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第三中学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该校开通了校园网,配备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 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和功能完善的理、化、生实验室、画室、 形体训练房、健身房、多功能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条件。学校现有教学楼四栋, 逸夫综合实验楼一栋,学生公寓一座,学生食堂三个,教学班81个,在校生5081人,是邢台市规模最大学校之一。
该校拥有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4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7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0%,思维敏捷、开拓进取的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
自建校至今,该校一直是 邢台市的热点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五年名列全市前茅,1993年至2000年, 外语教学成绩雄居全市榜首;1996年,中考生均分稳居全市第一,政治、语文、英语、化学单科成绩第一;2000年中考,摘取了中考总分、英语、数学三项桂冠,高考升学率达到70%,创近十年来最佳成绩。1994年至2000年,学生在全国及省、市英语、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竞赛中战绩辉煌,257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56名学生获省级奖励,583名学生获市级奖励。
学校参加市属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三连冠的好成绩,组队参加省九运会、中学生运动会、全国飞跃杯田运会,获金牌64枚、银牌40枚、铜牌45枚,在首届 《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中,54名学生获得银奖,53名学生获铜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校党总支连续七年被市教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邢台市“文明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 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该校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胆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创办了冀南第一所 外国语学校——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列入省示范高中管理系列,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市十八个县(市、区),使学校向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的外语特色高中迈进。为提高教育质量,该校聘请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交流咨询中心总裁 李谦博士、河北师大 外语学院院长 田贵森教授担任名誉校长;聘请大学的教授、讲师为顾问;聘请 外籍教师讲授口语课;邀请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名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到校参观、考察,举行联谊活动,从而使学校 外语教学成绩连续六年雄居全市榜首,外语竞赛屡创佳绩。为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达成派学生出国留学意向,并已向乌克兰等地输送了6名优秀学生。学校还与新西兰旺格雷依男子、女子高中分别签署了建立友好学校的协议,双方将开展互派教师讲学、互派留学生、组织夏令营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向世界的全新思维观念。目前,学校已成功组织了首批赴新西兰夏令营,从2001年开始,学校将每年组织1-2批国外夏令营,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校还积极走联合办学、 开放办学之路,与市 职教中心联办 职业技术教育;与澳大利亚联合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实验;与省教委等单位联系向国外输送高中、大学学生;与澳大利亚联系联办高中教育,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邢台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 南长街小学初中部,成立于1956年8月,招4个班,学生200人。1958年9月与南长街小学脱离,迁至 北长街原义德中学旧址,定名为邢台市第三中学。全校共10个教学班,学生500人,教职工30余人。1963年,市文教局确定三中为主体骨干学校,又称“宝塔学校”。1960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全校学生800人。1961年,高中班停办,至1971年又增设高中班,复为完全中学。1986年,市教委为深化教育改革,将 北长街小学划归三中领导,作为中小学 九年一贯制 教育实验学校。成为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 全日制完全中学。1994年3月,市长办公会决定将三中划归邢台师专领导,加挂“邢台师范高等专科附属 实验中学”校牌,1996年5月,三中与师专脱离,仍归市直属中学建制。1997年3月,三中创办了邢台外国语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999年3月,经河北省教委批准,三中加挂“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校牌。2000年,北 郭庄小学举行揭牌仪式,成为三中附小。2002年3月,按照 河北省教育厅统一要求,“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更名为“ 河北邢台外国语学校”。2004年7月,按照市教育局6月22日会议精神,三中与十八中实行合并,2004年9月,两校完成了学生入学、教师入校、 档案整理归类、资产账目核实交接等各项工作,三中规模扩大。2005年12月,全校共有校级领导6名, 中层干部21名,教职工401人,教学班124个,在校生8200人,分四个独立校区开展教学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成立 革命委员会,中层机构设政工组、教改组和后勤组。1978年,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设立办公室、 教导处和后勤处。1986年,学校成立高中部。1988年,学校招收两个 职业高中班,1989年成立职中部。1991年,成立初中部,撤销职中部,职中班归高中部管理。1993年,学校撤销高中部、初中部,设立教务处、 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等中层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2000年,面对生源增加,班容量增大,班级增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尝试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学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学部四个独立校区,各部由一名副校长负责,按学校统一的办学思想独立开展工作,学校支持和鼓励各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调整课业结构,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制定中层干部分包年级组制度,中层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变宏观调控为 微观管理。2003年6月,学校在市教育局指导下进行 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中层机构设置,明确了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法制安全处、体卫处、信息中心、外事办等管理机构,实行中层干部 竞聘上岗和行政、教辅人员 聘任制。2004年,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变分部管理为年级实体化管理,各年级组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年级职责范围创造性地确定年级整体工作思路,规范工作流程。为配合实体化管理,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年级主任公开竞聘活动,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主任,在岗位职责中赋予年级主任极大的自主权,包括年级教师聘用、评优、评先、招生及 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年级主任享受校中层干部待遇,配备专职干事。
