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宗柳编

广宗柳编

中文名 广宗县柳编技艺
序号 82
名录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广宗县柳编技艺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家用器具、工艺品等,既美观、实用又环保、健康。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录简介

属地:邢台广宗县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广宗县柳编技艺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家用器具、工艺品等。柳条砍下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具有柔韧性以后方能编制各种制品。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要到地窑中完成制作。

广宗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沙碱参半,为防沙抗盐碱,村庄周围栽种了许多柳棵子(柳条),这就为柳编业打下了物质基础。柳编使用工具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计量、麻绳、线刀,这些工具都是艺人自制的。所有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其制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还有近年编织的矿工帽等,形式多样。柳编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宗县辛庄村的柳编事业蓬勃发展,柳编加工成为本村主导副业,也因柳编而出名,俗称“簸箕辛庄”。随着时代的变迁,柳编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减少。由原来的几百人锐减到现在的30人。

柳编制品不仅有精美、漂亮、实用的特点,还有很高的观赏性。经过多年的积累,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序。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传承而唯独没有改变其精美的艺术风格。集自然之美和创作之美于一体,把历史、文化的精髓得以更好的表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境况特点

柳编是用柳条编制成的家用器具、工艺品等。在生活中,簸箩、簸箕、篮子等柳编品是农家的必用家具,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家什有的被塑料制品取代了。但在人们追求纯天然、无公害的时下,这些传统家具又受到了青睐,[1]美观、实用、环保、健康成为其最大的优势特点。

申遗之路

广宗县政府、县委也很重视柳编技艺,2006年列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007年又被邢台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该技艺的发展、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终于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人物

姜朝春(第一批省级)广宗县柳编技艺

为第十一代传人,擅长编簸箕徒众多,在柳编业有很高的声誉,其制品精美,人人欲选。柳编使用工具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计量、麻绳、线刀,这些工具都是自制的。所有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其制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还有近年编织的矿工帽等,形式多样。柳编制品不仅有精美、漂亮、实用的特点,还有很高的观赏性。经过多年的积累,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序,技艺精湛,堪称我国民族手工技艺宝库中的瑰宝。2006年代表广宗县参加了山东潍坊举办的“山东手工作品大赛”受到好评。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1日, 广宗柳编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