黔东,突破 乌江,占领 沿河,在 印江刀坝,接见了黔东神兵代表 冉少波,接受神兵邀请,筹划在黔东的 沿河、 印江、 德江一带发展苏维埃运动。为争取神兵,红三军提出了红军与神兵实行革命联合的口号,并于沙子坡召开神坛佛主会议和群众大会,发布了《告神坛书》,号召广大神兵起来革命。一时,各地神兵纷纷响应,从四面八方云集枫香溪,接受红军改编。

历史背景

1934年5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在 贺龙、 夏曦带领下,由四川彭水西渡 乌江进入 贵州省塘坝地区(今属 沿河县)。31日,红三军击溃 沿河守军,占领沿河县城。6月19日 中共湘鄂西分局在 沿河县枫香溪(今属 德江县)召开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恢复红三军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抽调部分红军干部下到基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进行 土地革命。6月 红三军在 沿河县枫香溪将群众自发组织“神兵”武装改编为黔东纵队,直属红三军军部,由 冉少波(土家族)任司令, 熊仲卿任政委。到7月,红三军先后建立了 沿河、 德江、 印江、川黔边、黔东5个独立团,共15000多人,并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00多个,有60多个乡进行了土地改革,近10万农民参加了 土地改革运动。

历史经过

以董啸嵋率领的黔东纵队边胞支队在湘西与解放大军会合,并担任向导和前卫,在继 玉屏、 万山、 铜仁、江口获得解放后,接着解放了松桃、 印江、思南、石阡。黔东北游击支队在先仲虞、刘学礼的率领下解放 了德江县城。这几支游击武装先后与解放大军会师后,于11月21日在思南东华溪,由十军政治部主任许孟侠主持召开会议,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北纵队,先仲虞任司令员、朱亚任副司令员、刘学礼任政委、董啸嵋任参谋长。在人民解放军继续西进后,为维护各县社会治安,黔东北纵队改编为各县大队,分别回到各县,在中共 铜仁地委的统一领导下,立即投入到接管、建党建政、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重大工作中,圆满完成了黔东游击武装的历史使命。

历史意义

一场以武装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的伟大革命斗争在黔东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展开,其势迅猛异常。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各族群众有着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光荣传统。红军所到之处,游击队、自卫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 沿河、 印江、 德江、黔东和川黔边等5个红军独立团。不久又整编成 黔东独立师。这支工农武装,与过去的历次农民起义军和神兵完全不同。它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铁的纪律,担负着夺取政权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重任,始终坚持保护人民利益的革命宗旨。因此,成为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坚强柱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