2005年,学校实行以年级为实体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各年级根据教职工的 现实表现和所需教师按岗定员,统一发放聘任证书,教师持证上岗,创设了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激活了学校办学体制,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市三中跨入 邢台市先进学校行列。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创新教育实验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邢台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1-2004年度邢台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巾帼建功先进单位”、“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教育工作
1958年至1960年,“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市三中全体师生投入到大炼钢铁、 勤工俭学、开荒种地等活动中,教学秩序大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1961年至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学校整顿了教学秩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三中蒙受严重损失。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重新 步入正轨,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曾培养出了全国首届 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国际 民航学院副院长李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邢台市 蓝鸟家具公司总经理 贾然,全国十大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创办邢台市希望儿童村的 曹春生等知名人士。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招生政策的影响,分入学校的多为重点中学挑选剩下的三、四流学生,生源素质逐步下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我国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三中发展史由此揭开了崭新一页,1993年,学校制定了“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十年创名校”的发展目标,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以“培养师德、训练师能、 铸造师魂”为目的的“青年教师 教学技能大奖赛”,学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入手,以外语学科为龙头,持之以恒地开展以“培养师德、训练师能、铸造师魂”为目的的岗位大练兵活动,如今的岗位练兵活动已在多年的实践中演变为全校性的“青春杯”、“骨干杯”、“红烛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成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施展技能的舞台。学校率先在邢台市开展了国家级心理教育实验研究,在各学科实行“分层次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实验,实施“名师工程”,邀请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到校讲学,组织教学骨干外出学习,支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历进修,2005年,学校评选出了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型“名师”为校首届“十佳”教师,每人颁发一台 笔记本电脑,积极营造尊师重教、团结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围绕教育改革的目标,制定了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各学科都培养了学科带头人,教师承担省、市级立项课题三十五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持续、稳定的教师队伍。2005年,学校师资达标率100%,有省、市级骨干教师10名,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占95%,50余名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奖,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并获奖的论文(课题)近百篇,7名教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邢台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邢台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和“优秀教育科研型教师”称号,校长 高云洪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1996年至2005年,学生中考生均分稳居全市第一;
1997年中考,学生政治、语文、英语、化学单科成绩全市第一;
2000年,学校连创中考总分、英语、数学三个全市第一;
2003年,两名学生中考总分跻身全市第二、第三名,考生优秀率、生均分居全市热点学校第一,差生率全市最低。
升学上线率
随着学校声誉的逐年提高,高中生源质量逐步优化,高中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且无一名复习生的情况下,高考成绩突破零的纪录逐年提高:
1999年专本上线率31%,升本率9%;
2000年专本上线率46%,升本率18%;
2001年年专本上线率51%,升本率21%;
2002年专本上线率63%,升本率28%;
2003年,5人达到国家重点大学录取 分数线,本科以上人数151人,占总人数的32%,达到专科线的有281人,占总人数的58%,专本上线率达到90%,
2004年高考,6名学生被 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专本上线率94%;
2005年高考,专科上线率74.06%。本科上线率30%。
教学特色
1997年3月, 邢台市三中创办了邢台 外国语学校,1999年3月,创办了“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列入省级示范高中管理系列,招生范围扩大到邢台市18个县市区,2002年3月,更名为“ 河北邢台外国语学校”。
1997至2005年,学校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并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先后聘请13名 外籍教师作专职外教,在初、高中开设口语课;引进具有国际化水准的 《展望未来》、《看、听、学》和美国原版联想教材为英语教材并把国外教材与现行教材相结合,中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适合三中学生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新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走出国门,与新西兰旺格雷依男(女)子中学建立友好关系,利用寒、暑假组织国外夏(冬)令营活动五期,先后有23名教师和130名学生到国外进行语言培训,20名优秀学生出国留学;邀请来自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180多名外国留学生和专家到校开展联谊活动,开设了日、俄 小语种班,进一步扩大 外语教学范围,把外国语特色做精、做活。
学校80名学生在历届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分别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尤其是在2001年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三中学生囊括了 邢台市前八名,三名学生因奥赛成绩优异代表邢台市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全国 英语夏令营”和在英国举办的“ 国际英语夏令营”。学校英语中考成绩连续9年全市第一,1997年中考,学生英语生均分全市第一,高出第二名学校20多分;2000年中考,学校培养出全市唯一英语满分学生;2001年中考,学校英语生均分高出同类学校29分。2002年3月,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河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市三中外语教研组全国和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外语组教师代表在 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2年4月,学校被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批准为外语实验学校并加挂校牌。2003年12月,学校承办了河北省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第五届年会。
党组织
1958年9月1日,市三中第一届党支部成立,隶属于 邢台市党委宣传部。1971年1月21日,中共邢台市文教局党委成立,三中党支部改为文教局党委领导。1994年9月1日,市三中划归邢台师专,党支部随之归属师专党委领导,同年9月8日成立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即中学支部,小学支部和老干部支部。1997年4月三中与师专分离,校党总支归邢台市教委党委领导。
自建校以来,历届党支部、党总支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1958年至1965年,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1966至1968年,文革前期动乱,党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学校一片混乱;1968年至1976年,强调党的 一元化领导,党领导一切,1976年以后,实行党支部(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在各个时期都严格按照党章所规定的条件要求,努力发展思想觉悟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职工入党,1997年有党员60名,2005年党员发展至138名。学校历届党组织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坚持常抓不懈,通过 “三会一课”制度,向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教育、党的优良 传统教育、当前 形势教育,深入开展“争做五好党员,提高服务本领”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党员按照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各个时期的 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2005年7月20日,学校开展了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历时五个多月,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学校党总支连续十年被评为局“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7月,市三中党总支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总支副书记 高云洪应邀到市电视台参加颁奖晚会,受到市领导的亲切接见。
共青团组织
1958年9月,经共青团邢台市委批准,邢台市第三中学共青团正式成立。学校设团支部,下设三个团小组,共有团员52名,其中教师团员8名。1960年9月,学校招收两个高中班,团员队伍扩大,学校团组织由团支部改为团总支。1961年9月,因遭受自然灾害,学校的两个高中班被砍掉,团总支又改为团支部。1966年至1969年处于文革动乱时期,团组织中断活动。1970年,学校恢复团组织工作时,团员增加,团支部改建为团委,一直延续至今。1997年学校团委下设23个团支部,其中学生支部21个,教工支部2个,共有团员409人。
学校团组织,受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组织的双重领导,是学校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学校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团组织或团员的带头作用完成的。党组织在青年师生中发展党员,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是 共青团员。建校以来,三中的团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团员加入到共产党队伍中,为党输送了大量的 新鲜血液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团组织活动是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配合 政教处,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 无产阶级世界观。1958年对团员青年进行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团支部号召团员带头在全校青少年中开展比、学、赶、帮、超的 劳动竞赛;1962年——1965年,对学生进行访贫问苦,忆苦思甜和艰苦朴素的 革命传统教育;1963年,毛主席发出“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学校掀起了学雷锋热潮,团支部带领广大团员 走向社会,到汽车站、火车站、 军烈属家中打扫卫生,做好事,形成了一个“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的共产主义新风尚。1970年——1976年,虽然团组织恢复,但受“四人帮”的干扰,工作一直受到阻碍和限制,直到1977年特别是1978年团中央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共青团在新时期的任务后,该校的团组织活动才充分的开展起来,使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少年的先锋队,一支最有生气、最爱学习、最能工作的主力军。这时,教育已走向正规,团委积极配合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使教育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教工团员为人师表,辛勤耕耘,业务素质高,教学成果突出,教育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 新青年;学生团员,品学兼优,成为广大同学的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形成一种“比学习、赶先进”的良好学风,涌现出了一批有志、有识的团员代表。1997年,校团委成立了青年党校,团组织活动更加活跃,学校组织团员青年到革命圣地 西柏坡、抗大旧址、 前南峪等地参观学习,陶冶情操,举行入团仪式;在学校成立广播站、记者团;在学生中推选每 周一星,在青年教师中举办 教学技能大赛,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校团委多次被评为局“五四红旗团委”。2005年,校团组织共有团员1100名,青年党校培训 入党积极分子近500名,发展学生党员5名。
教育工会
市三中的 工会组织,成立于1958年。历届工会领导在组织上积极发展新会员,热心关怀会员的工作、生活,1991年学校工会被评为市级“先进教工之家”。教职工入会率一直在95%以上。除 “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工会工作一直是有章可循,各项工作都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会议制度明确规定:政治学习每周一次,生活会记录每周一交,工会委员会半月一次,小组长会每月一次,每月向校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
在思想教育方面,工会领导配合校党支部对会员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及形式教育、为人师表的 职业道德教育,使会员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起表率作用。工会历届领导在安排各种活动中,侧重于以下几方面:1、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各学科积极开辟 第二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关心会员的生活疾苦。每当教师有生活困难或遇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工会领导都积极主动上门慰问,并把救济款送到受难者的手中。3、开展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献爱心活动。4、组织开展各种 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
教职工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30日,学校工会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工代表23人,至1997年已召开了四届。从1998年开始,学校工会组织步入 规范化管理,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邀请教育局领导参加,校长做工作报告,出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师们直接 参政议政、积极参加学校管理,加强了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了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及党的政策落实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2001年,校工会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工会集体”。2003年,工会获得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优胜单位”称号。2005年,校工会被评为“邢台市优秀星级职代会”。我校有尽职尽责的老师, 李杰,等老师。
校园设施
1958年,市三中建立在原义德学校旧址上,条件十分艰苦,全校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 房屋建筑面积仅有427平方米,满院杂草碎砖,高低不平,条件十分艰苦。于是,师生动手清理杂草,平整校园、铺路植树,并自己动手建起了砖窑,脱坯烧砖40余万块,盖起了十间教室,新增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平整操场3500平方米。1959年至1960年,学校淘汰了泥坯凳、长板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1986年, 北长街小学划归三中。1994年,建筑面积4801.86平方米的教工住宅楼破土动工。1995年,学校征地13.37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1997年,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楼破土动工。截至1999年,学校共筹措资金1600万元,改造危房800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教职工住宅楼,纯增加建筑面积26239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3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2000平方米扩大到54000平方米。安装了200千瓦变压器和80千瓦变压器各一个,配备了六吨锅炉和 二次加压供水设备,彻底结束了三中40年无实验楼、无 取暖锅炉、无浴室的历史(只是浴室未投入使用),实现了学校生活区、实验区、教学区、活动区的完全分离;全校90%教职员工乔迁新居,彻底解决了三中教师的住房难问题;投资150万元配备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扩建了图书阅览室,增设了高标准的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 电子备课室、开通了校园网并同国际互联网接轨,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随着学校的发展,现有校园不能满足学校需求,2001年6月,学校以租赁的方式,租用 李家庄村校舍作为分校区,租赁期10年。这样,学校占地面积由83亩增加到128亩,纯增加标准教学班24个,可容纳1600人食宿,为学校发展增加了后劲。2002年,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学校调整及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筹资40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并投资130万元购买了彩电、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对40个教学班和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装备。同年,学校投资150万元建成三百米标准 塑胶跑道投入使用。2003年,学校投资150万元建成餐饮综合楼一幢,投资50万元为100多个教室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 操作平台及展示设备、 音响设备,实现了“三机一幕”进课堂。教师办公室统一安装了空调,更新了电话机,学校建成校园文化长廊,规范了教室布局,师生工作、学习进入现代化。
校长
李德升,邢台市第三中学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获得全国NOC创新管理校长、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河北省“两基”先进个人、邢台市劳动模范、邢台市首届名校长、邢台市第八届党代表、邢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校园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三等功五次并多次获得政府嘉奖。
副校长
王金惠 副校长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第二届全国百名班主任之星;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十大杰出(优秀)青年教师;邢台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邢台市劳模);邢台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邢台市首届优秀科研型教师;邢台市青联委员;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主持人。《学习报》特约编辑;《少儿书画作文大观》编委;《中小学课时训练》执行主编。曾多次荣立省级三等功;市级二等功、三等功、记功;邢台市"名师工程"教学标兵评选全市第一名,邢台市教学标兵;河北省优质课获得者;多次在省市做优质课、公开课(均为一等奖);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营造自主空间,叩开想象之门》等五十余篇论文分别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河北省教育教研成果奖、河北省第八届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奖;河北省创新教育成果一等奖……
该同志潜心育人、慧心著述、痴心教改。在教学实践中,力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营造自主空间,叩开写作之门”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被业内人士誉为河北“快乐作文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